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空性
前文談到,安樂行品以「講經」為例子,來談佛學的修行方法,或修行次第。
我們活在這個現代性世界,其實都在「成就『物』」,或是成就能生產「好物」的工作者。
人,是被他所能生產的「物」之價值來被肯定的。
所以,這現代化時代,你談修行,你是沒感覺的。真的啊,要修行做什麼?修行是要生產什麼物呢?
沒有。
修行是「修正」人。
人才是目標。
人成就了「是人」,自會有人在必有的社會生活中的「好的」副作用。如是而已。所以,孔子說:「君子不器」。
佛法,是一種對生命思考的態度,思考態度不同,修行的方法不同。
所以,佛學的修行和儒家、道家、基督教,不會相同。但思考的對象都是「人」。想成就的也是「人」。
法華經安樂行品,提出了四法,修行的四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樂心故,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生大慈心。
筆者在此將四法分成一是理論,其他三者是過程結構。
理論中的核心是「空性」。這是佛學之所以是佛學的「基本特色」。
佛學如果和其他談修行的思維態度,例如儒家,不同,也正是因為其對人生思考的基本著眼點在於這世界的「空性」。
正如同,同樣的現象學,胡塞爾從「眼睛看到」對象物這一現象為思考起點;而海德格爾從「人釘釘子」這一現象的上手性,為思考起點。
來,搞清了什麼是「空性」,你才能「理解」,為什麼會開出之後其他三個項目的「修行的過程結構」。這是理論上可以被通達的。
麻煩的是,法華經並不是一本以「理論探究」為旨趣的經典,而是以「講故事」為文本核心的經典。所以,什麼是「空性」,也往往是用舉例的談。
舉例啊,並不是什麼不能更動的法規。例子:
「
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
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
這是「空性」。你大概一頭火大。哈,我也是,當年。這有講跟沒講一樣。
不只是你如此,古人也如此。
所以才有後來龍樹的「中觀理論」,中觀就是後來對「空性」的解釋。嗯,更讓人「好亂哦」。
所以,才又有後世的無著世親的「唯識理論」,這也是換另一角度來談「空性」。
唯識的講法,比較可以「被理解」,即可以理性化論述。所以,唯識更像是「哲學」,在大學中被談的比較多。
是哲學,而且是偏向「認識論的哲學」,所以是可以和西方哲學系統接軌。例如,你可以用康德的「現象與物自身」的理論來「格義」思考空性,你也可以用
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來看待唯識的「依他起性」。諸如。
空性,用我的講法,請參考就好,就是去設想:如果在假設你明天就要死了的意識下,你會如何去決定你所冒出的每一個念頭。
所以,經文: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的空性
前文谈到,安乐行品以「讲经」为例子,来谈佛学的修行方法,或修行次第。
我们活在这个现代性世界,其实都在「成就『物』」,或是成就能生产「好物」的工作者。
人,是被他所能生产的「物」之价值来被肯定的。
所以,这现代化时代,你谈修行,你是没感觉的。真的啊,要修行做什麽?修行是要生产什麽物呢?
没有。
修行是「修正」人。
人才是目标。
人成就了「是人」,自会有人在必有的社会生活中的「好的」副作用。如是而已。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
佛法,是一种对生命思考的态度,思考态度不同,修行的方法不同。
所以,佛学的修行和儒家、道家、基督教,不会相同。但思考的对象都是「人」。想成就的也是「人」。
法华经安乐行品,提出了四法,修行的四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乐心故,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生大慈心。
笔者在此将四法分成一是理论,其他三者是过程结构。
理论中的核心是「空性」。这是佛学之所以是佛学的「基本特色」。
佛学如果和其他谈修行的思维态度,例如儒家,不同,也正是因为其对人生思考的基本着眼点在于这世界的「空性」。
正如同,同样的现象学,胡塞尔从「眼睛看到」对象物这一现象为思考起点;而海德格尔从「人钉钉子」这一现象的上手性,为思考起点。
来,搞清了什麽是「空性」,你才能「理解」,为什麽会开出之后其他三个項目的「修行的过程结构」。这是理论上可以被通达的。
麻烦的是,法华经并不是一本以「理论探究」为旨趣的经典,而是以「讲故事」为文本核心的经典。所以,什麽是「空性」,也往往是用举例的谈。
举例啊,并不是什麽不能更动的法规。例子:
「
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
」
这是「空性」。你大概一头火大。哈,我也是,当年。这有讲跟没讲一样。
不只是你如此,古人也如此。
所以才有后来龙树的「中观理论」,中观就是后来对「空性」的解释。嗯,更让人「好乱哦」。
所以,才又有后世的无着世亲的「唯识理论」,这也是换另一角度来谈「空性」。
唯识的讲法,比较可以「被理解」,即可以理性化论述。所以,唯识更像是「哲学」,在大学中被谈的比较多。
是哲学,而且是偏向「认识论的哲学」,所以是可以和西方哲学系统接轨。例如,你可以用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的理论来「格义」思考空性,你也可以用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来看待唯识的「依他起性」。诸如。
空性,用我的讲法,请参考就好,就是去设想:如果在假设你明天就要死了的意识下,你会如何去决定你所冒出的每一个念头。
所以,经文: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空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