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信什麼的理解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信什麼的理解


文本理論中,有一種細讀法。

古典的文本,如果慢慢看,細細看,往往都能看出「以前」讀不出來的意義。

看著目錄的排法: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有沒有覺得很有意思。

序品,是文本的特色講解。

再來,方便是文本的表達方式。方便是為了意有所指。

寫作的方法則是譬喻。

最後,告訴你,要去「信解」。因為常用譬喻。

信解,是兩個字,連起來講,要去信,要去解。

「解」是理解。是「識性」的運作。理解「譬喻」。

佛學,大乘佛學,「理解」是重要的。尤其是到了「後來的唯識理論」,那根本是「識的哲學」。

為什麼,理解之前要加上「信」字。

跟你說,我對這疑問想了不知有多少年?

「信」和理解之間,有什麼理論上的必然性關係嗎?

有嗎?你算數學時,「信」在那裡呢?有什麼作用嗎?

所以,倒過來想,這「解」是什麼樣態的理解?或著說,是指什麼類型的「理解」?

古典文本中,《論語》亦然,理解不是「知識」型的理解,而是一種「實踐型」的理解。

實踐型的理解往往是藉由某種模式的架構來說明,例如譬喻。

數學是知識型的理解,是直接的理解。

游泳是實踐的理解,往往透過某種「比喻」來讓你理解你還不會的那種東東。

實踐型的理解是「會讓你生命的層次產生變化」的那種理解。亦即,你的「既有現狀」沒有的那種生命特質。

你要先相信「人是會游泳的」,再來是「這樣的去游」是可以讓人會游泳的,於是你依著去「練習」。最後,你從「不會」變成「會」。

佛學是「練習」的學問,這過程你會去改變生命的視角和檔次。

帶著信去理解,於是這理解才能成為「實踐」的助力。

帶著信的「信」是什麼內容的信?

相信生命的層次和檔次是可以變化的。你可以用「實踐於自己的方法」讓你的「既有狀況」改變而更不一樣。

亦即,相信「可能性」。可能性是一種質性的、跳躍性的變化。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數學不相信「可能性」的。數字是邏輯的必然性。

相信生命可以有質性改變,理解一套為什麼可以如此去改變的「學問」或「知識模型」,然後你依著這知識模型去實踐。

這即是我們常見的文字表達:信、解、行。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信什麽的理解


文本理论中,有一种细读法。

古典的文本,如果慢慢看,细细看,往往都能看出「以前」读不出来的意义。

看着目录的排法: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譬喻品第三
信解品第四

有没有觉得很有意思。

序品,是文本的特色讲解。

再来,方便是文本的表达方式。方便是为了意有所指。

写作的方法则是譬喻。

最后,告诉你,要去「信解」。因为常用譬喻。

信解,是两个字,连起来讲,要去信,要去解。

「解」是理解。是「识性」的运作。理解「譬喻」。

佛学,大乘佛学,「理解」是重要的。尤其是到了「后来的唯识理论」,那根本是「识的哲学」。

为什麽,理解之前要加上「信」字。

跟你说,我对这疑问想了不知有多少年?

「信」和理解之间,有什麽理论上的必然性关係吗?

有吗?你算数学时,「信」在那裡呢?有什麽作用吗?

所以,倒过来想,这「解」是什麽样态的理解?或着说,是指什麽类型的「理解」?

古典文本中,《论语》亦然,理解不是「知识」型的理解,而是一种「实践型」的理解。

实践型的理解往往是藉由某种模式的架构来说明,例如譬喻。

数学是知识型的理解,是直接的理解。

游泳是实践的理解,往往透过某种「比喻」来让你理解你还不会的那种东东。

实践型的理解是「会让你生命的层次产生变化」的那种理解。亦即,你的「既有现状」没有的那种生命特质。

你要先相信「人是会游泳的」,再来是「这样的去游」是可以让人会游泳的,于是你依着去「练习」。最后,你从「不会」变成「会」。

佛学是「练习」的学问,这过程你会去改变生命的视角和档次。

带着信去理解,于是这理解才能成为「实践」的助力。

带着信的「信」是什麽内容的信?

相信生命的层次和档次是可以变化的。你可以用「实践于自己的方法」让你的「既有状况」改变而更不一样。

亦即,相信「可能性」。可能性是一种质性的、跳跃性的变化。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数学不相信「可能性」的。数字是逻辑的必然性。

相信生命可以有质性改变,理解一套为什麽可以如此去改变的「学问」或「知识模型」,然后你依着这知识模型去实践。

这即是我们常见的文字表达:信、解、行。


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什麼宅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什麼宅


方便品,之後,接著是〈譬喻品〉。

換言之,譬喻,是方便的手段,而且是此經典的主要文本表達手法。

為什麼需要「譬喻」,就直接的講明,不是就可以了?

人,能從「譬喻」這樣的表達方式中,去「理解」到了什麼?而那往往不是「直講」可以有的表達效果。

佛學中,到底有什麼「義理」,需要用譬喻這種文本形式來呈現呢?

譬喻,往往是從 B,讓你去理解到 A。

這中間有一種跳躍,或著說斷裂。用一般的說法,是「領悟」。

生命的成長是「跳躍的」,是「斷裂的」。

大學之所以是大學,在於和高中「不一樣」。這是斷裂,這是對以前的否定。

領悟,就是在否定「之前的」之中,而長出「更高檔次的」。這是質變。這是辯證。

生命是「質變的」。

大學,不是「大號的」高中。大學,就「不是」高中。雖然,走過高中才有大學。

佛法的核心是「解脫煩惱」。「解脫煩惱」是另一種生命的層次。是一種生命的質變。

要從「現存的生活狀況」去理解那一種狀況,必須有一種可以產生跳躍式的理解之可能,所以用「譬喻」。

解脫煩惱,不是「沒有煩惱」,而是「不去煩惱『煩惱』」。

這和一般的生活狀況的模式,有本質性上「不同」。佛法談的是一種對生命的不同檔次的視角。

經文:
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以譬喻得解」。前題是「諸有智者」。

辟喻之所以「有用」,在於聽者往往對「既有狀況」已有某種震動,某種瓦解,但仍找不到這震種所要指向另一種方向何在?

經文: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

「云何而自欺」。

佛學,之所以是佛學,和其他的思維體系不同之處,在於:你要有所震動於這世界的「虛幻性」。

虛幻性,並不是說「不存在」,而是說,這是一種「變動中的存在」。

既是本質性的「變動的」,就不可人為的一直「去固定下去」。想去「固定某事物」,是煩惱的根源。

隨順著生命的質變而去「變得更好」,才能「解脫煩惱」。

所以,第一個譬喻來了,「火宅喻」。

這世界是「大宅」,真的啊,這世界美的很。

但,你卻在裡面「被(心)火燒著」,你每天都很煩惱。所以是「火宅」。

你想走出來嗎?未必?大宅呢?真的是大宅啊。真美。

經文:「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所以,經文自問:
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這經典,試著以「譬喻」來說。

佛家和儒家,真的不同。

佛家從人生的虛幻性下手,儒學從人性的「道德感」下手。

是不同,但又互補。

放不下對世界的愛樂,真的很難去「挺直」道德感。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什麽宅


方便品,之后,接着是〈譬喻品〉。

换言之,譬喻,是方便的手段,而且是此经典的主要文本表达手法。

为什麽需要「譬喻」,就直接的讲明,不是就可以了?

人,能从「譬喻」这样的表达方式中,去「理解」到了什麽?而那往往不是「直讲」可以有的表达效果。

佛学中,到底有什麽「义理」,需要用譬喻这种文本形式来呈现呢?

譬喻,往往是从 B,让你去理解到 A。

这中间有一种跳跃,或着说断裂。用一般的说法,是「领悟」。

生命的成长是「跳跃的」,是「断裂的」。

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在于和高中「不一样」。这是断裂,这是对以前的否定。

领悟,就是在否定「之前的」之中,而长出「更高档次的」。这是质变。这是辩证。

生命是「质变的」。

大学,不是「大号的」高中。大学,就「不是」高中。虽然,走过高中才有大学。

佛法的核心是「解脱烦恼」。「解脱烦恼」是另一种生命的层次。是一种生命的质变。

要从「现存的生活状况」去理解那一种状况,必须有一种可以产生跳跃式的理解之可能,所以用「譬喻」。

解脱烦恼,不是「没有烦恼」,而是「不去烦恼『烦恼』」。

这和一般的生活状况的模式,有本质性上「不同」。佛法谈的是一种对生命的不同档次的视角。

经文:
然舍利弗,今当復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以譬喻得解」。前题是「诸有智者」。

辟喻之所以「有用」,在于听者往往对「既有状况」已有某种震动,某种瓦解,但仍找不到这震种所要指向另一种方向何在?

经文:
若坐若经行,    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    云何而自欺。

「云何而自欺」。

佛学,之所以是佛学,和其他的思维体系不同之处,在于:你要有所震动于这世界的「虚幻性」。

虚幻性,并不是说「不存在」,而是说,这是一种「变动中的存在」。

既是本质性的「变动的」,就不可人为的一直「去固定下去」。想去「固定某事物」,是烦恼的根源。

随顺着生命的质变而去「变得更好」,才能「解脱烦恼」。

所以,第一个譬喻来了,「火宅喻」。

这世界是「大宅」,真的啊,这世界美的很。

但,你却在裡面「被(心)火烧着」,你每天都很烦恼。所以是「火宅」。

你想走出来吗?未必?大宅呢?真的是大宅啊。真美。

经文:「 犹故乐着,    嬉戏不已」。

所以,经文自问:
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这经典,试着以「譬喻」来说。

佛家和儒家,真的不同。

佛家从人生的虚幻性下手,儒学从人性的「道德感」下手。

是不同,但又互补。

放不下对世界的爱乐,真的很难去「挺直」道德感。



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序品,之後接著是「方便品」。


這為這經典的基本性格,畫出了眉目:方便。


方便不是「隨便」,而是知道,「聽的人程度不夠」。


教「程度不夠的人」是一件很「難」的事。


我當老師多年之後,才體會的深。


難,並不是難在「老師」那一面,相反的,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學生那一面」。


老師是「助緣」,助緣,助的好不好,這當然是可以評判的。


但助緣終究是「助緣」,不是根本之處。


學生想不想學,才是核心。


不想學,怎麼教都沒有用。


所以,我們可以問:那決定學生想不想學的「影響之因」在那裡?


決定想不想學的,在於,「學生自己」。和老師無關。


學生的「立場」先有了。


這點,我是感慨的深,真的,用一句不中聽的話:學生自己努去實踐「不去學」,不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用「不去學」來彰顯自己的存在。


不想學,不是一種被動的過程,相反的,是學生「主動」的過程。


所以,問題在於如何改變「已有、既有」之立場的問題。


用佛學的術語,重點在學生的「我執」,「執」於「不想學」。


那不是邏輯推理思考可以改變的「狀況」。邏輯推理可以改變的狀況,那麼,那位學生早就是位「想」學的人。


經文: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方便,在於,處理「已有立場」的人,的手段和方法。既不是邏輯推理,亦即用講的,那麼要用什麼呢?


經文: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狀況是:學生處處著。


佛者的手段是:方便力。


方便力所能起的作用是:引之令得出。


「引」字,我有注意到。


方便不是「隨便」。


怎麼方便呢?以後經文一路開展。把「引」法,一路講開。


但前題是,跟各位「研究」此經的人的一些前題式的說明是:這是講「方便」的經典,要去看至「方便」背後更深層的東東。


經文: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對讀些經的人而言,「引」法,不只是去引「學生」,更重要的是,藉由此經典去「引」自己。


讓自己走出「我執」。


「引」這種方法,要讓人去有什麼一種生命的感受,所以可以產生生命的更向上之變化呢?


經文: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慚愧清淨」。這是生命自我向上改變的基礎域。


要讓「他人」心甘情願的「慚愧清淨」,嗯,這,啊……。先自己來吧。


但什麼是「慚愧清淨」呢?


經文:

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慚愧清淨的「對立面」是增上慢心。


什麼是增上慢人呢?即「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


增上慢人,不是驕傲的人,一點都不是,


驕傲是一種想改變自己的粗魯式的呈現。


增上慢人是「覺者目前這樣就是很讚的人」。「不愎志求」。



程度不夠的人,不是「程度」的問題,而是「不復志求」的問題。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序品,之后接着是「方便品」。


这为这经典的基本性格,画出了眉目:方便。


方便不是「随便」,而是知道,「听的人程度不够」。


教「程度不够的人」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当老师多年之后,才体会的深。


难,并不是难在「老师」那一面,相反的,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那一面」。


老师是「助缘」,助缘,助的好不好,这当然是可以评判的。


但助缘终究是「助缘」,不是根本之处。


学生想不想学,才是核心。


不想学,怎麽教都没有用。


所以,我们可以问:那决定学生想不想学的「影响之因」在那裡?


决定想不想学的,在于,「学生自己」。和老师无关。


学生的「立场」先有了。


这点,我是感慨的深,真的,用一句不中听的话:学生自己努去实践「不去学」,不管背后的原因是什麽。


用「不去学」来彰显自己的存在。


不想学,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相反的,是学生「主动」的过程。


所以,问题在于如何改变「已有、既有」之立场的问题。


用佛学的术语,重点在学生的「我执」,「执」于「不想学」。


那不是逻辑推理思考可以改变的「状况」。逻辑推理可以改变的状况,那麽,那位学生早就是位「想」学的人。


经文:

尽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方便,在于,处理「已有立场」的人,的手段和方法。既不是逻辑推理,亦即用讲的,那麽要用什麽呢?


经文: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状况是:学生处处着。


佛者的手段是:方便力。


方便力所能起的作用是:引之令得出。


「引」字,我有注意到。


方便不是「随便」。


怎麽方便呢?以后经文一路开展。把「引」法,一路讲开。


但前题是,跟各位「研究」此经的人的一些前题式的说明是:这是讲「方便」的经典,要去看至「方便」背后更深层的东东。


经文: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復诸疑惑……


对读些经的人而言,「引」法,不只是去引「学生」,更重要的是,藉由此经典去「引」自己。


让自己走出「我执」。


「引」这种方法,要让人去有什麽一种生命的感受,所以可以产生生命的更向上之变化呢?


经文:

有惭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惭愧清淨」。这是生命自我向上改变的基础域。


要让「他人」心甘情愿的「惭愧清淨」,嗯,这,啊……。先自己来吧。


但什麽是「惭愧清淨」呢?


经文:

不復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惭愧清淨的「对立面」是增上慢心。


什麽是增上慢人呢?即「不復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


增上慢人,不是骄傲的人,一点都不是,


骄傲是一种想改变自己的粗鲁式的呈现。


增上慢人是「觉者目前这样就是很赞的人」。「不愎志求」。


程度不夠的人,不是「程度」的問題,而是「不復志求」的問題。

2022年9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問了什麼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問了什麼

當年,我也是讀不入佛典。

摸索了一陣子,聽了幾位大和上的講演和教誨,開始找到了去理解文本中「意義」的閱讀模態。

這中間,「現象學」的閱讀所帶來的理解方式,對我有很大的助益。

後來,我更常問自己,為什麼當年我就那麼的想去「搞懂」佛典?

不懂,是會怎麼樣呢?對不對!

大家都說「成佛在《法華》」,是非常普及的經典,於是這經典,我也就是試著讀看看。

當然是看不懂。

於是我又參考了一些老前輩的方法,讀誦,「誦」是在這裡要強調出來的。

誦到「有點好像可以背下來」的那種感覺出來了。

這時,文本中的「味道」就有點出來了。好像有一點「道理」在裡面似的。

但這道理不清不楚。於是看了一些討論《法華》經的論文或是講文,那意義才亮了起來。

但,佛典如果真要對你有一種源源不斷的力量,一種吸引力的力量,一定是和「修行方法」有關。

慢慢的,你會在經典中看出文本中所提出的修行方法。

你會嘗試看看。

然後,如果你的生命的水平,因之,而有了一些「改變」,一種向著更美的德性實踐之完成的自我改變。

於是佛典就又變成了鏡子,你可以從中「照出」你生命的「不成熟」之處。

那麼,自己對「自己」就有很多事要做。

人,一旦可以向內看自己,對於「如何向外看」就有不同的體會。

不是說對不管外面的世界了,而是說,這外在的世界除了是「有沒有好處」的思考外,有了另一種被思考的可能性。

人,總是因某種有趣的「現象」,於是開始發問和思考。

經文: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這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現象,於是啟動了這本經典的表達。

這一畫面有什麼意思呢?

法華經,不再只是如小乘般的關心「從個人做起的解脫方式」,而是向著「人和世界關系」這一面向來說明解脫。

所以,第一偈,就表現出了人的存在的各式各樣的關係模態。

經文: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經典中的各種佛學樣態的關係描述,往往你都可以「對應」到你的日常生活中的關係樣態。

從「關係中解脫」。

關係,涉及到「他人」。

大乘談解脫,是從「與他人關系」這一視角開始的。

我想起存在主義的沙特有名的句子:他人即地獄。

佛學不是存在主義,佛學是「解脫主義」,他人是「讓自己解脫煩惱的媒介」。

如何從「他人」來獲得解脫煩惱呢?你心中一定也有疑問,正如同這經典中的提問者,彌勒。

經文: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我是這麼讀的,讓文本對我有了意義。但這只是我的方法,請參考、參考,就好。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问了什麽

当年,我也是读不入佛典。

摸索了一阵子,听了几位大和上的讲演和教诲,开始找到了去理解文本中「意义」的阅读模态。

这中间,「现象学」的阅读所带来的理解方式,对我有很大的助益。

后来,我更常问自己,为什麽当年我就那麽的想去「搞懂」佛典?

不懂,是会怎麽样呢?对不对!

大家都说「成佛在《法华》」,是非常普及的经典,于是这经典,我也就是试着读看看。

当然是看不懂。

于是我又参考了一些老前辈的方法,读诵,「诵」是在这裡要强调出来的。

诵到「有点好像可以背下来」的那种感觉出来了。

这时,文本中的「味道」就有点出来了。好像有一点「道理」在裡面似的。

但这道理不清不楚。于是看了一些讨论《法华》经的论文或是讲文,那意义才亮了起来。

但,佛典如果真要对你有一种源源不断的力量,一种吸引力的力量,一定是和「修行方法」有关。

慢慢的,你会在经典中看出文本中所提出的修行方法。

你会尝试看看。

然后,如果你的生命的水平,因之,而有了一些「改变」,一种向着更美的德性实践之完成的自我改变。

于是佛典就又变成了镜子,你可以从中「照出」你生命的「不成熟」之处。

那麽,自己对「自己」就有很多事要做。

人,一旦可以向内看自己,对于「如何向外看」就有不同的体会。

不是说对不管外面的世界了,而是说,这外在的世界除了是「有没有好处」的思考外,有了另一种被思考的可能性。

人,总是因某种有趣的「现象」,于是开始发问和思考。

经文: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这一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现象,于是启动了这本经典的表达。

这一画面有什麽意思呢?

法华经,不再只是如小乘般的关心「从个人做起的解脱方式」,而是向着「人和世界关系」这一面向来说明解脱。

所以,第一偈,就表现出了人的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关係模态。

经文: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经典中的各种佛学样态的关係描述,往往你都可以「对应」到你的日常生活中的关係样态。

从「关係中解脱」。

关係,涉及到「他人」。

大乘谈解脱,是从「与他人关系」这一视角开始的。

我想起存在主义的沙特有名的句子:他人即地狱。

佛学不是存在主义,佛学是「解脱主义」,他人是「让自己解脱烦恼的媒介」。

如何从「他人」来获得解脱烦恼呢?你心中一定也有疑问,正如同这经典中的提问者,弥勒。

经文: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馀。

我是这麽读的,让文本对我有了意义。但这只是我的方法,请参考、参考,就好。


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思古 2022/09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思古  2022/09

佛經,不易讀。

不易讀,並不代表「不能讀」。

佛經是人類文化中的一種吸引了很多人的讀本。這不會是沒有道理的。

倒底,為什麼它會不斷的吸引人?

又,為什麼我們現代人讀不下去?

會不斷的吸引人,是因為它探討的主題是「生命的問題」。

物質環境不斷變化,但,人心中有一些問題,卻是一代又一代的傳了下來,一直被問了又問。

那是,生、死,那是,經驗與超經驗,那是,真實或虛妄。

問題相同,但不易讀,那是因為古人表達「領會」的方式,和我們有相當的差距。

我不是佛學專家,也不是佛學修行有成者。

但我也的確是繞了一段路之後,「佛典」才開始對我「產生可理解的意義」出來。

一旦可理解了,那就有點讓人「樂不思蜀」了。

我試著用一種我自己認為可以幫你「鋪路」的解讀方式,來讓讀者你「試著可以看進去文本」。

之後,你可以「體悟」的多深,那就是你自己是不是「如人飲水」的問題了。

這經典出現是為什麼目的?

序文:
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這是【唐】終南山釋道宣,在序文中講的。

這樣的句子你有感覺嗎?不容易啊。

人生有可以很多種活法,「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的活法,有點太太古板了。

你會相信嗎?

如果有。你和古人心意相通。和古人心意相通,才能對生命的「超越性」有感受,有信心。

你才讀的下去。

「悲心」,不是「同情心」。

悲心之所以是「悲心」,而不是「同情心」,在於「悲心」是有一種「能力」「在其背後」。

什麼「能力」?

「拯昏迷之失性」的能力。

你不會平白無故就有這種能力的。

佛法是一種給你這種能力的「方法」。

有「能力」的同情心,才是「悲心」。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思古  2022/09

佛经,不易读。

不易读,并不代表「不能读」。

佛经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吸引了很多人的读本。这不会是没有道理的。

倒底,为什么它会不断的吸引人?

又,为什么我们现代人读不下去?

会不断的吸引人,是因为它探讨的主题是「生命的问题」。

物质环境不断变化,但,人心中有一些问题,却是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一直被问了又问。

那是,生、死,那是,经验与超经验,那是,真实或虚妄。

问题相同,但不易读,那是因为古人表达「领会」的方式,和我们有相当的差距。

我不是佛学专家,也不是佛学修行有成者。

但我也的确是绕了一段路之后,「佛典」才开始对我「产生可理解的意义」出来。

一旦可理解了,那就有点让人「乐不思蜀」了。

我试着用一种我自己认为可以帮你「铺路」的解读方式,来让读者你「试着可以看进去文本」。

之后,你可以「体悟」的多深,那就是你自己是不是「如人饮水」的问题了。

这经典出现是为什么目的?

序文:
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这是【唐】终南山释道宣,在序文中讲的。

这样的句子你有感觉吗?不容易啊。

人生有可以很多种活法,「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的活法,有点太太古板了。

你会相信吗?

如果有。你和古人心意相通。和古人心意相通,才能对生命的「超越性」有感受,有信心。

你才读的下去。

「悲心」,不是「同情心」。

悲心之所以是「悲心」,而不是「同情心」,在于「悲心」是有一种「能力」「在其背后」。

什么「能力」?

「拯昏迷之失性」的能力。

你不会平白无故就有这种能力的。

佛法是一种给你这种能力的「方法」。

有「能力」的同情心,才是「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