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的行法
對,非常普及的佛學文本《普門品》,就是從《法華經》中出來的。
對,在中原大地上最為熟悉的神祗名稱「觀世音」菩薩,就是普門品中的主角。
為什麼,這位觀世音菩薩是如此的有名,有道理嗎?神明的「性德」之特色是什麼?這特色在佛學中有什麼理論上的重要性,使得觀世音菩薩能從諸菩薩中,凸顯出來?
這對我們的修行而言,能夠有什麼示現的修行道理/法門?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句,讓觀世音菩薩之所以成為如此。
一、 讓眾生的苦,得以解脫;二、一心稱名。
來,「一、讓眾生的苦,得以解脫」這看似沒什麼了不起的東東,卻反而是最難的。
來,想想,你的人生中,你有多少時間,多少念頭是想要去「讓眾生的苦,得以解脫」?
大概,可能,沒有太多。
這種願,簡單,難行,但,生命的成長變化,成佛之路,就依著這麼一顆心,就可以了。
簡單,直接。沒有什麼太多名堂,太多方法,太多儀軌。直下即是。
這才是大乘佛學的特色!「他人」是成佛的資糧。我希望他人如何,我即會如何!
乍看之下,理解之下,簡單的不得了。做起來,難,難,難!
不信,來,發個願,說:希望你最討厭的那位XXX,能夠解脫生命中的所有苦,一路成佛。
哈,你有沒有很生氣的大喊:不可能;去X吧。
這種修行,有多難啊。恐怕比苦行,更難。磨在心頭啊。
如果你想做,但卻做不下去,做不了,行法也給你了:一心稱名。就是專心的唸觀世音菩薩的洪名。
這你又會覺得會不會太簡單了。
來,老樣子,你做得下去嗎?大概,你又會笑著說:迷信。
這種行法,看似簡單,做起來難。
所以,菜市場的阿公阿媽,他們願意誠心的唸觀世音洪名,氣質就出來了。
愈簡單的東東,愈難得被相信。所以,經文早知道的提醒: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你本身要有「功德不少」,你才能聽聞到觀世音,才有能力「一心稱名」。「功德不夠」,你一定會笑說迷信。
這句,《法華經》中只有「普門品」才出現。因此,有其殊勝性。
如果你是佛學修行者,那麼,你有空時稱唸觀世音菩薩,同時(依經文的內容/選項作法)「觀想眾生離苦得樂」,尤其是你討厭的人,這行為本身即是觀世觀菩薩行法。
這是經典明文載的。
你在稱唸觀想的同時,你即是如同觀世音菩薩利益他人。觀世音菩薩的性德,即時也就作用在你的心中。
究竟義的說,並不是觀世音菩薩給你了什麼,而是,你的心中長出了如同觀世音菩薩的性德。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的行法
对,非常普及的佛学文本《普门品》,就是从《法华经》中出来的。
对,在中原大地上最为熟悉的神祗名称「观世音」菩萨,就是普门品中的主角。
为什么,这位观世音菩萨是如此的有名,有道理吗?神明的「性德」之特色是什么?这特色在佛学中有什么理论上的重要性,使得观世音菩萨能从诸菩萨中,凸显出来?
这对我们的修行而言,能够有什么示现的修行道理/法门?
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句,让观世音菩萨之所以成为如此。
一、 让众生的苦,得以解脱;二、一心称名。
来,「一、让众生的苦,得以解脱」这看似没什么了不起的东东,却反而是最难的。
来,想想,你的人生中,你有多少时间,多少念头是想要去「让众生的苦,得以解脱」?
大概,可能,没有太多。
这种愿,简单,难行,但,生命的成长变化,成佛之路,就依着这么一颗心,就可以了。
简单,直接。没有什么太多名堂,太多方法,太多仪轨。直下即是。
这才是大乘佛学的特色!「他人」是成佛的资粮。我希望他人如何,我即会如何!
乍看之下,理解之下,简单的不得了。做起来,难,难,难!
不信,来,发个愿,说:希望你最讨厌的那位XXX,能够解脱生命中的所有苦,一路成佛。
哈,你有没有很生气的大喊:不可能;去X吧。
这种修行,有多难啊。恐怕比苦行,更难。磨在心头啊。
如果你想做,但却做不下去,做不了,行法也给你了:一心称名。就是专心的念观世音菩萨的洪名。
这你又会觉得会不会太简单了。
来,老样子,你做得下去吗?大概,你又会笑着说:迷信。
这种行法,看似简单,做起来难。
所以,菜市场的阿公阿妈,他们愿意诚心的念观世音洪名,气质就出来了。
愈简单的东东,愈难得被相信。所以,经文早知道的提醒: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你本身要有「功德不少」,你才能听闻到观世音,才有能力「一心称名」。「功德不够」,你一定会笑说迷信。
这句,《法华经》中只有「普门品」才出现。因此,有其殊胜性。
如果你是佛学修行者,那么,你有空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同时(依经文的内容/选项作法)「观想众生离苦得乐」,尤其是你讨厌的人,这行为本身即是观世观菩萨行法。
这是经典明文载的。
你在称念观想的同时,你即是如同观世音菩萨利益他人。观世音菩萨的性德,实时也就作用在你的心中。
究竟义的说,并不是观世音菩萨给你了什么,而是,你的心中长出了如同观世音菩萨的性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