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的五千退席
談到了,五千退席。
釋氏的五千位學生,就站起來,行了禮,走出了教室。聽都沒有聽。
為什麼?因為,這次,釋氏講的內容,和以前的不一樣。
釋氏也早知了,所以一直不想說。他向大眾說明:
經文:「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但,有些學生「三請」了啊。
釋氏,於是準備要開講了,這時,五千弟子就退席。聽都沒有聽!
我自己也常遇到這場面。
最近的一次是,學生向我「開示」什麼是「愛的教育」;跟我說,如果我不懂,可以「上網查」。
因為我跟學生說,大學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讀書和思考」。
我往往會想起釋氏的下面這句,這是他給自己的答案:
經文: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無復枝葉,純有貞實」。這是真實話。
當老師的,渴望「所有學生的」掌聲,他很不願意的去認為「有人程度是不同的」,講白了,「是差的」。
承認了學生必然有程度上的差異,所以,講者才能講出最適合聽眾的內容,而不是「講五四三,博掌聲」。
這點,對我而言,很重要,我花了五六年,才弄懂自己的心路。
這句,我一頭栽入法華經。
學生為什麼走,是什麼程度狀況,所以學生走人呢?
經文:
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哈。「增上慢」。
當了很多年的老師,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觀察,那些不想讀書的學生,並不是「真的不想讀」,
而是覺得「不得了了,已讀得夠多了」。
來,你想走掉了嗎?看到這裡。
走吧,真的。
你有留下來了嗎?
來,深的要講出來了。
釋氏到底要講什麼呢?
經文: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一佛乘,是佛學中的術語,就是這裡來的。大乘,往往也稱一佛稱,指的是更進階(或最高階)的佛法和行法。
為什麼有些人聽不下去?
是因為不夠聰明嗎?佛學基礎學問不夠嗎?
不是!
經文:
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
是德性不足。
這點,你相信嗎?我教了十多年後,相信。
康德有論證德性與智慧的關係是連帶的。
德性能給你深厚的「基礎」,在這基礎中,你往往能和老師上課講的「真理內容」,相應。
若不是這樣,
你能聽懂的,都只是你「喜歡聽的」。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的五千退席
谈到了,五千退席。
释氏的五千位学生,就站起来,行了礼,走出了教室。听都没有听。
为什么?因为,这次,释氏讲的内容,和以前的不一样。
释氏也早知了,所以一直不想说。他向大众说明:
经文:「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但,有些学生「三请」了啊。
释氏,于是准备要开讲了,这时,五千弟子就退席。听都没有听!
我自己也常遇到这场面。
最近的一次是,学生向我「开示」什么是「爱的教育」;跟我说,如果我不懂,可以「上网查」。
因为我跟学生说,大学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读书和思考」。
我往往会想起释氏的下面这句,这是他给自己的答案:
经文: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这是真实话。
当老师的,渴望「所有学生的」掌声,他很不愿意的去认为「有人程度是不同的」,讲白了,「是差的」。
承认了学生必然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讲者才能讲出最适合听众的内容,而不是「讲五四三,博掌声」。
这点,对我而言,很重要,我花了五六年,才弄懂自己的心路。
这句,我一头栽入法华经。
学生为什么走,是什么程度状况,所以学生走人呢?
经文:
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哈。「增上慢」。
当了很多年的老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观察,那些不想读书的学生,并不是「真的不想读」,
而是觉得「不得了了,已读得够多了」。
来,你想走掉了吗?看到这里。
走吧,真的。
你有留下来了吗?
来,深的要讲出来了。
释氏到底要讲什么呢?
经文: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一佛乘,是佛学中的术语,就是这里来的。大乘,往往也称一佛称,指的是更进阶(或最高阶)的佛法和行法。
为什么有些人听不下去?
是因为不够聪明吗?佛学基础学问不够吗?
不是!
经文:
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
是德性不足。
这点,你相信吗?我教了十多年后,相信。
康德有论证德性与智慧的关系是连带的。
德性能给你深厚的「基础」,在这基础中,你往往能和老师上课讲的「真理内容」,相应。
若不是这样,
你能听懂的,都只是你「喜欢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