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心量的教育方式
這一節,講起來很麻煩。
核心,當然是「陀羅尼」,一般而言可以被直觀的稱之為咒語。
陀羅尼,是聲音,是一種被使用於易於唸誦的聲音形式。而且,在被實踐之後,如果有照程序來做,被預期是有一些在經驗界的效果。
那麼,九九乘法,算不算是一種陀羅尼呢?可以啊,為什麼不是呢。
我們背九九乘法,你去實踐「唸誦」這聲音形式,所以我們可以算數學,考上很好大學等等。
好,那麼,古代佛學經典中的陀羅尼,也可以這樣了解的。
以前是這樣的功能啊。一種以聲音的形式來做為某種「教育∕教化」功能的方法。
你的中文好嗎?如果你認為很好,你以前有沒有背過某種文章,或是厲害一點的,去背《古文觀止》呢?
唸誦到「會背」這樣的一種過程,你的中文,變好了。而且,不只「會寫」而已,思路也不同了。你會有一種「會思考能力」的生命質性跑了出來。
陀羅尼,如果你去唸誦,發展到「會背」(這是一種身體規律性),那麼,你生命的某種向上的轉化,是會發生的。這是古代的教育的方法。
古代,不是一種純「理知思維」的單向教育方式。古代,會去使用更多的其他方式來讓「人的變化」成為可能,例如,背誦這種行為。
背誦的規律性能力,會形成一種「身體行為上」的完型式能力,有人稱之為「身體意向性」(梅洛龐蒂的哲學談很多)。
陀羅尼是有內文有意義的,例如,心經就是可理解的,但又可背誦。心經,是一種佛學認識論的核心總結。
換言之,陀羅尼是一種教育方式,是一種相信「身體參與」本身也是有助於學習過程或理解過程的一種教育思考方式。
其實,現代學「軟體」,不也是這樣。去操作的身體記憶,是學會的一部分,而不只是頭腦的「理解軟體」。
身體參與、規律行為與理解之間,是現代的認識論的一個被發展的方向。
古人,沒有理論地直覺的使用了這種教育方式。
背古文觀止,於是你會寫文章。
會唸誦陀羅尼呢?效果是什麼?
經文: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古人的心量,你想不到吧!
這是「打開心量」的教育方式。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心量的教育方式
这一节,讲起来很麻烦。
核心,当然是「陀罗尼」,一般而言可以被直观的称之为咒语。
陀罗尼,是声音,是一种被使用于易于唸诵的声音形式。而且,在被实践之后,如果有照程序来做,被预期是有一些在经验界的效果。
那麽,九九乘法,算不算是一种陀罗尼呢?可以啊,为什麽不是呢。
我们背九九乘法,你去实践「唸诵」这声音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算数学,考上很好大学等等。
好,那麽,古代佛学经典中的陀罗尼,也可以这样了解的。
以前是这样的功能啊。一种以声音的形式来做为某种「教育∕教化」功能的方法。
你的中文好吗?如果你认为很好,你以前有没有背过某种文章,或是厉害一点的,去背《古文观止》呢?
唸诵到「会背」这样的一种过程,你的中文,变好了。而且,不只「会写」而已,思路也不同了。你会有一种「会思考能力」的生命质性跑了出来。
陀罗尼,如果你去唸诵,发展到「会背」(这是一种身体规律性),那麽,你生命的某种向上的转化,是会发生的。这是古代的教育的方法。
古代,不是一种纯「理知思维」的单向教育方式。古代,会去使用更多的其他方式来让「人的变化」成为可能,例如,背诵这种行为。
背诵的规律性能力,会形成一种「身体行为上」的完型式能力,有人称之为「身体意向性」(梅洛庞蒂的哲学谈很多)。
陀罗尼是有内文有意义的,例如,心经就是可理解的,但又可背诵。心经,是一种佛学认识论的核心总结。
换言之,陀罗尼是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相信「身体参与」本身也是有助于学习过程或理解过程的一种教育思考方式。
其实,现代学「软体」,不也是这样。去操作的身体记忆,是学会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头脑的「理解软体」。
身体参与、规律行为与理解之间,是现代的认识论的一个被发展的方向。
古人,没有理论地直觉的使用了这种教育方式。
背古文观止,于是你会写文章。
会唸诵陀罗尼呢?效果是什麽?
经文: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古人的心量,你想不到吧!
这是「打开心量」的教育方式。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心量的教育方式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何身?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何身?
觀世音菩薩在中原大地的威名,就不用再說了。
佛學文本中,出場的佛菩薩很多很多,為什麼有幾位就特定的那個和中原大地有緣呢?
觀世音菩薩就是其中一位。〈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這是《法華經》中的一章節。
觀世音這位大修三者的行法是什麼呢?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後來就有: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這讀起來很感動。但,你自己去試著以你的能力做看看?
唉,幾乎不可能。
難,難在你自己不一定放得下自己,難,難在別人不一定想聽你講的,難,難在別人可能會討厭你。
修行,是在某一狀態下「不斷的去改變自己」。
和儒學的「有教無類」比起來,這激進很多。
所以,佛學,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行法?這和其所依恃的「理論原則」有關。
佛學,核心在解脫煩惱,而煩惱之所以會產生的直接原因是「我執」。
破我執,是佛學所有行法的最後目的。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破我執下的行法表相。
所以,如果你在佛學系統概念下去做「善事」,心中一定要知道,這「為他人」其實是要「破我執」。如此,你和佛學才能相應,讀起典籍來,才能「看得懂」。
為他人,只是媒介,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是「破我執」。
有「我執」,就有「我他之區別」,這世界就是江湖。有江湖就有武林。
有武林就有「爭第一」,有爭第一就有「心機」,有「心機」就有煩惱。
這是佛學的「因緣論」。
煩惱並不是一種實質性的存在,如同一般概念中中鑽石。煩惱只是「我執」的一種因緣狀態下的變化樣態存在。
走出在大太陽下,就會有影子。影子只是一種因緣性的存在。如不要影子,去「處理」影子是無效的。
儒學,理論樣態不是如此。儒學是預設了人是存活在一種「有意義性」的社會中,人的變化方向是讓人活得充滿意義性。
說德性,那是一種「有意義性」的象徵性表相。
儒學,並沒有要破煩惱,而是要有意義性,所以儒學說「心安」。
心安是煩惱存在,但沒有對你產生壓迫。
這不難理解的。
你撿到很多錢,但你交給執法單位。你煩惱你少了一個機會去買好多想要的東東,但這煩惱並不會壓迫你,相反,這煩惱讓你「心安」。
心安是一種「現象」,指向了一種有意義的德性之可能。
你心安了嗎?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有讓你心安嗎?
有。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何身?
观世音菩萨在中原大地的威名,就不用再说了。
佛学文本中,出场的佛菩萨很多很多,为什麽有几位就特定的那个和中原大地有缘呢?
观世音菩萨就是其中一位。〈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这是《法华经》中的一章节。
观世音这位大修三者的行法是什麽呢?
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后来就有: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这读起来很感动。但,你自己去试着以你的能力做看看?
唉,几乎不可能。
难,难在你自己不一定放得下自己,难,难在别人不一定想听你讲的,难,难在别人可能会讨厌你。
修行,是在某一状态下「不断的去改变自己」。
和儒学的「有教无类」比起来,这激进很多。
所以,佛学,为什麽会提出这样的行法?这和其所依恃的「理论原则」有关。
佛学,核心在解脱烦恼,而烦恼之所以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我执」。
破我执,是佛学所有行法的最后目的。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破我执下的行法表相。
所以,如果你在佛学系统概念下去做「善事」,心中一定要知道,这「为他人」其实是要「破我执」。如此,你和佛学才能相应,读起典籍来,才能「看得懂」。
为他人,只是媒介,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破我执」。
有「我执」,就有「我他之区别」,这世界就是江湖。有江湖就有武林。
有武林就有「争第一」,有争第一就有「心机」,有「心机」就有烦恼。
这是佛学的「因缘论」。
烦恼并不是一种实质性的存在,如同一般概念中中鑽石。烦恼只是「我执」的一种因缘状态下的变化样态存在。
走出在大太阳下,就会有影子。影子只是一种因缘性的存在。如不要影子,去「处理」影子是无效的。
儒学,理论样态不是如此。儒学是预设了人是存活在一种「有意义性」的社会中,人的变化方向是让人活得充满意义性。
说德性,那是一种「有意义性」的象徵性表相。
儒学,并没有要破烦恼,而是要有意义性,所以儒学说「心安」。
心安是烦恼存在,但没有对你产生压迫。
这不难理解的。
你捡到很多钱,但你交给执法单位。你烦恼你少了一个机会去买好多想要的东东,但这烦恼并不会压迫你,相反,这烦恼让你「心安」。
心安是一种「现象」,指向了一种有意义的德性之可能。
你心安了吗?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有让你心安吗?
有。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先行應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先行應是什麼
法華經文本後面的幾章節,都是許多菩薩級的人物出現,來為這本經書的特色以及可能的修行果效,做出「現身說法」式的說明。
恰恰,我們可以觀察,這些大修行人,是如何的修行的。
修行,跟騎腳踏車或游泳一樣,往往都需要去觀察「會的人」是怎麼會的?而不只是去讀某種「學習文本」,而已。
妙音菩薩出場了,他是如何成就的呢?
首先,他的成就是什麼狀況呢?「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
經文中也有其他菩薩幫我們提問了,經文: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對啊, 大家也都想學這樣果效的行法。
一是修行前的基礎,這稱之為「前行」。
經文:
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
一、要先努力去有「德性成熟」。
二、才是正式的行法。「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
德性與修行,二者,在大乘佛法中成為一種奠基關係,甚至可以說,「人格德性」更重要,那是基礎。
這是大乘的行法特色之一。德性為先。
讀經、講經,則是正式行法之內容。
和儒學的觀念,其實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所以,大乘佛學在中原大地,開花結果。
所以,我愛跟學生說,同學,想考研究所嗎?想讀懂xx理論嗎?
來,先不要妨礙別人讀書,先鼓勵別人讀書,先給想讀書的同學一個讚。
不要小看這動作。
這是德性,是你「修行」,即開智慧,的基礎。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先行应是什麽
法华经文本后面的几章节,都是许多菩萨级的人物出现,来为这本经书的特色以及可能的修行果效,做出「现身说法」式的说明。
恰恰,我们可以观察,这些大修行人,是如何的修行的。
修行,跟骑脚踏车或游泳一样,往往都需要去观察「会的人」是怎麽会的?而不只是去读某种「学习文本」,而已。
妙音菩萨出场了,他是如何成就的呢?
首先,他的成就是什麽状况呢?「得如是等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经文中也有其他菩萨帮我们提问了,经文: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对啊, 大家也都想学这样果效的行法。
一是修行前的基础,这称之为「前行」。
经文:
是妙音菩萨,已曾供养亲近无量诸佛,久植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一、要先努力去有「德性成熟」。
二、才是正式的行法。「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德性与修行,二者,在大乘佛法中成为一种奠基关係,甚至可以说,「人格德性」更重要,那是基础。
这是大乘的行法特色之一。德性为先。
读经、讲经,则是正式行法之内容。
和儒学的观念,其实是有很大相似性的。
所以,大乘佛学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
所以,我爱跟学生说,同学,想考研究所吗?想读懂xx理论吗?
来,先不要妨碍别人读书,先鼓励别人读书,先给想读书的同学一个赞。
不要小看这动作。
这是德性,是你「修行」,即开智慧,的基础。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給信心的個案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給信心的個案
這一品是上接囑累品。
囑累品是交待一些理論(原則)談完後的「實踐方面」的注意事項。
之後呢?
就是再舉出一些「以前成功案例」,再來加以補充說明,給讀者信心。
所以,算是「個案研究」的文本內容說明。
從個案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呢?
經典文本有幾個方向,可以讓我們「留意地」去讀。
一、個案的人物特色。 二、個案的成就。三、個案經歷的事件樣態。
這一章節,出場的是「藥王菩薩」這一個案人物。
文章一開始,人物就出場了。
經文: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這位出場菩薩,有什麼「人物」特色呢?
一、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二、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
首先,這二樣特色,是你有「想學」嗎?亦即,你也想要那樣嗎?
你如果想,那文章就和你相應了。
「遊」於娑婆世界,是指「自在」地生活於「我們這一世界」。你有想要「自在」地過這一輩子嗎?
自在,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這未必自在。例如,想要愛情於是就有愛情。很好。但有了愛情之後,會更自在嗎?
自在是指,沒有「被壓迫地」活著。
如果有愛情,又沒有被「愛情」壓迫。你那就「自在」於愛情。
再來,想「自在」,是要修行的。人不會天生下來就「自在」,也不會「理解了」就自在。
正如同,人不會天生下來就會騎腳踏車,也不會「理解了」就會騎。
這是要練習才能有能力的,即修行。
但這「自在成果」的修行的過程是,「難行苦行」。你有想要「也這樣走過去嗎」?如果有,藥王菩薩,給你也他的範例人生。
藥王菩薩的「前身」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的老師是「日月淨明德如來」。
經文: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
好了,老師、學生、以及「學習內容方式」這三者,被扣起來了。
不要小看這三者。這三者俱足,生命的變化,即修行,才有可能。
佛學不太重視「天啟」。
佛學,非常重視「善知識」,即老師。
再來,藥王菩薩就是學「法華經」而成就。所以,成就之後的特色,就值得你去留意。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给信心的个案
这一品是上接嘱累品。
嘱累品是交待一些理论(原则)谈完后的「实践方面」的注意事项。
之后呢?
就是再举出一些「以前成功案例」,再来加以补充说明,给读者信心。
所以,算是「个案研究」的文本内容说明。
从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什麽呢?
经典文本有几个方向,可以让我们「留意地」去读。
一、个案的人物特色。 二、个案的成就。三、个案经历的事件样态。
这一章节,出场的是「药王菩萨」这一个案人物。
文章一开始,人物就出场了。
经文: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
这位出场菩萨,有什麽「人物」特色呢?
一、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二、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
首先,这二样特色,是你有「想学」吗?亦即,你也想要那样吗?
你如果想,那文章就和你相应了。
「游」于娑婆世界,是指「自在」地生活于「我们这一世界」。你有想要「自在」地过这一辈子吗?
自在,不是想要什麽就有什麽?这未必自在。例如,想要爱情于是就有爱情。很好。但有了爱情之后,会更自在吗?
自在是指,没有「被压迫地」活着。
如果有爱情,又没有被「爱情」压迫。你那就「自在」于爱情。
再来,想「自在」,是要修行的。人不会天生下来就「自在」,也不会「理解了」就自在。
正如同,人不会天生下来就会骑脚踏车,也不会「理解了」就会骑。
这是要练习才能有能力的,即修行。
但这「自在成果」的修行的过程是,「难行苦行」。你有想要「也這樣地走过去吗」?如果有,药王菩萨,给你也他的范例人生。
药王菩萨的「前身」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他的老师是「日月淨明德如来」。
经文: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及众菩萨、诸声闻众、说法华经。」
好了,老师、学生、以及「学习内容方式」这三者,被扣起来了。
不要小看这三者。这三者俱足,生命的变化,即修行,才有可能。
佛学不太重视「天启」。
佛学,非常重视「善知识」,即老师。
再来,药王菩萨就是学「法华经」而成就。所以,成就之后的特色,就值得你去留意。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給什麼?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給什麼?
囑累品,是佛學經典文本中,會常看到的一種章節規格。
就是跟讀者「交待」一些事項,這些事項往往是跟「行法」有關的一些再叮嚀。
在我們目前「理智和知識」的現代文本中,很少有這種規格的章節。
但我喜歡這樣的內容。
生命,更重要的是找到「改變自己向著更成熟」的一種過程,這要行法,這要有人叮嚀。
給「知識」,不是不好,不是沒用。而是,沒有一種「和修行有關的轉化過程或說明」,知識,只是一種知訊市場的商品。
你可以拿來炫一炫,但對你沒有任何改變。
經文:
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這句,看起來,你的感受可能不大。我們每天看廣告,大概也是如此。
經文: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嗯,你想「給別人」什麼?
經典給我們的一種框架是,給別人「佛慧」。
什麼是佛慧?佛學的方向是「解脫煩腦」。
不要小看這四個字。人如果能如此,能做錯事的機會不多的。
你的很多「聰明」,之所以要被展現出來,往往只是要去解決煩惱,而已。和「聰明」無關。
有四個字,我多看了幾眼:「勿生慳吝」。
這是什麼呢?「不想去講」。為什麼?你怕被別人笑或是嘲弄。
就像我幾年前剛開始鼓勵大學的學生,去「讀研究所」一樣。
我怕的半死。
因為,同學會錄下來,po到fb,然後他的同伴笑做一團,留言好不熱鬧:什麼時代了還有這種「封建觀念」的老師,活化石。
然後,同學會在期末的評語中,說你不懂什麼是「愛的教育」。要你「小心言論」「好好反省」。
朋友,「勿生慳吝」。
教師們,「勿生慳吝」。
朋友、老師們,不要小氣,面對真理,真的不要小氣。
這不只是「勿生慳吝」而已,這是你改變自己的行法。
經文:
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這是經典的囑累:「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给什麽?
嘱累品,是佛学经典文本中,会常看到的一种章节规格。
就是跟读者「交待」一些事项,这些事项往往是跟「行法」有关的一些再叮咛。
在我们目前「理智和知识」的现代文本中,很少有这种规格的章节。
但我喜欢这样的内容。
生命,更重要的是找到「改变自己向着更成熟」的一种过程,这要行法,这要有人叮咛。
给「知识」,不是不好,不是没用。而是,没有一种「和修行有关的转化过程或说明」,知识,只是一种知讯市场的商品。
你可以拿来炫一炫,但对你没有任何改变。
经文:
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
这句,看起来,你的感受可能不大。我们每天看广告,大概也是如此。
经文: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嗯,你想「给别人」什麽?
经典给我们的一种框架是,给别人「佛慧」。
什麽是佛慧?佛学的方向是「解脱烦脑」。
不要小看这四个字。人如果能如此,能做错事的机会不多的。
你的很多「聪明」,之所以要被展现出来,往往只是要去解决烦恼,而已。和「聪明」无关。
有四个字,我多看了几眼:「勿生悭吝」。
这是什麽呢?「不想去讲」。为什麽?你怕被别人笑或是嘲弄。
就像我几年前刚开始鼓励大学的学生,去「读研究所」一样。
我怕的半死。
因为,同学会录下来,po到fb,然后他的同伴笑做一团,留言好不热闹:什麽时代了还有这种「封建观念」的老师,活化石。
然后,同学会在期末的评语中,说你不懂什麽是「爱的教育」。要你「小心言论」「好好反省」。
朋友,「勿生悭吝」。
教师们,「勿生悭吝」。
朋友、老师们,不要小气,面对真理,真的不要小气。
这不只是「勿生悭吝」而已,这是你改变自己的行法。
经文: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
这是经典的嘱累:「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