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分別功德品之後,接著是法師功德品。

分別功德是指大乘的理論和行法的特殊處和果效。

再來是,願意去思索和實踐大乘的行者,他們具體可得的果效,他們生命的具體可能性的開展,會是如何呢?

法華經的章節,具有理論上的嚴格性。

誰可以算是法師?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

願意去思考和實踐大乘理論及行法的人,就是。

法師,是指實踐大乘的之法行,而且能以其具體生命的可能性之變化,展現於他人,者。

再來的經文,就算是要發揮想像力了的,文本樣態。
從眼耳鼻身意,這幾個部分,六官,來談。
這是非常經典的佛學理論架構。

你就不會在儒學經典中,看到這樣的論證架構。

佛學基本上從認識論,出發。空性。
六官是認識的最基礎點。

這文本中描述的是,六官的一種變化上的可能性。
從描述的內容來看,用現代的術語來說,有了一種質性上的超越。

重點在於:質性上的超越性的變化。

六官如果都能如此,都超出了原有經驗感受中的界限,那麼,說,人人都可以成佛,成聖,成賢,自然就是理論上的必然。

換言之,大乘給人的,不是一種經驗性質上的可思議的變化,
而是生命在其質性上的超越性之變化。

從凡夫到成佛,也是一種質性上的超越性之變化。

一位大乘行者,展現了生命的可能性之姿態後,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景況呢?

經文:
是人持此經,    安住稀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生命的超越變化,最後所指向著是:鄬一切眾生;分別而說法。

大乘的「他人性視角」,展露無疑。這是大乘的修行之核心。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分别功德品之后,接着是法师功德品。

分别功德是指大乘的理论和行法的特殊处和果效。

再来是,愿意去思索和实践大乘的行者,他们具体可得的果效,他们生命的具体可能性的开展,会是如何呢?

法华经的章节,具有理论上的严格性。

谁可以算是法师?

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

愿意去思考和实践大乘理论及行法的人,就是。

法师,是指实践大乘的之法行,而且能以其具体生命的可能性之变化,展现于他人,者。

再来的经文,就算是要发挥想像力了的,文本样态。
从眼耳鼻身意,这几个部分,六官,来谈。
这是非常经典的佛学理论架构。

你就不会在儒学经典中,看到这样的论证架构。

佛学基本上从认识论,出发。空性。
六官是认识的最基础点。

这文本中描述的是,六官的一种变化上的可能性。
从描述的内容来看,用现代的术语来说,有了一种质性上的超越。

重点在于:质性上的超越性的变化。

六官如果都能如此,都超出了原有经验感受中的界限,那麽,说,人人都可以成佛,成圣,成贤,自然就是理论上的必然。

换言之,大乘给人的,不是一种经验性质上的可思议的变化,
而是生命在其质性上的超越性之变化。

从凡夫到成佛,也是一种质性上的超越性之变化。

一位大乘行者,展现了生命的可能性之姿态后,那是一种什麽样的景况呢?

经文:
是人持此经,    安住稀有地,    为一切众生、    欢喜而爱敬。

能以千万种,   善巧之语言,    分别而说法,    持法华经故。


生命的超越变化,最后所指向着是:鄬一切众生;分别而说法。

大乘的「他人性视角」,展露无疑。这是大乘的修行之核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