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法師是什麼作用


法師品,如果你從章節目錄的安排這角度來看,「它」接在「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之後,這安排讓人會有所去思的。

如果,依上一章授學無學人記品的內容來對比著說,這篇是指「講經的人」,恰恰和「聽經的人」成為對比。

如果聽經的人,每個人都能被授記成佛,那講經的人,也一定是可以的,這是合理的邏輯之內的。

那麼,這裡提「法師」這樣的人類人物,目的何在呢?

首先,什麼樣的人是「法師」?

經文: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如果,你能夠為他人「講一句法華經」的內容,那麼你就是法師。

換言之,「講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修法」,修行的方法,「行如來事」。

這其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漢傳佛教,是很重要的一種「修行特色」,換言之,透過向別人「講經」這種行為,你也就是在修行。

這和早期的修白骨觀、不淨觀之類的偏向於靜座、觀想式的行法,真的是徹底的不同。

向別人講經,這麼看起來很簡單的行為,也能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嗎?這種修法如果和傳統的白骨觀、不淨觀有大大的不同,那麼如何去看待這種「新修法」呢?

經文: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菩薩道是指大乘,這是和傳統佛學(小乘)對比而來的新興佛學。

讀經、誦經、向他人講經,是這新興宗教佛學大乘,所提出來的新型修法。

既是修法,那麼當然要提出「如何去修的方法」。

經文: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是說,如果依這種方式去講經,那麼講經的本身就是修行。

講經不只是某種對「他人的」知識傳遞,講經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修行」。

這裡,我與他人,成為某種不可分離的共在。形式而言,我他之別,在此破了。

講經這種行為,恰恰凸顯出大乘佛法的理論特色:他人即是我。

在這裡,理論和修行,又合而為一了。

法華經特別標示出「法師品」,那麼可以說,「講經」這種行為,是法華經所提出來的「有法華經特色」的修法。

對法華經而言,去講法,就是修行,就是修法華經,而且是大修行。這的確是有歷史性的一種談法。經文: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

把講經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理論根據」的嗎?是真的嗎?還是說說而已。

是有理論根據的。這就是大乘的核心理論:他人。

很經典的一句就是地藏菩薩的:地嶽不空,誓不成佛。

那麼,這種修行的修法效果呢?經文: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法师是什么作用

法师品,如果你从章节目录的安排这角度来看,「它」接在「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之后,这安排让人会有所去思的。

如果,依上一章授学无学人记品的内容来对比着说,这篇是指「讲经的人」,恰恰和「听经的人」成为对比。

如果听经的人,每个人都能被授记成佛,那讲经的人,也一定是可以的,这是合理的逻辑之内的。

那么,这里提「法师」这样的人类人物,目的何在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是「法师」?

经文: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如果,你能够为他人「讲一句法华经」的内容,那么你就是法师。

换言之,「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修法」,修行的方法,「行如来事」。

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汉传佛教,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行特色」,换言之,透过向别人「讲经」这种行为,你也就是在修行。

这和早期的修白骨观、不净观之类的偏向于静座、观想式的行法,真的是彻底的不同。

向别人讲经,这么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也能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吗?这种修法如果和传统的白骨观、不净观有大大的不同,那么如何去看待这种「新修法」呢?

经文: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菩萨道是指大乘,这是和传统佛学(小乘)对比而来的新兴佛学。

读经、诵经、向他人讲经,是这新兴宗教佛学大乘,所提出来的新型修法。

既是修法,那么当然要提出「如何去修的方法」。

经文: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是说,如果依这种方式去讲经,那么讲经的本身就是修行。

讲经不只是某种对「他人的」知识传递,讲经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修行」。

这里,我与他人,成为某种不可分离的共在。形式而言,我他之别,在此破了。

讲经这种行为,恰恰凸显出大乘佛法的理论特色:他人即是我。

在这里,理论和修行,又合而为一了。

法华经特别标示出「法师品」,那么可以说,「讲经」这种行为,是法华经所提出来的「有法华经特色」的修法。

对法华经而言,去讲法,就是修行,就是修法华经,而且是大修行。这的确是有历史性的一种谈法。经文:
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

把讲经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理论根据」的吗?是真的吗?还是说说而已。

是有理论根据的。这就是大乘的核心理论:他人。

很经典的一句就是地藏菩萨的:地岳不空,誓不成佛。

那么,这种修行的修法效果呢?经文:
若人具是德,    或为四众说,  空处读诵经,    皆得见我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