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分別功德品是接著如來壽量品而來的。
如來壽量品在理論層面上為大乘的理論特色奠基後,接著就行法方面,提出了大乘的行法特色。
壽量品從時間性的角度切入來談大乘,這表明了大乘在理論層面上更接近於思考著一種類似於本體論和宇宙論的思維架構。
從後來大乘理論發展視角來看,這是「空性」這樣的一種抽象性理論之提出。
空性如此般的抽象性和原始佛學的那種較經驗性的質樸感,不同。
在行法上,往思維、理解這的面向上著眼,是可被理解的。亦即,更多的往意識或識性上去追求解脫的可能。
經文:
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信解,不只是相信,還有理解。
理解這一過程,逐漸的成為行法的重要被思考的內在元素。
中觀、唯識等後來大乘理論,幾幾乎乎是哲學了。
理解,不管是在理論層面,或是修行層面,都成為必要的一種過程。
漢傳佛學,如天台,一心三觀,也是要求行者要能理解空假中的理論,同時在行法中亦要求「觀想」空假中這樣的理論。
此即,理觀。
宋朝的沙門尊式在《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中:「且十科行軌理觀為主」。
華嚴的三觀,「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亦是行法中必要的一種理論性思維的介入。
三觀理論不是純理論,理論的思維是行法的行為過程的必要的一種過程的內在元件。
唐澄觀法師《三聖圓融觀門》:若於心能了……若與此觀相應,則觸目對境,……,心、境無二故。依此修行。
了解了思想,於是要以這種思想為框架不斷的思維現象界是如此般的現象界。這是「與此觀相應」的觀想行法。而且是必要的過程:依此修行。
這樣的思路在法華就有了,經文:
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可以看到,「解」其言趣,之後,就要「如是觀者」,才真有真正的深信解相。觀,是行法。
在這樣的一種大乘思維下,讀經誦經解經,在趨向於解脫這一目的之過程中,就愈來愈要了,
經文:
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
回教學總網站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