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安樂的可能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安樂的可能
今天寫這個,顯然和平常有點不同。
外面的世界是紛擾的,而且和「平常生活狀態」有點大不同的紛擾。
這應談不上「安樂」吧。
所以,這時,反而「安樂」是什麼,變成一個似乎可以被感受到的「課題」。
這是海德格爾的上手性理論,只有當錘釘子錘的很不順時,你才會意識到你拿著「錘子」。
你平常的過日子時,算是「安樂」吧。但平常你無感這種安樂。今天外在世界的紛擾,讓「安樂」被對象化的成為可討論的主題化對象物。
我們所期待的安樂是什麼?
這安樂是我們在佛學經典中所讀到的安樂嗎?
不是,至少我讀經典時的感受不是如此。你可以參考就好。
平常的「安樂」,是一般狀況下你不會去感受到的一種「自我退隱之物」(海德格術語)。你平常有很多事要去處理,你只會感到「忙」,你不會感到「安樂」。
但,忙,是奠基在「安樂」之上的。有安樂這一地基,所以你的忙才有被發生的可能。但,安樂,存在,可,你不會去注意到。
只有你「沒有很多東西可以忙了」,這時,「不忙」,所以你看到「忙的基礎」,安樂。
佛學談的是,那些存在但你不會去注意到的「東東」。
比方說,生死,比方生老病死,比方成住壞空,比方無常,比方苦寂滅道,比方佛性,比方貪、嗔、痴、慢、疑。
你的生活是奠基在這些東東之上的。真的啊。只是你平常一定「看不到」,而且。例如,你的每一秒都正在邁向死亡的路上。
這些,你看不到但卻必然存在,而且深深影響了「看得到的世界」的力量,我們要如何來面對和處置。這是佛學。
法華經提出四法,修行方法,這是「安樂行」品,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樂心故,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生大慈心。
第一說,談「空法」,指的恰是「你看不到的東東」。空,不是不存在,只是你看不到。
第二說,「修如是安樂心故」,這正是指,你如何可以意識到那在你平常生命底層運作的人性的東東,感受到了並敬畏之,這才是安樂行。
經文: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令得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即是能看到「生命最奠基層的智慧」。
那如何才能「看到」一切種智呢?
經文: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
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這是行法。看起來很平常啊。
對,是很平常,很「平常地做不到」。
這樣做就可以有「一切種智」嗎。是的。但此經沒有論證。
所以後來的很多經典,就忙著去論證。例如,你就可以用唯識的理論架構,來論證。
但,總的佛學理論而言,只有「有意識的感受到」生命中的最底層的奠基層,你才能真正的去思考和面對,生命如何可能安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