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的為什麼「從地」



從地湧出品是一篇很具有「想像力」的作品,一堆菩薩從地湧出。經文: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情節呢?這又寓意了什麼?我個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是「從地」,而不是從「天空」?

從故事情節的角度而言,〈從地勇出品〉只是一種提前的故事鋪陳,那是為了讓下一章節〈如來夀量品〉的開展有意義的一種鋪陳。

如來夀量品是強調:人的生命是無盡的,正如同我們一般而言所想像的靈魂。

那麼,要如何讓這樣的一種「意義說明」的理解是有最大的可能的呢?

於是,有〈從地湧出品〉這樣的情節提出鋪陳。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些菩薩聽此經後,發了大心,說要守護宣揚此經。

佛說,謝了。但我自己有人哦。於是一些「自己人」就從地湧出。

經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多的不得了。滿坑滿谷。

於是有人就發了疑情,問:這些人是那裡來的?是什麼時候修行的?經文: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佛說: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議。

為什麼要如此強調「佛智叵思議」。因為,以下要講的,不是一般人經驗中的習慣性認知。

佛說:這些人是我以前教的學生。

這其實也就是說,我已經教了很多很多的時間了,也就是說,我的生命是很多世的,不是只有這一世。

佛學中對人性,對人的靈魂的無時間性的存在,用這個故事,展開了。

**
這個故事很有趣。

要強調生命靈魂的無始無終的特性,為什麼要用「教學」的故事來表達呢?

這裡,又凸顯出大乘佛學的另一特色:啟悟他人。

人,是透過啟悟他人這種行法,來達到自我的開悟。

當老師的,看到這裡,你有沒有很開心。「從地湧出」的從「地」,就是指靠自己修行,亦即老師要靠自己的教學來修行。

教學,或是任何具有教導性質的位置,與其說是你教學生,倒不如說,有學生的顯現,讓你得以獲得「教學」的情境,而得以透過「啟悟他人」這種行法,來自我開悟。

對一位老師而言,教書是行法。行法的核心是:啟悟他人。

什麼是啟悟他人的啟悟內容?經文:「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這是我「領悟的」,這一點讓我完全改變了師生關係。讓我完全有新的教學方式的思考。

教書,或是任何具有教導性質的位置,教書本身就可以是一種行法。但教書要能是一種行法,而不是其他的職業,在於你所設定的目的要是: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哈,難吧。要讓學生拍微電影,不難;要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那是難如登天。

但,要讓教學也是一種「行法」,而不只是一種「謀生工具」,其所要設定的目的就必須設定在: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這裡又回到佛學的基本信念:我即他人,他人即我;我如何對他人,他人即如何對我。在這情況下,要修行,就要把對他人的目標拉高到一個更棒的檔次,於是你才能有可能從「對他人的過程」中,獲益。

所以,才要「發心」,發大心。

**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的为什么「从地」

从地涌出品是一篇很具有「想象力」的作品,一堆菩萨从地涌出。经文: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情节呢?这又寓意了什么?我个人好奇的是为什么是「从地」,而不是从「天空」?

从故事情节的角度而言,〈从地勇出品〉只是一种提前的故事铺陈,那是为了让下一章节〈如来寿量品〉的开展有意义的一种铺陈。

如来寿量品是强调:人的生命是无尽的,正如同我们一般而言所想象的灵魂。

那么,要如何让这样的一种「意义说明」的理解是有最大的可能的呢?

于是,有〈从地涌出品〉这样的情节提出铺陈。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些菩萨听此经后,发了大心,说要守护宣扬此经。

佛说,谢了。但我自己有人哦。于是一些「自己人」就从地涌出。

经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需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多的不得了。满坑满谷。

于是有人就发了疑情,问:这些人是那里来的?是什么时候修行的?经文: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


佛说: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议。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佛智叵思议」。因为,以下要讲的,不是一般人经验中的习惯性认知。

佛说:这些人是我以前教的学生。

这其实也就是说,我已经教了很多很多的时间了,也就是说,我的生命是很多世的,不是只有这一世。

佛学中对人性,对人的灵魂的无时间性的存在,用这个故事,展开了。

**
这个故事很有趣。

要强调生命灵魂的无始无终的特性,为什么要用「教学」的故事来表达呢?

这里,又凸显出大乘佛学的另一特色:启悟他人。

人,是透过启悟他人这种行法,来达到自我的开悟。

当老师的,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很开心。「从地涌出」的从「地」,就是指靠自己修行,亦即老师要靠自己的教学来修行。

教学,或是任何具有教导性质的位置,与其说是你教学生,倒不如说,有学生的显现,让你得以获得「教学」的情境,而得以透过「启悟他人」这种行法,来自我开悟。

对一位老师而言,教书是行法。行法的核心是:启悟他人。

什么是启悟他人的启悟内容?经文:「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这是我「领悟的」,这一点让我完全改变了师生关系。让我完全有新的教学方式的思考。

教书,或是任何具有教导性质的位置,教书本身就可以是一种行法。但教书要能是一种行法,而不是其他的职业,在于你所设定的目的要是:让学生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哈,难吧。要让学生拍微电影,不难;要让学生「一心精进,求无上慧」,那是难如登天。

但,要讓教學也是一種「行法」,而不只是一種「謀生工具」,其所要設定的目的就必須設定在: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这里又回到佛学的基本信念:我即他人,他人即我;我如何对他人,他人即如何对我。在这情况下,要修行,就要把对他人的目标拉高到一个更棒的档次,于是你才能有可能从「对他人的过程」中,获益。

所以,才要「发心」,发大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