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品是在分別功德品之後而來。
分別功德,是在分別什麼呢?
大乘提出了一種新形態的修行理論和方法,即以意根為核心的主軸,
在觀念上更強調對「空性」的悟解,在行法上對「理解」有了進一步的重視。
分別,即是在做出一種辨析的姿態,來說明大乘理論和行法上的特色。
之後的「隨喜」,則是用一種敘事性的方式,來說明大乘行法的果效。
經文: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
隨喜者,意指,只要你願意去試看看這種大乘的理論和行法,你就可以看到的果效。
用一種說故事的內容,經文說明,展轉而去跟著聽,即理解,經典意義的人(音指非直接聽到),
可以得到的果效,都遠比其他方式,大得多。
這是強調,理解經典意義的重要性。
理解,在這裡並不是一種西方知識論下去獲得某種意義內容的表法,
理解,是一種修行方式。
這是指,以所理解的意義,即空性,去觀想地貫注到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一切。
我們可以比擬成天台宗的行法,即以空假中的理論,同時地貫注到我們的日常,即一心三觀。
看到一物,不要只是用「對象物」來感知而已,同時也要一起升起空、假的概念,貫注到那被感知到的對象物。
經文: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理解了義趣之後,一定要「如說而修行」。
這裡的「如說」,重點並不是要去具體實踐的某種道德性條目(道德性條目當然重要,這是必要的前行),
而是,以大乘所開闡的「空性」這樣的一種思維高度,同時的觀照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這世界當然很棒,很美,很有感,但這世界也是一種流動的、必然變遷的世界。既假又空,即是中。
這樣的一種行法,如說觀想的行法,果效可以是怎樣呢?
佛典用一種故事性表法,經文:利根智慧……無有一切不可喜相……信受教誨。
唉,如果你是一位在乎生命德性是否有不斷更好的行者,
你就會知道,這三者,真是讓人夢寐以求的啊。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这品是在分别功德品之后而来。
分别功德,是在分别什麽呢?
大乘提出了一种新形态的修行理论和方法,即以意根为核心的主轴,
在观念上更强调对「空性」的悟解,在行法上对「理解」有了进一步的重视。
分别,即是在做出一种辨析的姿态,来说明大乘理论和行法上的特色。
之后的「随喜」,则是用一种叙事性的方式,来说明大乘行法的果效。
经文: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
随喜者,意指,只要你愿意去试看看这种大乘的理论和行法,你就可以看到的果效。
用一种说故事的内容,经文说明,展转而去跟着听,即理解,经典意义的人(音指非直接听到),
可以得到的果效,都远比其他方式,大得多。
这是强调,理解经典意义的重要性。
理解,在这裡并不是一种西方知识论下去获得某种意义内容的表法,
理解,是一种修行方式。
这是指,以所理解的意义,即空性,去观想地贯注到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一切。
我们可以比拟成天台宗的行法,即以空假中的理论,同时地贯注到我们的日常,即一心三观。
看到一物,不要只是用「对象物」来感知而已,同时也要一起升起空、假的概念,贯注到那被感知到的对象物。
经文:
何况一心听, 解说其义趣, 如说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理解了义趣之后,一定要「如说而修行」。
这裡的「如说」,重点并不是要去具体实践的某种道德性条目(道德性条目当然重要,这是必要的前行),
而是,以大乘所开阐的「空性」这样的一种思维高度,同时的观照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世界当然很棒,很美,很有感,但这世界也是一种流动的、必然变迁的世界。既假又空,即是中。
这样的一种行法,如说观想的行法,果效可以是怎样呢?
佛典用一种故事性表法,经文:利根智慧……无有一切不可喜相……信受教诲。
唉,如果你是一位在乎生命德性是否有不断更好的行者,
你就会知道,这三者,真是让人梦寐以求的啊。
回教學總網站
2023年3月2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