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的五千退席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的五千退席

談到了,五千退席。

釋氏的五千位學生,就站起來,行了禮,走出了教室。聽都沒有聽。

為什麼?因為,這次,釋氏講的內容,和以前的不一樣。

釋氏也早知了,所以一直不想說。他向大眾說明:
經文:「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但,有些學生「三請」了啊。

釋氏,於是準備要開講了,這時,五千弟子就退席。聽都沒有聽!

我自己也常遇到這場面。
最近的一次是,學生向我「開示」什麼是「愛的教育」;跟我說,如果我不懂,可以「上網查」。

因為我跟學生說,大學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讀書和思考」。

我往往會想起釋氏的下面這句,這是他給自己的答案:
經文: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無復枝葉,純有貞實」。這是真實話。

當老師的,渴望「所有學生的」掌聲,他很不願意的去認為「有人程度是不同的」,講白了,「是差的」。

承認了學生必然有程度上的差異,所以,講者才能講出最適合聽眾的內容,而不是「講五四三,博掌聲」。

這點,對我而言,很重要,我花了五六年,才弄懂自己的心路。

這句,我一頭栽入法華經。

學生為什麼走,是什麼程度狀況,所以學生走人呢?
經文:
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哈。「增上慢」。

當了很多年的老師,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觀察,那些不想讀書的學生,並不是「真的不想讀」,
而是覺得「不得了了,已讀得夠多了」。

來,你想走掉了嗎?看到這裡。

 走吧,真的。

你有留下來了嗎?

來,深的要講出來了。

釋氏到底要講什麼呢?
經文: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一佛乘,是佛學中的術語,就是這裡來的。大乘,往往也稱一佛稱,指的是更進階(或最高階)的佛法和行法。

為什麼有些人聽不下去?

是因為不夠聰明嗎?佛學基礎學問不夠嗎?

不是!

經文:
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

是德性不足。

這點,你相信嗎?我教了十多年後,相信。

康德有論證德性與智慧的關係是連帶的。

德性能給你深厚的「基礎」,在這基礎中,你往往能和老師上課講的「真理內容」,相應。

若不是這樣,
你能聽懂的,都只是你「喜歡聽的」。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的五千退席

谈到了,五千退席。

释氏的五千位学生,就站起来,行了礼,走出了教室。听都没有听。

为什么?因为,这次,释氏讲的内容,和以前的不一样。

释氏也早知了,所以一直不想说。他向大众说明:
经文:「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但,有些学生「三请」了啊。

释氏,于是准备要开讲了,这时,五千弟子就退席。听都没有听!

我自己也常遇到这场面。
最近的一次是,学生向我「开示」什么是「爱的教育」;跟我说,如果我不懂,可以「上网查」。

因为我跟学生说,大学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读书和思考」。

我往往会想起释氏的下面这句,这是他给自己的答案:
经文: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这是真实话。

当老师的,渴望「所有学生的」掌声,他很不愿意的去认为「有人程度是不同的」,讲白了,「是差的」。

承认了学生必然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讲者才能讲出最适合听众的内容,而不是「讲五四三,博掌声」。

这点,对我而言,很重要,我花了五六年,才弄懂自己的心路。

这句,我一头栽入法华经。

学生为什么走,是什么程度状况,所以学生走人呢?
经文:
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哈。「增上慢」。

当了很多年的老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观察,那些不想读书的学生,并不是「真的不想读」,
而是觉得「不得了了,已读得够多了」。

来,你想走掉了吗?看到这里。

 走吧,真的。

你有留下来了吗?

来,深的要讲出来了。

释氏到底要讲什么呢?
经文: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一佛乘,是佛学中的术语,就是这里来的。大乘,往往也称一佛称,指的是更进阶(或最高阶)的佛法和行法。

为什么有些人听不下去?

是因为不够聪明吗?佛学基础学问不够吗?

不是!

经文:
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

是德性不足。

这点,你相信吗?我教了十多年后,相信。

康德有论证德性与智慧的关系是连带的。

德性能给你深厚的「基础」,在这基础中,你往往能和老师上课讲的「真理内容」,相应。

若不是这样,
你能听懂的,都只是你「喜欢听的」。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1/07

《華嚴經.十迴向品》經抄 2021/07


為令
一切眾生攝善根故,
一切眾生離諸苦故,
一切眾生廣大解故。

這裡,有三句可能常被看到佛學用語,術語,或著說口頭禪。

一般而言,對你不會有感覺的。

但,如果這三句莫名其妙的,你就會「有感」,
來,
我試著幫你再解釋一下。

「攝善根」、「離諸苦」、「廣大解」,是,人這種動物,可以在身肉體中,
長出來的、呈現出來的某些特色。

當然,相比於酒色財氣,理想、觀念和權力,
這三種就很沒有「精彩」。

不過,反正,它對你有感覺了。恭喜!不容易啊。

「攝善根」、「離諸苦」、「廣大解」,這三項,恰恰是德性、解脫和智慧。
這是佛學想給你的。

想給你,就表示,你大概「沒有」;所以,佛學可以給你。

不過,重點是,雖然你沒有,但你「想要」嗎?

人,為什麼會想要德性、解脫和智慧呢?真是怪事。

因為,你感受到「苦」。

沒有被苦的壓迫,人,很少會去想到要擁有這三項!

佛學,從談「苦」起家,所謂五苦:
一、生老病死苦。二、愛別離苦。三、怨憎會苦。四、求不得苦。五、五盛陰苦。

佛學,有沒有很「科學」呢?真的討論的非常仔細,非常精凖。

這些苦,有辦法去克服嗎?這不是「普世價值」嗎?可能克服嗎?哈。

佛學,讓人感動之處,在於:對,佛學就去追求如何化解苦的學問和行法。

那麼,德性是地基、解脫是成果,智慧是應用。

而,誦唸,是行法,這是實踐這過程的方法之一。

**
《华严经.十回向品》经抄 2021/07

为令
一切众生摄善根故,
一切众生离诸苦故,
一切众生广大解故。

这里,有三句可能常被看到佛学用语,术语,或着说口头禅。

一般而言,对你不会有感觉的。

但,如果这三句莫名其妙的,你就会「有感」,
来,
我试着帮你再解释一下。

「摄善根」、「离诸苦」、「广大解」,是,人这种动物,可以在身肉体中,
长出来的、呈现出来的某些特色。

当然,相比于酒色财气,理想、观念和权力,
这三种就很没有「精彩」。

不过,反正,它对你有感觉了。恭喜!不容易啊。

「摄善根」、「离诸苦」、「广大解」,这三项,恰恰是德性、解脱和智慧。
这是佛学想给你的。

想给你,就表示,你大概「没有」;所以,佛学可以给你。

不过,重点是,虽然你没有,但你「想要」吗?

人,为什么会想要德性、解脱和智慧呢?真是怪事。

因为,你感受到「苦」。

没有被苦的压迫,人,很少会去想到要拥有这三项!

佛学,从谈「苦」起家,所谓五苦:
一、生老病死苦。二、爱别离苦。三、怨憎会苦。四、求不得苦。五、五盛阴苦。

佛学,有没有很「科学」呢?真的讨论的非常仔细,非常精凖。

这些苦,有办法去克服吗?这不是「普世价值」吗?可能克服吗?哈。

佛学,让人感动之处,在于:对,佛学就去追求如何化解苦的学问和行法。

那么,德性是地基、解脱是成果,智能是应用。

而,诵念,是行法,这是实践这过程的方法之一。


2021年7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之文本特色



方便品,是對這經典的「文本特色」的一種概說。

法華經的文本特色是什麼呢?方便。

方便什麼呢?用一些較易令人理解的說法、方式和比喻,來把「高深」的義理講下去。

所以,這經典中,你不會讀到「理論論證」,或是什麼「理論架構」,很少,
而更多的是故事,是寓言或比喻。

相較起來,《華嚴經》就很有理論架構的那樣的文本特色。

為什麼要用「方便」來當作是這經典的文本特色呢?

經文:
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擺明了,先跟你說,有某些要談的義理真的深,不易被一般人理解,很難表達啊。

再打擊你一下好了,經文:
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講白人,一般人,是不可能理解的。

但聖人的胸懷就是:想法子講下去啊!經文: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在這裡我想起新儒學的牟宗三在某一本書中某一句(忘了),大意是這樣:
儒學者,就是要把論語講下去。

於是弟子說,佛陀啊,你要講啦,我們想聽。

佛陀又說,講了也沒有用啊。而且,一定會被誤解。經文: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這樣的往復了三次,「三請」。之後,佛陀準備要說了。

這時,一個成語發生了:五千退席。

這時,有五千位弟子看不下去了,就站起來,走了出去。

以前,我看經文時,不知這有什麼意義。

後來,我教書一段時間後,覺得不想再用「業界經驗」去騙學生了,
想講深一點的理論了,
只要一講,就有學生「站了起來,包包背著,從我眼前走了出去」。

嗯,我懂了。

業界經驗,
學生聽了很high,很高興。
但,我想每位講「業界經驗」的老師心中都有底,
那往往都被加油添水的,而且,你一出社會,自然會了。但,有掌聲啊。

怎麼辦,是繼續講業界經驗,哄學生,還是要面對退席?

你想知道,釋加牟尼,是如何回應這一場面嗎?

下集。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之文本特色

方便品,是对这经典的「文本特色」的一种概说。

法华经的文本特色是什么呢?方便。

方便什么呢?用一些较易令人理解的说法、方式和比喻,来把「高深」的义理讲下去。

所以,这经典中,你不会读到「理论论证」,或是什么「理论架构」,很少,
而更多的是故事,是寓言或比喻。

相较起来,《华严经》就很有理论架构的那样的文本特色。

为什么要用「方便」来当作是这经典的文本特色呢?

经文:
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摆明了,先跟你说,有某些要谈的义理真的深,不易被一般人理解,很难表达啊。

再打击你一下好了,经文:
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讲白人,一般人,是不可能理解的。

但圣人的胸怀就是:想法子讲下去啊!经文: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在这里我想起新儒学的牟宗三在某一本书中某一句(忘了),大意是这样:
儒学者,就是要把论语讲下去。

于是弟子说,佛陀啊,你要讲啦,我们想听。

佛陀又说,讲了也没有用啊。而且,一定会被误解。经文: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这样的往复了三次,「三请」。之后,佛陀准备要说了。

这时,一个成语发生了:五千退席。

这时,有五千位弟子看不下去了,就站起来,走了出去。

以前,我看经文时,不知这有什么意义。

后来,我教书一段时间后,觉得不想再用「业界经验」去骗学生了,
想讲深一点的理论了,
只要一讲,就有学生「站了起来,包包背着,从我眼前走了出去」。

嗯,我懂了。

业界经验,
学生听了很high,很高兴。
但,我想每位讲「业界经验」的老师心中都有底,
那往往都被加油添水的,而且,你一出社会,自然会了。但,有掌声啊。

怎么办,是继续讲业界经验,哄学生,还是要面对退席?

你想知道,释加牟尼,是如何响应这一场面吗?

下集。


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的受眾分析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的受眾分析

佛經,其文本中,常有對「受眾」的描述。

不同程度的人,應用什麼方法,什麼內容,這點,佛學是相當明顯的論說重點。

經文: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這裡有三種受眾在,

一、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二、辟支佛者:應十二因緣法。

三、菩薩: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不同的受眾,所給出的「行法」以及相應於行法的佛學解釋,並不相同。

有興趣者,請自行去讀讀佛學基本知識。

這三者受眾,有「程度上」的高低關係,這高低更多的是指奠基關係,猶如國小、國中、高中。

古代經典,這樣的區分,很合理的啊,不是嗎?什麼程度,就用什麼樣的內容,來教育之。

這有很了不起嗎?

非常了不起。

想想我們的「愛的教育」吧。

哇,文言文讀不懂,那就廢掉。

數學,很多人算不出來,那就把教的內容變得更簡單,讓大家都算得開心。

台大考上的人很少。那就請那些名校不要公布上榜名單……。
古人,更願意面對「人生的真理現實」。

我們這時代,更迷信於「普世價值」。

人有各種程度,各種質性,各種性格,如果不先承認這些,人是不會找到「往更好的程度」去發展的路的。

人人平等,是這時代最大的麻庳毒品。都平等了,還讀書,就真的是頭腦壞了!

來,佛學很清醒,彌勒菩薩,很有名吧。但他在修行時,也是有狀況啊,
經文:
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

求名。哈。這是彌勒。
但,經文: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起點,那不重要,佛學或古代經典之所以更有意義,在於讓我們看到人性的不完美,
看到了,才有改變的可能。

對我而言,基督教的原罪,也是同一意思。

這時代的人,最大的問題是,就是先預設自己是已經是完美的人了,所以,對「他人」挺殘忍的。

看看,各種名嘴吧。

如果自身感受到自己是不完美的,是向上的過程中的人,才能有某種餘地對他人「不殘忍」。

佛學,很有勇氣,從人的不完美,開始。但,這也不過是,如實。


**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的受众分析

佛经,其文本中,常有对「受众」的描述。

不同程度的人,应用什么方法,什么内容,这点,佛学是相当明显的论说重点。

经文: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这里有三种受众在,

一、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盘。

二、辟支佛者:应十二因缘法。

三、菩萨: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不同的受众,所给出的「行法」以及相应于行法的佛学解释,并不相同。

有兴趣者,请自行去读读佛学基本知识。

这三者受众,有「程度上」的高低关系,这高低更多的是指奠基关系,犹如小学、国中、高中。

古代经典,这样的区分,很合理的啊,不是吗?什么程度,就用什么样的内容,来教育之。

这有很了不起吗?

非常了不起。

想想我们的「爱的教育」吧。

哇,文言文读不懂,那就废掉。

数学,很多人算不出来,那就把教的内容变得更简单,让大家都算得开心。

台大考上的人很少。那就请那些名校不要公布上榜名单……。
古人,更愿意面对「人生的真理现实」。

我们这时代,更迷信于「普世价值」。

人有各种程度,各种质性,各种性格,如果不先承认这些,人是不会找到「往更好的程度」去发展的路的。

人人平等,是这时代最大的麻庳毒品。都平等了,还读书,就真的是头脑坏了!

来,佛学很清醒,弥勒菩萨,很有名吧。但他在修行时,也是有状况啊,
经文:
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

求名。哈。这是弥勒。
但,经文: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起点,那不重要,佛学或古代经典之所以更有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不完美,
看到了,才有改变的可能。

对我而言,基督教的原罪,也是同一意思。

这时代的人,最大的问题是,就是先预设自己是已经是完美的人了,所以,对「他人」挺残忍的。

看看,各种名嘴吧。

如果自身感受到自己是不完美的,是向上的过程中的人,才能有某种余地对他人「不残忍」。

佛学,很有勇气,从人的不完美,开始。但,这也不过是,如实。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2):成就的樣貌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2):成就的樣貌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法華經是大乘佛學經典。

從佛教發展史而言,大乘是接著小乘而來的佛學的發展過程面貌。

這裡有著「奠基」的關係。

於是, 一開始,經文就點出,小乘佛學的修行成就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這有什麼不足?以致於可以說,大乘是對小乘的發展。

經文一開始,先是小乘的修行者為聽眾而出場。法華經其目的之一,就是為這些小乘修行者談,什麼是大乘?亦即,佛法還可以有什麼樣更廣大的視野!

經文: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阿羅漢,是小乘修行者最高成就的指稱詞。這是目前出場的聽眾。

阿羅漢,並不簡單啊!但其特色是什麼?

經文: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這幾個詞,是讓人羡慕的。不是嗎?

人生,不就是為了「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只是,我們凡人用了凡人的方法和手段而己。

佛學認為,這些方法和手段得到的,並不牢固,是虛的。

小乘佛學給了我們理論和行法,讓人們可以得到「真正」的「心得自在」。

這很棒啊,真的棒。

所以呢?大乘還要「更什麼」嗎?

對,聽眾除了小乘修行者阿羅漢之外,還有大乘「菩薩」,即大乘的修行者之指稱。跟著出場了。

經文: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來,大乘修行者「菩薩」,他們的成就樣貌又是如何呢?

供養、植眾德本、以慈修身、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這些大乘修行者成就特色,是不是和「無復煩惱」、「心得自在」,不同呢?

大乘修行者的描述,是不是和儒學所強調的,有很多相同的側面呢!所以,大乘在中原大地興盛,是有道理的。

於是,法華經就在說明和解釋,為什麼,
「以慈修身、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會比「無復煩惱、心得自在」,更值得我們去成就。

所以,佛學也可以是「哲學」。它為人生追求的方向,提供解釋。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2):成就的样貌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法华经是大乘佛学经典。

从佛教发展史而言,大乘是接着小乘而来的佛学的发展过程面貌。

这里有着「奠基」的关系。

于是, 一开始,经文就点出,小乘佛学的修行成就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这有什么不足?以致于可以说,大乘是对小乘的发展。

经文一开始,先是小乘的修行者为听众而出场。法华经其目的之一,就是为这些小乘修行者谈,什么是大乘?亦即,佛法还可以有什么样更广大的视野!

经文: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阿罗汉,是小乘修行者最高成就的指称词。这是目前出场的听众。

阿罗汉,并不简单啊!但其特色是什么?

经文: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这几个词,是让人羡慕的。不是吗?

人生,不就是为了「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只是,我们凡人用了凡人的方法和手段而己。

佛学认为,这些方法和手段得到的,并不牢固,是虚的。

小乘佛学给了我们理论和行法,让人们可以得到「真正」的「心得自在」。

这很棒啊,真的棒。

所以呢?大乘还要「更什么」吗?

对,听众除了小乘修行者阿罗汉之外,还有大乘「菩萨」,即大乘的修行者之指称。跟着出场了。

经文: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来,大乘修行者「菩萨」,他们的成就样貌又是如何呢?

供养、植众德本、以慈修身、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这些大乘修行者成就特色,是不是和「无复烦恼」、「心得自在」,不同呢?

大乘修行者的描述,是不是和儒学所强调的,有很多相同的侧面呢!所以,大乘在中原大地兴盛,是有道理的。

于是,法华经就在说明和解释,为什么,
「以慈修身、能度无数百千众生」会比「无复烦恼、心得自在」,更值得我们去成就。

所以,佛学也可以是「哲学」。它为人生追求的方向,提供解释。

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難信之法/2021.07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難信之法/2021.07

「如是我聞。一時」。

這是一開始出現的字。

這是「佛經」文本出場的標準格式。

正如同,「倒三角型」文本是新聞文本出場的「目前公認的」標準格式。

事實上,在其他的各式文本中,你也看不到「如是我聞。一時」這樣出場的文本格式。

這有什麼意義嗎?

如是我聞,是指,正如同我所親身聽到的。
意思是,記錄者並沒有去添加什麼自己的想法,
而是很,
「客觀」的記錄了,當下講經的內容。

但,好玩的是,「一時」。是指,「某時候」。
換句話說,是什麼時候不知道。

這裡是矛盾。一種,空間和時間無法連起來矛盾。

如果你喜讀中國各種文本中最強大的文本形式,歷史文本。
你看到了二種很不同的「世界觀」。

中國歷史文本中,例如春秋,時間和空間,是一定要被搞清楚的。

佛家和儒家,在這很也很有特色的被清楚了。

佛家談的是「超越時空」之事。哦,真理不往往也是如此嗎?

儒家卻認為,真理就在「時空之中」被顯現。

好了。

再來,誰是「受眾」。

不是只有學傳播的人才想研究「受眾」。

法華經的受眾是誰?文本是有交待的。

經文:
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受眾是有一些限制的。想要聽懂,就必須是「盡諸有結,心得自在」的修行者。換言之,這是「高級班」。

高級是相對於何種低級班嗎?小乘。

低,不是劣的意思。而是,低年級,即,基礎班。

所以,法華經在佛學史上被稱之為「大乘」的代表作品。

高級班是怎麼的一種「高級」法呢?

經文:
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是難信啊?真的難。正如同量子力學很難被「信」一樣。所以是「大乘」。

這本經書,就在告訴你,如何可能的地去悟入「難信之法」。

**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难信之法/2021.07

「如是我闻。一时」。

这是一开始出现的字。

这是「佛经」文本出场的标准格式。

正如同,「倒三角型」文本是新闻文本出场的「目前公认的」标准格式。

事实上,在其他的各式文本中,你也看不到「如是我闻。一时」这样出场的文本格式。

这有什么意义吗?

如是我闻,是指,正如同我所亲身听到的。
意思是,记录者并没有去添加什么自己的想法,
而是很,
「客观」的记录了,当下讲经的内容。

但,好玩的是,「一时」。是指,「某时候」。
换句话说,是什么时候不知道。

这里是矛盾。一种,空间和时间无法连起来矛盾。

如果你喜读中国各种文本中最强大的文本形式,历史文本。
你看到了二种很不同的「世界观」。

中国历史文本中,例如春秋,时间和空间,是一定要被搞清楚的。

佛家和儒家,在这很也很有特色的被清楚了。

佛家谈的是「超越时空」之事。哦,真理不往往也是如此吗?

儒家却认为,真理就在「时空之中」被显现。

好了。

再来,谁是「受众」。

不是只有学传播的人才想研究「受众」。

法华经的受众是谁?文本是有交待的。

经文:
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受众是有一些限制的。想要听懂,就必须是「尽诸有结,心得自在」的修行者。换言之,这是「高级班」。

高级是相对于何种低级班吗?小乘。

低,不是劣的意思。而是,低年级,即,基础班。

所以,法华经在佛学史上被称之为「大乘」的代表作品。

高级班是怎么的一种「高级」法呢?

经文:
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是难信啊?真的难。正如同量子力学很难被「信」一样。所以是「大乘」。

这本经书,就在告诉你,如何可能的地去悟入「难信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