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的衣珠喻
這篇有一個比喻的故事在,即「衣珠喻」。
我想先講這故事。因為,這篇的道理就在裡面。
有一人到朋友家,喝酒醉了。
朋友離開時,朋友在他衣服塞了一顆值錢寶石。
那人醒了後,看不到朋友,因為沒錢,所以就去找靠勞力的辛苦工作。
後來朋友回來跟他說。你衣服裡有我之前有塞寶石啦,那是給你的錢。
你有錢啊,怎麼不好好的用呢?
故事很簡單。
這是說,人本來就有寶石,佛心,只要你「拿出來用就有」。根本不用去「外求」。
所以有一首你可能常見的句子: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種「內在就有」的生命本質,是大乘佛法所強調的「佛法觀念」。
而在中原大地發展漢傳佛法恰恰是以「大乘佛法」為主調,
於是你可能會感受到,
這和傳統文化中的所講的「人人皆有良心」是有相同的概念的。
是的。所以,漢傳佛法會是偏重大乘,是有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作用在。
人人皆有良心,良能,性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所以,人人皆有佛心。人人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乘佛法,相較於傳統佛法而言,更加強調這種「屬於內心自我深化」的修行方式和概念。
所以,大乘的基本修法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是要藉由這六種人的「外在行為」方式來「向自己的內心看」。
六度,是為了「向內看」。
但,這一修法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人人本來就具有佛心」。
授記,就是預先告訴你以後會如何?但,必須有「本源」所以才能談出「以後會如何」。
來,我來授記說:你以後會讀大學;那是因為你必定有著「一定會長大」的本源。
授記,就是告訴你,你本來就有,本來就有佛心。
也只有本來就有的東東,才能被授記。不是嗎?
在這裡,先為五百弟子授記。之後,又會擴大出去為學無學人授記。
看到這裡,你可能不痛不癢。
但如果你曾試著去「改變自己向著更好的自己」,你就會知道有多難。
你就會知道,如果生命不是有著本來的那種力量,
人根本不會想去「變好人」。
所以,經文: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最後,給我教書中的同學:
同學,我授記你,真的可以讀研究所。那是你本來就有的能力。
**
《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的衣珠喻
这篇有一个比喻的故事在,即「衣珠喻」。
我想先讲这故事。因为,这篇的道理就在里面。
有一人到朋友家,喝酒醉了。
朋友离开时,朋友在他衣服塞了一颗值钱宝石。
那人醒了后,看不到朋友,因为没钱,所以就去找靠劳力的辛苦工作。
后来朋友回来跟他说。你衣服里有我之前有塞宝石啦,那是给你的钱。
你有钱啊,怎么不好好的用呢?
故事很简单。
这是说,人本来就有宝石,佛心,只要你「拿出来用就有」。根本不用去「外求」。
所以有一首你可能常见的句子: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种「内在就有」的生命本质,是大乘佛法所强调的「佛法观念」。
而在中原大地发展汉传佛法恰恰是以「大乘佛法」为主调,
于是你可能会感受到,
这和传统文化中的所讲的「人人皆有良心」是有相同的概念的。
是的。所以,汉传佛法会是偏重大乘,是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在。
人人皆有良心,良能,性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所以,人人皆有佛心。人人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乘佛法,相较于传统佛法而言,更加强调这种「属于内心自我深化」的修行方式和概念。
所以,大乘的基本修法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这是要藉由这六种人的「外在行为」方式来「向自己的内心看」。
六度,是为了「向内看」。
但,这一修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人人本来就具有佛心」。
授记,就是预先告诉你以后会如何?但,必须有「本源」所以才能谈出「以后会如何」。
来,我来授记说:你以后会读大学;那是因为你必定有着「一定会长大」的本源。
授记,就是告诉你,你本来就有,本来就有佛心。
也只有本来就有的东东,才能被授记。不是吗?
在这里,先为五百弟子授记。之后,又会扩大出去为学无学人授记。
看到这里,你可能不痛不痒。
但如果你曾试着去「改变自己向着更好的自己」,你就会知道有多难。
你就会知道,如果生命不是有着本来的那种力量,
人根本不会想去「变好人」。
最后,给我教书中的同学:
同学,我授记你,真的可以读研究所。那是你本来就有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