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的為什麼要譬喻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的為什麼要譬喻

譬喻品,擺在第三位篇。這是很前面的章節。

「譬喻」這種文本表現手法,值得一本如此高崇地位的經書那麼地強調。

譬喻,只是一種文筆上的表現手法嗎?
或者,
譬喻,對法華經而言,有更重要的要被傳達的意義在嗎?

經文: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白佛言:「…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來,從佛學的歷史發展而言,法華經是「大乘經」。大乘是依小乘而再發展出來的佛學。

這裡,面臨到一個問題:從小乘發展而出的大乘,到底和小乘有什麼不同,所以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派別樣態?

這是一定要回答的。

這裡有二種回答的內容:
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

也就是說,如果要有最究竟的解脫,那麼要到大乘才有這種可能性。

但這裡碰到疑問。如果大乘是最究竟的,那麼之前為什麼要有「小乘」的推出呢?如果大乘才是最究竟,那麼,依然是「當時主流」的小乘,就修行而言,是否還什麼意義呢?是不是還值得學呢?

佛法,並沒有否定以前的傳統。

問題是,如何在尊重以前的小乘傳統之下,又能開展出「大乘」的特色呢?

第二個回答在解決這問題。經文:
二、「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即,小乘是「方便隨宜所說」。也就是說,站在大乘的立場,小乘是佛學開始發展時的表現形態,這是為了大家可以去了解而來的「方便說法」。

現在發展到一定高度了,所以,真正的「精義」可以拿出來談了。

因之,以前傳統的佛學講法,可以說是相對「後來精義」的一種譬喻。

好了。這是從佛學史而來的解釋。

從文本上而言,的確,這本經的文本表現手法,也是擅長用譬喻。甚至,已成為傳統文學中常見成語,例如:曇花一現、水中撈月、五體投地、心心相印…

最有名的比喻故事有法華七喻:(一)火宅喻、(二)窮子喻、(三)藥草喻、(四)化城喻、(五)衣珠喻、(六)髻珠喻、(七)醫子喻。

要把中文搞到一定檔次,這七喻你還是要去了解的。

從一般的傳播現象而言,如果文本是最高檔的,那一定是更難,所要求的受眾就要是「更高層次的受眾」。
那麼,法華經所要求的受眾是什麼樣的受眾呢?

經文:
……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

這裡要求的是「德性」。

**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的为什么要譬喻

譬喻品,摆在第三位篇。这是很前面的章节。

「譬喻」这种文本表现手法,值得一本如此高崇地位的经书那么地强调。

譬喻,只是一种文笔上的表现手法吗?
或者,
譬喻,对法华经而言,有更重要的要被传达的意义在吗?

经文: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白佛言:「…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来,从佛学的历史发展而言,法华经是「大乘经」。大乘是依小乘而再发展出来的佛学。

这里,面临到一个问题:从小乘发展而出的大乘,到底和小乘有什么不同,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派别样态?

这是一定要回答的。

这里有二种回答的内容:
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

也就是说,如果要有最究竟的解脱,那么要到大乘才有这种可能性。

但这里碰到疑问。如果大乘是最究竟的,那么之前为什么要有「小乘」的推出呢?如果大乘才是最究竟,那么,依然是「当时主流」的小乘,就修行而言,是否还什么意义呢?是不是还值得学呢?

佛法,并没有否定以前的传统。

问题是,如何在尊重以前的小乘传统之下,又能开展出「大乘」的特色呢?

第二个回答在解决这问题。经文:
二、「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即,小乘是「方便随宜所说」。也就是说,站在大乘的立场,小乘是佛学开始发展时的表现形态,这是为了大家可以去了解而来的「方便说法」。

现在发展到一定高度了,所以,真正的「精义」可以拿出来谈了。

因之,以前传统的佛学讲法,可以说是相对「后来精义」的一种譬喻。

好了。这是从佛学史而来的解释。

从文本上而言,的确,这本经的文本表现手法,也是擅长用譬喻。甚至,已成为传统文学中常见成语,例如:昙花一现、水中捞月、五体投地、心心相印…

最有名的比喻故事有法华七喻:(一)火宅喻、(二)穷子喻、(三)药草喻、(四)化城喻、(五)衣珠喻、(六)髻珠喻、(七)医子喻。

要把中文搞到一定档次,这七喻你还是要去了解的。

从一般的传播现象而言,如果文本是最高档的,那一定是更难,所要求的受众就要是「更高层次的受众」。
那么,法华经所要求的受众是什么样的受众呢?

经文:
……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

这里要求的是「德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