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平等是如何可能
法華經在文中,提出四法,這樣的行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樂心故,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生大慈心。
上文,我們講到了第三法。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這看起來似乎很「平常」,或著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一般的人如此講,聽多了有時覺得「不稀奇」。
這一篇章,是從「講經」這一人世間的行為當作譬喻來談起。
我當老師很多年後,讀到這一句,這句才忽然對我產生意義。因為,我很清楚,我真的無法是用「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的立場來上課。
講什麼麼「肖話」?不是嗎。在教室中,學生程度不同,而且愈不是高大上的學校,在教室中的學生程度差異是更大的。當老師的總要有一個「立場」,以此為核心來組織教學內容。
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這如何可能?
後來,懂了。這是「目標」,是讓老師(我)不斷的去思考去調整上課內容的一種目標。有目標,生命才有變動,才有向自己挑戰的動力。
有目標,所以這目標的「成效」,就可以被描述出來。
經文:
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親愛的老師,我自己也是。
(1)你有沒有發現,你,慢慢的「得好同學」。
(2)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學生,慢慢的「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
(3)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學生,慢慢的對你的態度是改變了,「恭敬、尊重、讚歎」。
難吧。真難。平等說法。所以,才有空間讓你不斷的去變化自己。
人生,如是。
經典中的理論往往是,你的生命質量到了什麼狀況,往往就會有相應的「外在世界」的呈現。
目標的效果被描述出來了,那是佛學對生命的期待方向。
同時,也把行法談了出來。
嗯,我用自己的經驗來肯認。
平等說法,不是抹平差異,相反的,是尊重差異,因才施教。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平等是如何可能
法华经在文中,提出四法,这样的行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乐心故,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生大慈心。
上文,我们讲到了第三法。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或着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一般的人如此讲,听多了有时觉得「不稀奇」。
这一篇章,是从「讲经」这一人世间的行为当作譬喻来谈起。
我当老师很多年后,读到这一句,这句才忽然对我产生意义。因为,我很清楚,我真的无法是用「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的立场来上课。
讲什麽麽「肖话」?不是吗。在教室中,学生程度不同,而且愈不是高大上的学校,在教室中的学生程度差异是更大的。当老师的总要有一个「立场」,以此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这如何可能?
后来,懂了。这是「目标」,是让老师(我)不断的去思考去调整上课内容的一种目标。有目标,生命才有变动,才有向自己挑战的动力。
有目标,所以这目标的「成效」,就可以被描述出来。
经文:
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歎。
亲爱的老师,我自己也是。
(1)你有没有发现,你,慢慢的「得好同学」。
(2)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学生,慢慢的「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
(3)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学生,慢慢的对你的态度是改变了,「恭敬、尊重、赞歎」。
难吧。真难。平等说法。所以,才有空间让你不断的去变化自己。
人生,如是。
经典中的理论往往是,你的生命质量到了什麽状况,往往就会有相应的「外在世界」的呈现。
目标的效果被描述出来了,那是佛学对生命的期待方向。
同时,也把行法谈了出来。
嗯,我用自己的经验来肯认。
平等说法,不是抹平差异,相反的,是尊重差异,因才施教。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平等是如何可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