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法師品第十》的最佳男女主角
法華經是佛學史中「大乘」佛學,很重要的代表作品。
在歷史的發展中,大乘的凸顯,一定有其不同於小乘之處。
那這不同會是什麼呢?
就佛法的「修行」而言,這是很重要的提問?換言之,就理論上,雖奠基於小乘,但大乘有什麼更不同於小乘的地方?
就行法而言,要讓人解脫,大乘是不是提出了什麼不同於大乘的「方法」?
理論上,就佛學的發展而言,上面所提的那二項,往往是要被「解釋出來」的。
如果你把這「疑情」帶在心中去讀大乘經典,就會看到,
大乘經典往往也都是從不同面向,以不同的文本表現形式,來問應這二項提問。
經文:
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這樣,你的解脫煩惱就了可能。
你會不會覺得太簡單了,有點騙人的感受呢?
如果你讀了一些佛學史,你知小乘的行法,那種苦行式的行法,那種「白骨觀」式的行法,
那麼這種「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的方法,就會讓你有點「生氣」。
你一定會問說:會不會太廉價了。
其實整部經典就是用「非理論論述的」文本,來跟你說,是的,「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就可以解脫煩惱了。
真的很難相信,對不對。
所以,才有後來大乘佛學的理論發展,中觀,唯識。
中觀: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唯識:
唯識無境。
沒關係,萬一你有興趣,你就可以好好研究。
大乘是在中原大地上發展的最為繁盛的。
我們在寺裡,如果你常去逛。還會看到那種苦哈哈形象的「羅漢」,是小乘修行者的代表。表示,這是根。
當然,更重要的是菩薩,如文殊、普賢、觀音等等。
羅漢苦哈哈,但菩薩的長相就是莊嚴美麗,甚至有點珠光寶氣的。大乘修行者是菩薩為命名。
為什麼有這種佛相的造型差別?
你有看過「苦哈哈」的老師在站在講台上嗎?沒有。至少,總是有點裝扮的。
聞一偈一句就可以成佛。那麼,講的人,就不可不講究了,不是嗎?
所以才有法師品。
各位老師們,你們就是「法師品」的主角。
《法华经.法师品第十》的最佳男女主角
法华经是佛学史中「大乘」佛学,很重要的代表作品。
在历史的发展中,大乘的凸显,一定有其不同于小乘之处。
那这不同会是什麽呢?
就佛法的「修行」而言,这是很重要的提问?换言之,就理论上,虽奠基于小乘,但大乘有什麽更不同于小乘的地方?
就行法而言,要让人解脱,大乘是不是提出了什麽不同于大乘的「方法」?
理论上,就佛学的发展而言,上面所提的那二项,往往是要被「解释出来」的。
如果你把这「疑情」带在心中去读大乘经典,就会看到,
大乘经典往往也都是从不同面向,以不同的文本表现形式,来问应这二项提问。
经文:
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这样,你的解脱烦恼就了可能。
你会不会觉得太简单了,有点骗人的感受呢?
如果你读了一些佛学史,你知小乘的行法,那种苦行式的行法,那种「白骨观」式的行法,
那麽这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的方法,就会让你有点「生气」。
你一定会问说:会不会太廉价了。
其实整部经典就是用「非理论论述的」文本,来跟你说,是的,「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就可以解脱烦恼了。
真的很难相信,对不对。
所以,才有后来大乘佛学的理论发展,中观,唯识。
中观: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唯识:
唯识无境。
没关係,万一你有兴趣,你就可以好好研究。
大乘是在中原大地上发展的最为繁盛的。
我们在寺裡,如果你常去逛。还会看到那种苦哈哈形象的「罗汉」,是小乘修行者的代表。表示,这是根。
当然,更重要的是菩萨,如文殊、普贤、观音等等。
罗汉苦哈哈,但菩萨的长相就是庄严美丽,甚至有点珠光宝气的。大乘修行者是菩萨为命名。
为什麽有这种佛相的造型差别?
你有看过「苦哈哈」的老师在站在讲台上吗?没有。至少,总是有点装扮的。
闻一偈一句就可以成佛。那麽,讲的人,就不可不讲究了,不是吗?
所以才有法师品。
各位老师们,你们就是「法师品」的主角。
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老師的條件(一)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老師的條件(一)
法師品,指向的是「老師」。
如何才能當成是一位好老師?
如果你不想把自己局限的太窄,那麼,凡是有一種「教導」之可能性狀況下的行為,都是「老師」。
來,看經文。
首先,這篇的「結構」很有意義。
一般而言,都是有某某人出來問釋氏什麼問題,所以釋氏回答。
但這篇是,沒有人問,釋氏只因為看到一個就說了什麼內容。
這個人是「藥王」菩薩。
根據一般的說法,因為過去世以藥來救治病人,所以得名。
如果你對佛學有興趣的人,這位菩薩就值得你去關注一下。
大概他就是類似孔子心中的顏回吧。當老師的,無問自應。
想幫別人,那有那麼容易?
當老師的,朋友,你真的覺得你有「教對」?你是幫別人指出更好的可能性,還是誤人子弟?
來,我自己真心覺得,誤人子弟的老師多,我自己也是。真是如此之感。
所以我對下地獄早有準備。
有多少老師嘴裡講的,跟自己行為的,是二套標準呢?
有多少老師嘴裡喊的大道理、大口號,是他自己真實的人生感受,還是只是那是社會流行的,或是另有心思呢?
當老師,不容易;以盲導盲,誤人子弟,機會更大。「利用學生」,更是常有的誘惑。
啊,玩物喪志,「玩人喪德」。老師之謂呼?
所以,釋氏看到藥王,自己就講了:有當老師的緣分,人要如何以這種緣分去修行。
把老師當好,是無上修行。真的。這經講的。
老師與修行的關係之第一條件:講真理。
經文: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這裡指的是講法華經。沒關係,可以廣義的說是講「真理」。
我領悟到這一感受後,我在教室就教「該講的、深的」,而不是「他們喜歡聽的、娛樂的、社會的」。
講深的,並不代表就一定講的讓學生聽不懂。那是老師心態的問題。深,也可以有好手法去講懂。
但,只要你想講深,就必然一定有阻礙。放心,你不會因為有「好心」就沒有阻礙,相反的,更大。這是生命的結構。
經文: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沒有學生的掌聲了,罵你的人多了。
你有這種經驗嗎?老師朋友們。沒關係,很正常。或許,掌聲很大,只是表示離地獄很近。
法華經這一章,就是為你說的。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老师的条件(一)
法师品,指向的是「老师」。
如何才能当成是一位好老师?
如果你不想把自己局限的太窄,那麽,凡是有一种「教导」之可能性状况下的行为,都是「老师」。
来,看经文。
首先,这篇的「结构」很有意义。
一般而言,都是有某某人出来问释氏什麽问题,所以释氏回答。
但这篇是,没有人问,释氏只因为看到一个就说了什麽内容。
这个人是「药王」菩萨。
根据一般的说法,因为过去世以药来救治病人,所以得名。
如果你对佛学有兴趣的人,这位菩萨就值得你去关注一下。
大概他就是类似孔子心中的颜回吧。当老师的,无问自应。
想帮别人,那有那麽容易?
当老师的,朋友,你真的觉得你有「教对」?你是帮别人指出更好的可能性,还是误人子弟?
来,我自己真心觉得,误人子弟的老师多,我自己也是。真是如此之感。
所以我对下地狱早有准备。
有多少老师嘴裡讲的,跟自己行为的,是二套标准呢?
有多少老师嘴裡喊的大道理、大口号,是他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还是只是那是社会流行的,或是另有心思呢?
当老师,不容易;以盲导盲,误人子弟,机会更大。「利用学生」,更是常有的诱惑。
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老师之谓呼?
所以,释氏看到药王,自己就讲了:有当老师的缘分,人要如何以这种缘分去修行。
把老师当好,是无上修行。真的。这经讲的。
老师与修行的关係之第一条件:讲真理。
经文: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复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这裡指的是讲法华经。没关係,可以广义的说是讲「真理」。
我领悟到这一感受后,我在教室就教「该讲的、深的」,而不是「他们喜欢听的、娱乐的、社会的」。
讲深的,并不代表就一定讲的让学生听不懂。那是老师心态的问题。深,也可以有好手法去讲懂。
但,只要你想讲深,就必然一定有阻碍。放心,你不会因为有「好心」就没有阻碍,相反的,更大。这是生命的结构。
经文:
若说此经时, 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应忍。
没有学生的掌声了,骂你的人多了。
你有这种经验吗?老师朋友们。没关係,很正常。或许,掌声很大,只是表示离地狱很近。
法华经这一章,就是为你说的。
法師品,指向的是「老師」。
如何才能當成是一位好老師?
如果你不想把自己局限的太窄,那麼,凡是有一種「教導」之可能性狀況下的行為,都是「老師」。
來,看經文。
首先,這篇的「結構」很有意義。
一般而言,都是有某某人出來問釋氏什麼問題,所以釋氏回答。
但這篇是,沒有人問,釋氏只因為看到一個就說了什麼內容。
這個人是「藥王」菩薩。
根據一般的說法,因為過去世以藥來救治病人,所以得名。
如果你對佛學有興趣的人,這位菩薩就值得你去關注一下。
大概他就是類似孔子心中的顏回吧。當老師的,無問自應。
想幫別人,那有那麼容易?
當老師的,朋友,你真的覺得你有「教對」?你是幫別人指出更好的可能性,還是誤人子弟?
來,我自己真心覺得,誤人子弟的老師多,我自己也是。真是如此之感。
所以我對下地獄早有準備。
有多少老師嘴裡講的,跟自己行為的,是二套標準呢?
有多少老師嘴裡喊的大道理、大口號,是他自己真實的人生感受,還是只是那是社會流行的,或是另有心思呢?
當老師,不容易;以盲導盲,誤人子弟,機會更大。「利用學生」,更是常有的誘惑。
啊,玩物喪志,「玩人喪德」。老師之謂呼?
所以,釋氏看到藥王,自己就講了:有當老師的緣分,人要如何以這種緣分去修行。
把老師當好,是無上修行。真的。這經講的。
老師與修行的關係之第一條件:講真理。
經文: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這裡指的是講法華經。沒關係,可以廣義的說是講「真理」。
我領悟到這一感受後,我在教室就教「該講的、深的」,而不是「他們喜歡聽的、娛樂的、社會的」。
講深的,並不代表就一定講的讓學生聽不懂。那是老師心態的問題。深,也可以有好手法去講懂。
但,只要你想講深,就必然一定有阻礙。放心,你不會因為有「好心」就沒有阻礙,相反的,更大。這是生命的結構。
經文: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沒有學生的掌聲了,罵你的人多了。
你有這種經驗嗎?老師朋友們。沒關係,很正常。或許,掌聲很大,只是表示離地獄很近。
法華經這一章,就是為你說的。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老师的条件(一)
法师品,指向的是「老师」。
如何才能当成是一位好老师?
如果你不想把自己局限的太窄,那麽,凡是有一种「教导」之可能性状况下的行为,都是「老师」。
来,看经文。
首先,这篇的「结构」很有意义。
一般而言,都是有某某人出来问释氏什麽问题,所以释氏回答。
但这篇是,没有人问,释氏只因为看到一个就说了什麽内容。
这个人是「药王」菩萨。
根据一般的说法,因为过去世以药来救治病人,所以得名。
如果你对佛学有兴趣的人,这位菩萨就值得你去关注一下。
大概他就是类似孔子心中的颜回吧。当老师的,无问自应。
想帮别人,那有那麽容易?
当老师的,朋友,你真的觉得你有「教对」?你是帮别人指出更好的可能性,还是误人子弟?
来,我自己真心觉得,误人子弟的老师多,我自己也是。真是如此之感。
所以我对下地狱早有准备。
有多少老师嘴裡讲的,跟自己行为的,是二套标准呢?
有多少老师嘴裡喊的大道理、大口号,是他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还是只是那是社会流行的,或是另有心思呢?
当老师,不容易;以盲导盲,误人子弟,机会更大。「利用学生」,更是常有的诱惑。
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老师之谓呼?
所以,释氏看到药王,自己就讲了:有当老师的缘分,人要如何以这种缘分去修行。
把老师当好,是无上修行。真的。这经讲的。
老师与修行的关係之第一条件:讲真理。
经文: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复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这裡指的是讲法华经。没关係,可以广义的说是讲「真理」。
我领悟到这一感受后,我在教室就教「该讲的、深的」,而不是「他们喜欢听的、娱乐的、社会的」。
讲深的,并不代表就一定讲的让学生听不懂。那是老师心态的问题。深,也可以有好手法去讲懂。
但,只要你想讲深,就必然一定有阻碍。放心,你不会因为有「好心」就没有阻碍,相反的,更大。这是生命的结构。
经文:
若说此经时, 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应忍。
没有学生的掌声了,骂你的人多了。
你有这种经验吗?老师朋友们。没关係,很正常。或许,掌声很大,只是表示离地狱很近。
法华经这一章,就是为你说的。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和分產分配制度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和分產分配制度
受記品,有二章。
第一是五百弟子,第二是學無學人。
可以看到,這二群人是依與老師之間的學習上的親疏關係而來排列的。
這樣的排列,亦即,不管你是什麼程度、什麼狀況的人,最後,理論上都有成佛的資格。再來是,你要不要自己去努力。
這是佛學的大乘,最是有特色的地方。
我們在文化圈內,會覺得理所當然,那是你覺得理所當然。
對古人而言,光是人人可以成佛這樣的一種平等性,就花了時間和精力不斷的去理解和驗證。所以,才有從小乘和到大乘的發展。
對,都是求解脫,求解脫於煩腦。
但,你用什麼方法和理論去求解脫於煩惱?看到古人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考和努力了嗎?
古人不是那麼的就去相信什麼的?
古人有時比你更敢去懷疑。
不然,你告訴我,為什麼民主制度就是最好的?為什麼私有財產就是對的?為什麼……
嗯,其實,我們搞不好更迷信。
人家說了你就信。
問都不敢問。
大乘去解脫於煩惱的理論根據是:人人皆有佛性。
本有,所以,人人可受記。但受記只是「必然地可能性」的印證而已,就只是起點。
佛學的論證和表達,你當然可以不相信。
但你去想過,人的生命的死後之存在嗎?
你想過,於是不相信,很好。真的。
但我們往往是想法讓自己不去想。如何才能不去想這一問題,就是讓自己「很忙」。
忙於各種排山倒海的各種訊息和物品。這恰是文化產業和資本主義最有能力的地方。
阿多諾就是如此談文化產業的。文化產業包括各種美好的口號。
人是被忙的失去了批判「生產與分配制」的能力的。
不敢去思考死亡,大概就不敢去思考生產和分配制度。
因為這都是「一定」存在,但你卻「看不到」的東東。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受记品,有二章。
第一是五百弟子,第二是学无学人。
可以看到,这二群人是依与老师之间的学习上的亲疏关係而来排列的。
这样的排列,亦即,不管你是什麽程度、什麽状况的人,最后,理论上都有成佛的资格。再来是,你要不要自己去努力。
这是佛学的大乘,最是有特色的地方。
我们在文化圈内,会觉得理所当然,那是你觉得理所当然。
对古人而言,光是人人可以成佛这样的一种平等性,就花了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去理解和验证。所以,才有从小乘和到大乘的发展。
对,都是求解脱,求解脱于烦脑。
但,你用什麽方法和理论去求解脱于烦恼?看到古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和努力了吗?
古人不是那麽的就去相信什麽的?
古人有时比你更敢去怀疑。
不然,你告诉我,为什麽民主制度就是最好的?为什麽私有财产就是对的?为什麽……
嗯,其实,我们搞不好更迷信。
人家说了你就信。
问都不敢问。
大乘去解脱于烦恼的理论根据是:人人皆有佛性。
本有,所以,人人可受记。但受记只是「必然地可能性」的印证而已,就只是起点。
佛学的论证和表达,你当然可以不相信。
但你去想过,人的生命的死后之存在吗?
你想过,于是不相信,很好。真的。
但我们往往是想法让自己不去想。如何才能不去想这一问题,就是让自己「很忙」。
忙于各种排山倒海的各种讯息和物品。这恰是文化产业和资本主义最有能力的地方。
阿多诺就是如此谈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包括各种美好的口号。
人是被忙的失去了批判「生产与分配制」的能力的。
不敢去思考死亡,大概就不敢去思考生产和分配制度。
因為這都是「一定」存在,但你卻「看不到」的東東。
受記品,有二章。
第一是五百弟子,第二是學無學人。
可以看到,這二群人是依與老師之間的學習上的親疏關係而來排列的。
這樣的排列,亦即,不管你是什麼程度、什麼狀況的人,最後,理論上都有成佛的資格。再來是,你要不要自己去努力。
這是佛學的大乘,最是有特色的地方。
我們在文化圈內,會覺得理所當然,那是你覺得理所當然。
對古人而言,光是人人可以成佛這樣的一種平等性,就花了時間和精力不斷的去理解和驗證。所以,才有從小乘和到大乘的發展。
對,都是求解脫,求解脫於煩腦。
但,你用什麼方法和理論去求解脫於煩惱?看到古人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考和努力了嗎?
古人不是那麼的就去相信什麼的?
古人有時比你更敢去懷疑。
不然,你告訴我,為什麼民主制度就是最好的?為什麼私有財產就是對的?為什麼……
嗯,其實,我們搞不好更迷信。
人家說了你就信。
問都不敢問。
大乘去解脫於煩惱的理論根據是:人人皆有佛性。
本有,所以,人人可受記。但受記只是「必然地可能性」的印證而已,就只是起點。
佛學的論證和表達,你當然可以不相信。
但你去想過,人的生命的死後之存在嗎?
你想過,於是不相信,很好。真的。
但我們往往是想法讓自己不去想。如何才能不去想這一問題,就是讓自己「很忙」。
忙於各種排山倒海的各種訊息和物品。這恰是文化產業和資本主義最有能力的地方。
阿多諾就是如此談文化產業的。文化產業包括各種美好的口號。
人是被忙的失去了批判「生產與分配制」的能力的。
不敢去思考死亡,大概就不敢去思考生產和分配制度。
因為這都是「一定」存在,但你卻「看不到」的東東。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受记品,有二章。
第一是五百弟子,第二是学无学人。
可以看到,这二群人是依与老师之间的学习上的亲疏关係而来排列的。
这样的排列,亦即,不管你是什麽程度、什麽状况的人,最后,理论上都有成佛的资格。再来是,你要不要自己去努力。
这是佛学的大乘,最是有特色的地方。
我们在文化圈内,会觉得理所当然,那是你觉得理所当然。
对古人而言,光是人人可以成佛这样的一种平等性,就花了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去理解和验证。所以,才有从小乘和到大乘的发展。
对,都是求解脱,求解脱于烦脑。
但,你用什麽方法和理论去求解脱于烦恼?看到古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和努力了吗?
古人不是那麽的就去相信什麽的?
古人有时比你更敢去怀疑。
不然,你告诉我,为什麽民主制度就是最好的?为什麽私有财产就是对的?为什麽……
嗯,其实,我们搞不好更迷信。
人家说了你就信。
问都不敢问。
大乘去解脱于烦恼的理论根据是:人人皆有佛性。
本有,所以,人人可受记。但受记只是「必然地可能性」的印证而已,就只是起点。
佛学的论证和表达,你当然可以不相信。
但你去想过,人的生命的死后之存在吗?
你想过,于是不相信,很好。真的。
但我们往往是想法让自己不去想。如何才能不去想这一问题,就是让自己「很忙」。
忙于各种排山倒海的各种讯息和物品。这恰是文化产业和资本主义最有能力的地方。
阿多诺就是如此谈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包括各种美好的口号。
人是被忙的失去了批判「生产与分配制」的能力的。
不敢去思考死亡,大概就不敢去思考生产和分配制度。
因為這都是「一定」存在,但你卻「看不到」的東東。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衣珠喻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衣珠喻
這篇有一個比喻,即衣珠喻。
從文本解讀的角度而言,用「衣珠喻」來解釋弟子受記這樣的一種現象,
到底是為了說明什麼?
衣珠喻是說,有一個人衣服裡有一顆無價寶珠,但他並不知道。
他一直向外去找值錢的東東,可是並不知道最值錢的東東恰恰就在自己身上。
這種比喻,在現代,其實不太有說服的力量,大概也就是給一點「知識性」的作用。
弟子受記,最重要的觀念仍是要強調生命的「不生不滅」,即生命不是死了就沒有了一切,
所以,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對「未來」一定是有作用的。這未來可能是你很近的,
你看得的到的未來。
所以,可從現在你的所做所為,看到你的未來。
受記。
但,人的什麼是釋氏所看到的?釋氏在弟子的身上看到了什麼?
經文:
富樓那……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
千二百阿羅漢……供養六萬二千億佛,
二項重點:示教利喜,供養。
這是行法。
你相信嗎?
大概很難?
所以,釋氏為願意去如此做的弟子,受記。
不用怕,在無窮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這樣去行,終會成就生命的圓滿。
我相信,
所以,我跟同學說,
想考上台大研究所嗎?
先去鼓勵同學讀書。
這是供養同學,這是示教利喜。
在這個校園內,我常看到很多聰明學生與「讀書」失之交臂,
再仔細看一看,
大概他們都或多或少的愛嘲笑讀書的同學……
而有一點不幸的是,
我們目前的生活情況中,在大政策面,其實是鼓勵同學不去讀書的,
去嘲笑同學讀書,是有政治正確的。
你相信生命是能被「受記」的嗎?
**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衣珠喻
这篇有一个比喻,即衣珠喻。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而言,用「衣珠喻」来解释弟子受记这样的一种现象,
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
衣珠喻是说,有一个人衣服里有一颗无价宝珠,但他并不知道。
他一直向外去找值钱的东东,可是并不知道最值钱的东东恰恰就在自己身上。
这种比喻,在现代,其实不太有说服的力量,大概也就是给一点「知识性」的作用。
弟子受记,最重要的观念仍是要强调生命的「不生不灭」,即生命不是死了就没有了一切,
所以,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对「未来」一定是有作用的。这未来可能是你很近的,
你看得的到的未来。
所以,可从现在你的所做所为,看到你的未来。
受记。
但,人的什么是释氏所看到的?释氏在弟子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经文:
富楼那……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
千二百阿罗汉……供养六万二千亿佛,
二项重点:示教利喜,供养。
这是行法。
你相信吗?
大概很难?
所以,释氏为愿意去如此做的弟子,受记。
不用怕,在无穷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这样去行,终会成就生命的圆满。
我相信,
所以,我跟同学说,
想考上台大研究所吗?
先去鼓励同学读书。
这是供养同学,这是示教利喜。
在这个校园内,我常看到很多聪明学生与「读书」失之交臂,
再仔细看一看,
大概他们都或多或少的爱嘲笑读书的同学……
而有一点不幸的是,
我们目前的生活情况中,在大政策面,其实是鼓励同学不去读书的,
去嘲笑同学读书,是有政治正确的。
你相信生命是能被「受记」的吗?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幻城的作用何在?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幻城的作用何在?
化城,是幻化的城,是假的城市。
但為什麼要存在呢?這不是真的東東啊,為什麼反而「必須」存在。
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了解最「深的」東東,
所以要設置一些「淺一點」的東東,
先來讓你可以「接受和進入」。
這種屬於「中間性接引」的東東,就是化城。例如,以大學而言,國中高中就是「化城」。
大乘為什麼會有化城這種觀念出來呢?
從佛學史而言,大乘是接著小乘而發展出來了,
那麼,小乘與大乘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是一種可以一刀二斷的關係呢?還是一種「基礎」與「發展」的關係?
佛學的立場是第二種。大乘是基礎,正如同國小是大學的基礎;所以,以大學立場而來,國小是化城。
這樣的觀念,這有很什麼嗎?
有的。
大部分的人,喜歡一刀斷,喜歡二元對立。因為這樣子最容易凸顯自己;換言之,用別人的「錯」來證明自己的對。但自己為什麼是「對的」呢?他無法回答。
能從內心深處感謝別人是自己變化成長的基,善根俱足啊。恭喜。
經文: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如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如果你是能尊重「前人」的人,你知道他們是你必要的基礎,那麼,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就能碰到更多的「善知識」「老師」,為你而來的「方便」,亦即為你而來的教學和教去。
你有尊敬過輩,尊敬過歷史,前人嗎?
還是你覺得你就是「唯一的對」,所以可以無所限制對「前人」「轉型正義」呢?
天道好還啊。況且,你真的不是「唯一對的」那一方啊!
但更重要的是,可能無法打開生命可以更成長再變化的可能性了。
**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化城,是幻化的城,是假的城市。
但为什么要存在呢?这不是真的东东啊,为什么反而「必须」存在。
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了解最「深的」东东,
所以要设置一些「浅一点」的东东,
先来让你可以「接受和进入」。
这种属于「中间性接引」的东东,就是化城。例如,以大学而言,国中高中就是「化城」。
大乘为什么会有化城这种观念出来呢?
从佛学史而言,大乘是接着小乘而发展出来了,
那么,小乘与大乘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是一种可以一刀二断的关系呢?还是一种「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佛学的立场是第二种。大乘是基础,正如同小学是大学的基础;所以,以大学立场而来,小学是化城。
这样的观念,这有很什么吗?
有的。
大部分的人,喜欢一刀断,喜欢二元对立。因为这样子最容易凸显自己;换言之,用别人的「错」来证明自己的对。但自己为什么是「对的」呢?他无法回答。
能从内心深处感谢别人是自己变化成长的基,善根俱足啊。恭喜。
经文: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盘,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如果你是能尊重「前人」的人,你知道他们是你必要的基础,那么,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碰到更多的「善知识」「老师」,为你而来的「方便」,亦即为你而来的教学和教去。
你有尊敬过辈,尊敬过历史,前人吗?
还是你觉得你就是「唯一的对」,所以可以无所限制对「前人」「转型正义」呢?
天道好还啊。况且,你真的不是「唯一对的」那一方啊!
但更重要的是,可能无法打开生命可以更成长再变化的可能性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