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歡喜心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歡喜心

上文談,如來壽量品中,把人的「生命的無窮盡之存在」,明顯的提了出來。講了出來。

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之一。

並不是說小乘佛學沒有這種概念,我們可以在小乘經典中找到很多類似的說法。但在大乘佛法中,人的無盡存在,是以「標題」的方式被提了出來。

如果,人真的是「無盡的存在」,那麼,這樣的一種狀態,對「人」而言,又意味著什麼?

如果人的「本質」真的是如此,所以,在修行的行法中,會相應的是何種樣態的行法呢?

行法,一定是跟著「理論」而來的。這是佛學很「哲學」的部分。非常「理性」。

人,因為有其「無盡的存在」之實相,所以才能對「差別」這種現象,有理解的能力。

知道「溫度」,所以才能談冷、熱這種差別。總體性「先於」差別性。差別性是奠基於總體性的。

沒有總體性、無盡存在的「可能」、的「先有」,那麼,人就不可能去「認識」這世界。

這種談法和現象學的「生活世界」,和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的談法,是相通的。

人,因其具有整體性,所以才能「客觀的、對象化」地去理解「差異性」。

能了解「差異性」,這是人的特色,動物不會有。

所以,大乘的行法,就此提出了和小乘很不同的行法特色,經文:

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尊重差異,而不是「抹平差異」。這是大乘特色,所以就能「入世」。

修行,就在「令眾生發歡喜心」和「說微妙法」這二者的衝突中,不斷的超越自己。

微妙法,就是「不易理解的」,這很難讓眾生有「歡喜心」。

既又要談微妙法,又要讓眾生有「歡喜心」,於是在這過程中,行者的生命的自我轉化被啟動了。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欢喜心

上文谈,如来寿量品中,把人的「生命的无穷尽之存在」,明显的提了出来。讲了出来。

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之一。

并不是说小乘佛学没有这种概念,我们可以在小乘经典中找到很多类似的说法。但在大乘佛法中,人的无尽存在,是以「标题」的方式被提了出来。

如果,人真的是「无尽的存在」,那麽,这样的一种状态,对「人」而言,又意味着什麽?

如果人的「本质」真的是如此,所以,在修行的行法中,会相应的是何种样态的行法呢?

行法,一定是跟着「理论」而来的。这是佛学很「哲学」的部分。非常「理性」。

人,因为有其「无尽的存在」之实相,所以才能对「差别」这种现象,有理解的能力。

知道「温度」,所以才能谈冷、热这种差别。总体性「先于」差别性。差别性是奠基于总体性的。

没有总体性、无尽存在的「可能」、的「先有」,那麽,人就不可能去「认识」这世界。

这种谈法和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的谈法,是相通的。

人,因其具有整体性,所以才能「客观的、对象化」地去理解「差异性」。

能了解「差异性」,这是人的特色,动物不会有。

所以,大乘的行法,就此提出了和小乘很不同的行法特色,经文:

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復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尊重差异,而不是「抹平差异」。这是大乘特色,所以就能「入世」。

修行,就在「令众生发欢喜心」和「说微妙法」这二者的冲突中,不断的超越自己。

微妙法,就是「不易理解的」,这很难让众生有「欢喜心」。

既又要谈微妙法,又要让众生有「欢喜心」,于是在这过程中,行者的生命的自我转化被启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