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的隨喜什麼



隨喜,是一種態度和,從佛學角度而言,這也是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

修行方法,如果你一直聽起來很有排斥感,那你就改成「讀書方法」。這是相同的。

隨喜,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實踐你的德性,或是去實踐你的一些善念。

這看起來,好像很沒有什麼。

對,因為這一「大乘」佛法的觀念,在漢傳佛教的漫長發展過程當中,早已成為我們的某種熟悉的想法。

如果和原始佛教那種尚較多「苦行」色彩的佛學相較;
苦行的方法,是一種特別的孤立於日常生活的方法,
隨喜這種方法,則是要融入於日常生活的方法。

那麼,從這一歷史的角度而言,隨喜在那時代的特別性就可以被看出來。

隨喜的這種融入生活中的方法,說明了為什禪宗在傳統文化是那麼受歡迎。生活即是禪!

法華經,很特別的,更是把這種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態度,提到了一種高度,經文的表達方式很華麗的: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對佛學只是欣賞者而言,這是一種高度的想像力。

但如果讀者你,對佛學是有某種更深沈的思考和相信者,
這段指示了隨喜這種修法的「效應」: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這種人生情境,如果你是有期待的,那麼「隨喜」就是你可以做得到的行法。


**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的随喜什么

随喜,是一种态度和,从佛学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

修行方法,如果你一直听起来很有排斥感,那你就改成「读书方法」。这是相同的。

随喜,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你的德性,或是去实践你的一些善念。

这看起来,好像很没有什么。

对,因为这一「大乘」佛法的观念,在汉传佛教的漫长发展过程当中,早已成为我们的某种熟悉的想法。

如果和原始佛教那种尚较多「苦行」色彩的佛学相较;
苦行的方法,是一种特别的孤立于日常生活的方法,
随喜这种方法,则是要融入于日常生活的方法。

那么,从这一历史的角度而言,随喜在那时代的特别性就可以被看出来。

随喜的这种融入生活中的方法,说明了为什禅宗在传统文化是那么受欢迎。生活即是禅!

法华经,很特别的,更是把这种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态度,提到了一种高度,经文的表达方式很华丽的: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对佛学只是欣赏者而言,这是一种高度的想象力。

但如果读者你,对佛学是有某种更深沈的思考和相信者,
这段指示了随喜这种修法的「效应」: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这种人生情境,如果你是有期待的,那么「随喜」就是你可以做得到的行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