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慈心
法華經安樂行品,提出修行的四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樂心故,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生大慈心。
今天,談最後一法,生大慈心。
首先,你大概會以為老生常談。
是的,聽煩了。而且,你張開眼睛,可能會說,就看不到啊。
來,
首先,你相信,「慈心」是人「本來就有的一種特色」嗎?
本來就有。這四個字很重要。
如果不是本來就有,那麼,「去做那種」真的只是一種無聊。
好啦,那如果真的是「本來就有」,為什麼這麼難看到。
對,但也不是看不到。正是那些少數被看到的,讓我們相信,人真的是「本有」那種心。
如果,本有,那為什麼如此少地被實踐出來,被「人」展現出來。
對,所以,就有一大套「佛學」來解釋,說明,你所疑惑的為什麼。例如唯識就有一整套的阿賴耶理論。
這本法華經,不是以「哲學解釋」見長的,所以解釋的不多。但很「實際」。
經文:
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本有」。但是你,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所以呢?修行,要如何修呢?
經文: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神通力,你不要想太多。就是指你的一種「聰明的變通」的方法。
好的方法,真是「神通」,就解決了問題。不是嗎!
在這過程,你的慈心,被誘發了出來。
經文: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別人最後有沒有聽進去,不知。
但你在這過程中,忍辱與哀愍,你就修到了,也就是說,你的「本有能力」被磨出光亮來了。只有如此,「乃能演說」。
不要小看,「乃能演說」。不信,你去「說看看」,你就知道你有什麼本事。
任何用心,都一定有「果效」。因立果在。
想想,到目前為此,你的每一個「成就」,是不是有都「第一想」呢?
經文: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 如上諸功德。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慈心
法华经安乐行品,提出修行的四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乐心故,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生大慈心。
今天,谈最后一法,生大慈心。
首先,你大概会以为老生常谈。
是的,听烦了。而且,你张开眼睛,可能会说,就看不到啊。
来,
首先,你相信,「慈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特色」吗?
本来就有。这四个字很重要。
如果不是本来就有,那麽,「去做那种」真的只是一种无聊。
好啦,那如果真的是「本来就有」,为什麽这麽难看到。
对,但也不是看不到。正是那些少数被看到的,让我们相信,人真的是「本有」那种心。
如果,本有,那为什麽如此少地被实践出来,被「人」展现出来。
对,所以,就有一大套「佛学」来解释,说明,你所疑惑的为什麽。例如唯识就有一整套的阿赖耶理论。
这本法华经,不是以「哲学解释」见长的,所以解释的不多。但很「实际」。
经文:
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本有」。但是你,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所以呢?修行,要如何修呢?
经文: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神通力,你不要想太多。就是指你的一种「聪明的变通」的方法。
好的方法,真是「神通」,就解决了问题。不是吗!
在这过程,你的慈心,被诱发了出来。
经文: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别人最后有没有听进去,不知。
但你在这过程中,忍辱与哀愍,你就修到了,也就是说,你的「本有能力」被磨出光亮来了。只有如此,「乃能演说」。
不要小看,「乃能演说」。不信,你去「说看看」,你就知道你有什麽本事。
任何用心,都一定有「果效」。因立果在。
想想,到目前为此,你的每一个「成就」,是不是有都「第一想」呢?
经文:
若后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 如上诸功德。
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慈心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修行的果效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修行的果效
安樂品中提出「四法」,這是「行法」,即你可以依之而去實踐」、去練習的方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樂心故,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生大慈心。
佛學,或傳統學問,談的是「人的質性向上變動之可能性」,以及達成這可能性的「方法」,即行法。
「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是一種被實踐的方法,即行法。
就佛學理論的論述架構而言,談行法就一定會在邏輯上談出「行法的效果」,這是指在人身上呈現出
向上質性變化的呈現樣貌。
修第三行法的「效果」是什麼呢?
經文:
「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你不要只是看過去而已,可以用你的自身經驗來思考一下。
我當老師,這是我讀法華經常有感受之助力。我從這具體的教書經驗來談。
我可以想像理解,如果我真能在教室平等上課,那麼,可能就會有學生「理解更多」。
但你看經文,談的可不只是如此,
一、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
二、若使人書。
你看,這效果是「延伸」到教室外面去的。會有「大眾來聽受」,「會有同學願意跟別人談他的讀書心得」。
這效果是「超出教室之外的」。
用我們的經驗來重寫是這樣,如果你在教室「平等說法」,那麼,你就會有一堆人來旁聽,同時也會有很多同學奔相走告的說你的上課內容。
這這,會不會太超過了。
注意,經典中並不是說因為「你的上課內容」,所以你會有這外溢的社會性效果,
而是說你的「平等說法」。這是心態。是「行法」。
行法,修行,所以才會有「外溢的社會性效果」。【多看幾次這句】。
你認真讀書,不會只是「考試考的好」而已,「在氣質上在視野上在和別人的交談呈現上在別人對你的評價上」,也一定會產生變化。這是外溢效果。
修行一定有外溢效果,而且那往往是重要。因為,那是「超越的部分」,這是傳統經典所更在乎的部分。
只有超越的部分,才是「人去改變既有的現況的效果」。
所以,修行,可以改變你「以及」你和這世界的關係。
讀書亦然,讀書是行法,法華經說的很清楚。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修行的果效
安乐品中提出「四法」,这是「行法」,即你可以依之而去实践」、去练习的方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乐心故,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生大慈心。
佛学,或传统学问,谈的是「人的质性向上变动之可能性」,以及达成这可能性的「方法」,即行法。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一种被实践的方法,即行法。
就佛学理论的论述架构而言,谈行法就一定会在逻辑上谈出「行法的效果」,这是指在人身上呈现出
向上质性变化的呈现样貌。
修第三行法的「效果」是什麽呢?
经文:
「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歎。」
你不要只是看过去而已,可以用你的自身经验来思考一下。
我当老师,这是我读法华经常有感受之助力。我从这具体的教书经验来谈。
我可以想像理解,如果我真能在教室平等上课,那麽,可能就会有学生「理解更多」。
但你看经文,谈的可不只是如此,
一、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
二、若使人书。
你看,这效果是「延伸」到教室外面去的。会有「大众来听受」,「会有同学愿意跟别人谈他的读书心得」。
这效果是「超出教室之外的」。
用我们的经验来重写是这样,如果你在教室「平等说法」,那麽,你就会有一堆人来旁听,同时也会有很多同学奔相走告的说你的上课内容。
这这,会不会太超过了。
注意,经典中并不是说因为「你的上课内容」,所以你会有这外溢的社会性效果,
而是说你的「平等说法」。这是心态。是「行法」。
行法,修行,所以才会有「外溢的社会性效果」。【多看几次这句】。
你认真读书,不会只是「考试考的好」而已,「在气质上在视野上在和别人的交谈呈现上在别人对你的评价上」,也一定会产生变化。这是外溢效果。
修行一定有外溢效果,而且那往往是重要。因为,那是「超越的部分」,这是传统经典所更在乎的部分。
只有超越的部分,才是「人去改变既有的现况的效果」。
所以,修行,可以改变你「以及」你和这世界的关係。
读书亦然,读书是行法,法华经说的很清楚。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平等是如何可能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平等是如何可能
法華經在文中,提出四法,這樣的行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樂心故,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生大慈心。
上文,我們講到了第三法。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這看起來似乎很「平常」,或著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一般的人如此講,聽多了有時覺得「不稀奇」。
這一篇章,是從「講經」這一人世間的行為當作譬喻來談起。
我當老師很多年後,讀到這一句,這句才忽然對我產生意義。因為,我很清楚,我真的無法是用「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的立場來上課。
講什麼麼「肖話」?不是嗎。在教室中,學生程度不同,而且愈不是高大上的學校,在教室中的學生程度差異是更大的。當老師的總要有一個「立場」,以此為核心來組織教學內容。
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這如何可能?
後來,懂了。這是「目標」,是讓老師(我)不斷的去思考去調整上課內容的一種目標。有目標,生命才有變動,才有向自己挑戰的動力。
有目標,所以這目標的「成效」,就可以被描述出來。
經文:
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親愛的老師,我自己也是。
(1)你有沒有發現,你,慢慢的「得好同學」。
(2)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學生,慢慢的「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
(3)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學生,慢慢的對你的態度是改變了,「恭敬、尊重、讚歎」。
難吧。真難。平等說法。所以,才有空間讓你不斷的去變化自己。
人生,如是。
經典中的理論往往是,你的生命質量到了什麼狀況,往往就會有相應的「外在世界」的呈現。
目標的效果被描述出來了,那是佛學對生命的期待方向。
同時,也把行法談了出來。
嗯,我用自己的經驗來肯認。
平等說法,不是抹平差異,相反的,是尊重差異,因才施教。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平等是如何可能
法华经在文中,提出四法,这样的行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乐心故,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生大慈心。
上文,我们讲到了第三法。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或着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一般的人如此讲,听多了有时觉得「不稀奇」。
这一篇章,是从「讲经」这一人世间的行为当作譬喻来谈起。
我当老师很多年后,读到这一句,这句才忽然对我产生意义。因为,我很清楚,我真的无法是用「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的立场来上课。
讲什麽麽「肖话」?不是吗。在教室中,学生程度不同,而且愈不是高大上的学校,在教室中的学生程度差异是更大的。当老师的总要有一个「立场」,以此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这如何可能?
后来,懂了。这是「目标」,是让老师(我)不断的去思考去调整上课内容的一种目标。有目标,生命才有变动,才有向自己挑战的动力。
有目标,所以这目标的「成效」,就可以被描述出来。
经文:
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歎。
亲爱的老师,我自己也是。
(1)你有没有发现,你,慢慢的「得好同学」。
(2)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学生,慢慢的「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
(3)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学生,慢慢的对你的态度是改变了,「恭敬、尊重、赞歎」。
难吧。真难。平等说法。所以,才有空间让你不断的去变化自己。
人生,如是。
经典中的理论往往是,你的生命质量到了什麽状况,往往就会有相应的「外在世界」的呈现。
目标的效果被描述出来了,那是佛学对生命的期待方向。
同时,也把行法谈了出来。
嗯,我用自己的经验来肯认。
平等说法,不是抹平差异,相反的,是尊重差异,因才施教。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第三是法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第三是法
法華經安樂品中提出「修行」四法,修行方法,這指向生命「安樂」之可被實踐的方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樂心故,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生大慈心。
前一文,我們談過,佛法所指的「安樂」和你一般日常所談的「安樂」並不相同。
經文:
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有關鍵字:「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什麼「智」,是一種讓生命可以獲得「解脫」的字眼。
解脫什麼?這是佛學的特殊之處:解脫於生命的必有的「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不就是必有的嗎?這有「解脫」的可能嗎?有?佛學就是去回應這一問題的學問、哲學、或宗教。
所以,如果你想「把佛學讀進去」,首先你要和「佛學經典」所想要講的東東有點相應,
亦即,你要對生命的那種無奈要有一點「想去面對」的熱情。
這不容易有,我們每天忙於生活的眾事,你沒有時間「停下來」思一思,生命的「有限性」。
佛學之所以是「佛學」,而不只是「學問系統」或「哲學」,那是因為佛學提供了「行法」,一種去實踐的方法,
用這種「實踐的方法」的「學問」,
來讓我們去面對「生命的有限性」的「難」題。
所以,佛學經典一定提供「行法」。
「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是法華經中的行法。這行法被當作是第三項次。
那表示很重要。
為什麼這很重要?有二個關鍵字你去想想:一切,平等。
這二詞,講講很容易,可以震天。真要「做出來」的範例,你還不一定看得到呢?更何論,你「去做」。
這是「修行」。只有「修行」即「行為」,才能對生命產生質變。
如果這是你去指導生命行為的法則,你就會得到「可預見的後果」。這是佛學的邏輯。
可預見的後果是什麼?
經文: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這一「可預見的後果」,很有意思,可以多談,下週再來談。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第三是法
法华经安乐品中提出「修行」四法,修行方法,这指向生命「安乐」之可被实践的方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乐心故,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生大慈心。
前一文,我们谈过,佛法所指的「安乐」和你一般日常所谈的「安乐」并不相同。
经文:
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有关键字:「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是什麽「智」,是一种让生命可以获得「解脱」的字眼。
解脱什麽?这是佛学的特殊之处:解脱于生命的必有的「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不就是必有的吗?这有「解脱」的可能吗?有?佛学就是去回应这一问题的学问、哲学、或宗教。
所以,如果你想「把佛学读进去」,首先你要和「佛学经典」所想要讲的东东有点相应,
亦即,你要对生命的那种无奈要有一点「想去面对」的热情。
这不容易有,我们每天忙于生活的众事,你没有时间「停下来」思一思,生命的「有限性」。
佛学之所以是「佛学」,而不只是「学问系统」或「哲学」,那是因为佛学提供了「行法」,一种去实践的方法,
用这种「实践的方法」的「学问」,
来让我们去面对「生命的有限性」的「难」题。
所以,佛学经典一定提供「行法」。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法华经中的行法。这行法被当作是第三项次。
那表示很重要。
为什麽这很重要?有二个关键字你去想想:一切,平等。
这二词,讲讲很容易,可以震天。真要「做出来」的范例,你还不一定看得到呢?更何论,你「去做」。
这是「修行」。只有「修行」即「行为」,才能对生命产生质变。
如果这是你去指导生命行为的法则,你就会得到「可预见的后果」。这是佛学的逻辑。
可预见的后果是什麽?
经文: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歎。
这一「可预见的后果」,很有意思,可以多谈,下週再来谈。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安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