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的給出什麼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的給出什麼

囑累品,是佛學經典中的文本結構中,大概都會看到的一個章節。

這往往是佛講了這部經的內容後,最後會對聽眾講:要如何來對待此經!

在傳統的一般佛學經典閱讀印象中,你會看到是佛鼓勵人們要如何地去閱讀此經,
再來,
重要的是,如何「讓其他人」也能夠聽到此經;
最後,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其他人「能夠了解此經的內容、義理」。

經典,是文本。
文本,如果要能對受眾產生理解上的意義,有一個前提:受眾也要能達到某種水準。
例如,你不可能直接教沒有學過數學的人微積分;想學微積分,總要有一些先前的數學計算能力訓練。

所以,我們往往能從囑累品中看到,一部經典對讀者的預設值;
但從修行的角度而言,我們會看到這部經典會談到如何讓讀者跨越「程度上」的障礙,能夠也有最大可能的對該經典的了解。
這裡,如何去讓受眾聽得懂,就是「行法」,這有行法可看到。

法華經,在傳統漢傳佛學中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這是,「成佛」的經典,不是教你成為一位拿著好人卡的經典。

所以,是最高檔次的經典。

經文:
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如果有受眾聽不下去,也不用難過;就請受眾去讀其他的初入門經典。法華經自己講的很清楚。

那麼,如何去講這一部最高檔次的經典呢?講者最要注意的是什麼呢?

經文:
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堅吝」。這是講此經最重要的心法,也是依《法華經》修行的「行法」

為什麼在這裡提出這一種「行法」:勿生堅吝?法華經為什麼要提出這種行法?這是我最常問我自己的。

時間倒轉一下。

有一天,我在教室,講著講著,忽然想帶到對某個理論的講述。
但,一看台下學生,還能把頭抬著的二、三個,都是用眼神說我不想聽理論。

老師啊,你,就是你自己,你要不要說呢?當學生都「發自內心」的說不想聽。我問自己。

是要講理論呢?還是講他們想聽的那種你好棒棒的東東。我疑懼?我害怕!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那時,我心中冒出這句。

這時,我才理解什麼是「勿生慳吝」。才了解為什麼「勿生慳吝」是一種行法。

行法,是行者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別人的。

那時,我才理解,要不要往下講理論,最大的障礙是「我自己」,而不是台下的「學生」。

不管你講什麼,別人能不能懂,都不是你能掌握的。
但,你要不要講下去,你要走出你自己的「心魔」。那種,要去討好別人的「心魔」。

如果你講的是升官發財或是快速成名,一定堂堂滿人。

如果你要講「成佛」呢?被笑是剛好而已。

你要講下去嗎?只有「勇氣」是完全不夠用的。真的。

只有你「勿生慳吝」,別人才有機會可以「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慳吝,就是「給出去」。只有是你自己的東東,你才能夠「給出去」。
你不一定有「自己的東西」可以給出去啦!
換另一個角度來講,
能不能「給出去」,才能測試出那東東是不是真的是你的了,的檢測標準。

只要不是真正是你自己的,你往往給的有點害怕;你往往只是想討好別人,而已。

只有是你「自己真正有的」,你才能夠「勿生慳吝」。

勿生慳吝,是行法。


*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的给出什么

嘱累品,是佛学经典中的文本结构中,大概都会看到的一个章节。

这往往是佛讲了这部经的内容后,最后会对听众讲:要如何来对待此经!

在传统的一般佛学经典阅读印象中,你会看到是佛鼓励人们要如何地去阅读此经,
再来,
重要的是,如何「让其他人」也能够听到此经;
最后,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其他人「能够了解此经的内容、义理」。

经典,是文本。
文本,如果要能对受众产生理解上的意义,有一个前提:受众也要能达到某种水平。
例如,你不可能直接教没有学过数学的人微积分;想学微积分,总要有一些先前的数学计算能力训练。

所以,我们往往能从嘱累品中看到,一部经典对读者的默认值;
但从修行的角度而言,我们会看到这部经典会谈到如何让读者跨越「程度上」的障碍,能够也有最大可能的对该经典的了解。
这里,如何去让受众听得懂,就是「行法」,这有行法可看到。

法华经,在传统汉传佛学中被称之为「成佛在法华」。这是,「成佛」的经典,不是教你成为一位拿着好人卡的经典。

所以,是最高档次的经典。

经文:
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如果有受众听不下去,也不用难过;就请受众去读其他的初入门经典。法华经自己讲的很清楚。

那么,如何去讲这一部最高档次的经典呢?讲者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经文:
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坚吝」。这是讲此经最重要的心法,也是依《法华经》修行的「行法」

为什么在这里提出这一种「行法」:勿生坚吝?法华经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行法?这是我最常问我自己的。

时间倒转一下。

有一天,我在教室,讲着讲着,忽然想带到对某个理论的讲述。
但,一看台下学生,还能把头抬着的二、三个,都是用眼神说我不想听理论。

老师啊,你,就是你自己,你要不要说呢?当学生都「发自内心」的说不想听。我问自己。

是要讲理论呢?还是讲他们想听的那种你好棒棒的东东。我疑惧?我害怕!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那时,我心中冒出这句。

这时,我才理解什么是「勿生悭吝」。才了解为什么「勿生悭吝」是一种行法。

行法,是行者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别人的。

那时,我才理解,要不要往下讲理论,最大的障碍是「我自己」,而不是台下的「学生」。

不管你讲什么,别人能不能懂,都不是你能掌握的。
但,你要不要讲下去,你要走出你自己的「心魔」。那种,要去讨好别人的「心魔」。

如果你讲的是升官发财或是快速成名,一定堂堂满人。

如果你要讲「成佛」呢?被笑是刚好而已。

你要讲下去吗?只有「勇气」是完全不够用的。真的。

只有你「勿生悭吝」,别人才有机会可以「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悭吝,就是「给出去」。只有是你自己的东东,你才能够「给出去」。
你不一定有「自己的东西」可以给出去啦!
换另一个角度来讲,
能不能「给出去」,才能测试出那东东是不是真的是你的了,的检测标准。

只要不是真正是你自己的,你往往给的有点害怕;你往往只是想讨好别人,而已。

只有是你「自己真正有的」,你才能够「勿生悭吝」。

勿生悭吝,是行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