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的什麼是最好的功德
功德,好,用一般我們所熟知的字眼,可以說是做好事。
佛學或談倫理價值系統的學問(倫理學)或修行,基本上都必須在修行過程中,面臨著「去比較」各種不同價值的這一過程。
但這一過程的【重點】並不是你要去記下那些被談的好事項目,
而是,
你要去理解,價值之所以被論證出來的背後的那一套思維系統。
例如,柏拉圖的倫理學就和亞理斯多德的倫理學在思維系統上不同;
斯賓若莎的倫理學和康德的倫理學,論證系統也不同。
分別功德品,是接在「如來壽量品」之後,
所以,
其所要「分別」的功德,所指的正是去相信「壽量無限」這樣的一種觀念,
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德?
經文:
佛說稀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到底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思維系統,所以可以說「壽命不可量」是一種具有「最好功德」之價值的意義呢?
另一種問法:為什麼不是第二、第三,而是第一呢?
經文: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是第一,那是因為「無有限量」。任何有限的,都會有限制。
那如何而可能「無有限量」?
你必須走出「有限」的觀念!
依胡塞爾對時間性的現象學解釋,只要是人,你一定是在連續的時空概念下而進行種種思維行為,即在時間性下的對象性思考。
只要你活著,你就在時間概念的限制下。
壽命不可量。壽命為什麼不可量?那是因為這指向了非時間架構下的非對象性的東東。
不可量,並不是指很多很多很多,量都量不完;
而是,
那是指「生命中有一種超越出時間性概念所可以掌握的」東東。
亦即,沖出了「時間性」,所以,「不可量」。
一般而言,我們會用「形而上學」來指稱。
形而上,就是指在「形而下」之上;形而下就是指我們經驗界所經驗的各種對象性經驗。
對修行者而言,對佛學而言,去探討生命中的「非時間性的那個」,是真正修行的第一步;
其他的各種好事,都只是「資糧道」,亦即是準備階段,而已。
經文: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指讀誦法華經;而法華經,是一本從根本上是強調壽命不可量的經典。
只要你開始去探討、去思維、去想「壽命不可量」這一觀念、想法,
不管你想的多深,多淺,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已走在對生命探討的一個真正的起點。
所以,「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注意:趨,近,坐。
胡塞爾對我最大的思想衝擊就在於:他用時間現象學論證了,時間只是一套「主觀的觀念」,而不是外在於我們的某種不可動搖的現實物。(愛因思坦廣義相對論也如此說,只是我無法用物理學去論證式的理解,我沒有那種物理學的能力)。
但胡塞爾亦論證了,在時間這觀念之「背後」,有一種「非時間的境域」撐起了時間這種概念。
非時間境域,也就是壽命不可量的境域。
**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的什么是最好的功德
功德,好,用一般我们所熟知的字眼,可以说是做好事。
佛学或谈伦理价值系统的学问(伦理学)或修行,基本上都必须在修行过程中,面临着「去比较」各种不同价值的这一过程。
但这一过程的【重点】并不是你要去记下那些被谈的好事项目,
而是,
你要去理解,价值之所以被论证出来的背后的那一套思维系统。
例如,柏拉图的伦理学就和亚理斯多德的伦理学在思维系统上不同;
斯宾若莎的伦理学和康德的伦理学,论证系统也不同。
分别功德品,是接在「如来寿量品」之后,
所以,
其所要「分别」的功德,所指的正是去相信「寿量无限」这样的一种观念,
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德?
经文:
佛说稀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力, 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 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 欢喜充遍身。
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系统,所以可以说「寿命不可量」是一种具有「最好功德」之价值的意义呢?
另一种问法:为什么不是第二、第三,而是第一呢?
经文: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是第一,那是因为「无有限量」。任何有限的,都会有限制。
那如何而可能「无有限量」?
你必须走出「有限」的观念!
依胡塞尔对时间性的现象学解释,只要是人,你一定是在连续的时空概念下而进行种种思维行为,即在时间性下的对象性思考。
只要你活着,你就在时间概念的限制下。
寿命不可量。寿命为什么不可量?那是因为这指向了非时间架构下的非对象性的东东。
不可量,并不是指很多很多很多,量都量不完;
而是,
那是指「生命中有一种超越出时间性概念所可以掌握的」东东。
亦即,冲出了「时间性」,所以,「不可量」。
一般而言,我们会用「形而上学」来指称。
形而上,就是指在「形而下」之上;形而下就是指我们经验界所经验的各种对象性经验。
对修行者而言,对佛学而言,去探讨生命中的「非时间性的那个」,是真正修行的第一步;
其他的各种好事,都只是「资粮道」,亦即是准备阶段,而已。
经文: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趋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注意:趋,近,坐。
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指读诵法华经;而法华经,是一本从根本上是强调寿命不可量的经典。
只要你开始去探讨、去思维、去想「寿命不可量」这一观念、想法,
不管你想的多深,多浅,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已走在对生命探讨的一个真正的起点。
所以,「当知是人、已趋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胡塞尔对我最大的思想冲击就在于:他用时间现象学论证了,时间只是一套「主观的观念」,而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某种不可动摇的现实物。(爱因思坦广义相对论也如此说,只是我无法用物理学去论证式的理解,我没有那种物理学的能力)。
但胡塞尔亦论证了,在时间这观念之「背后」,有一种「非时间的境域」撑起了时间这种概念。
非时间境域,也就是寿命不可量的境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