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行法是什麼



法華經是大乘的經典,大乘在解脫上的思考點是從「我與他人之關係」而著眼的;
正是這一點,大乘和小乘有了差異。

從,「我和他人的關係」這一視角出發,那麼,依此種理論而開展出來的「行法」會是什麼呢?

從之前的文本解釋中,有了很多隨文而來的說明。

然而,在這一章,提出了「我和他人之關係」而來的一個綱領式的行法:對他人「常不輕」。

常不輕菩蕯是菩薩的名字,但在佛學經典文本中,菩薩的名稱往往代表一位菩薩的性德,即祂的個人特質,那當然也就指示了祂的個人特色的行法。

常不輕菩薩是一位菩蕯,這位菩蕯之所能是菩薩,他的行持的方法,即行法,很簡單,就是對別人「常不輕」。

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難。

想想自己,你一整天的心念的閃動當中,(A)「輕人的」多,還是(B)「不輕人的」多?

一定是A。

再來,上面提的是小事。下面的才難。

如何能夠你「對每一個人」都不輕視?每一個哦,喜的惡的都算?

經文:
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看到沒有,這才是「常不輕」。

這種修法,如果你能體認,如果你能修得下去,最後一定成佛。直截了當。

經文:
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佛在因地時能以「常不輕」的行法最後成佛?那麼,一個人為什麼有能力去對別人「常不輕」?這不容易做到。

經文:
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這一種方法,則是讓一個人有能力去「常不輕」人的行法。

法華經一再強調: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正是這種行法,使得法華經成為在中原大地最被廣為接受的大乘經典。

在傳統文化中,讀經,本來就是重要的生命成長的方法。

如果你對佛學是「信受」的,如果你在修行過程中有時感到不得力,那麼,法華經提供了一種更基礎的修行方式:常不輕。

再強調一次,這是行法,而不是一種社會化的好人卡。
很難。但如果你願意去試看看,那麼,生命的自我轉化,從這裡開始。

*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的行法是什么

法华经是大乘的经典,大乘在解脱上的思考点是从「我与他人之关系」而着眼的;
正是这一点,大乘和小乘有了差异。

从,「我和他人的关系」这一视角出发,那么,依此种理论而开展出来的「行法」会是什么呢?

从之前的文本解释中,有了很多随文而来的说明。

然而,在这一章,提出了「我和他人之关系」而来的一个纲领式的行法:对他人「常不轻」。

常不轻菩蕯是菩萨的名字,但在佛学经典文本中,菩萨的名称往往代表一位菩萨的性德,即祂的个人特质,那当然也就指示了祂的个人特色的行法。

常不轻菩萨是一位菩蕯,这位菩蕯之所能是菩萨,他的行持的方法,即行法,很简单,就是对别人「常不轻」。

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难。

想想自己,你一整天的心念的闪动当中,(A)「轻人的」多,还是(B)「不轻人的」多?

一定是A。

再来,上面提的是小事。下面的才难。

如何能够你「对每一个人」都不轻视?每一个哦,喜的恶的都算?

经文:
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看到没有,这才是「常不轻」。

这种修法,如果你能体认,如果你能修得下去,最后一定成佛。直截了当。

经文: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

佛在因地时能以「常不轻」的行法最后成佛?那么,一个人为什么有能力去对别人「常不轻」?这不容易做到。

经文: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这一种方法,则是让一个人有能力去「常不轻」人的行法。

法华经一再强调: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正是这种行法,使得法华经成为在中原大地最被广为接受的大乘经典。

在传统文化中,读经,本来就是重要的生命成长的方法。

如果你对佛学是「信受」的,如果你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感到不得力,那么,法华经提供了一种更基础的修行方式:常不轻。

再强调一次,这是行法,而不是一种社会化的好人卡。
很难。但如果你愿意去试看看,那么,生命的自我转化,从这里开始。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的那種樣態的修行



首先,有二個概念先說明一下。

法師,指的是去講法華經給別人聽的人,用一種較廣義的說法,我寫這文的當下,我也是法師。

功德,是指一種行為對行為者本身可能帶來的自我改變的效應。依佛學,自我改變了,這外在世界也會相應的對你產生不同意義和理解。

於是,這二者結合,就形成了一種論述結構:講經,是一種修行的行法。

這,好像沒有怎麼樣。

在漢傳佛法,即傳統在中原大地所發展成熟的佛法,這是一個有點「老生常談」的觀念了;
我們在漢傳佛法長大的文化習俗中,也就理所當然的以為如此。

但,如果從歷史,從原始佛法來看,法華經對「講經」的重視和強調,幾幾乎乎和原始佛教重視苦行和類苦行的修行方式(例如白骨觀),相當的不同。可以說,幾幾乎乎「看起來」是以一種叛逆的姿態來呈現。

正是這種「明顯的」差異,從佛教發展史而言,才會以「大乘」佛法這樣的名詞,來表達和原始佛教(小乘)的差別。

漢傳佛教,所接受到的佛法,正是大乘佛法。所以,法華經在中原大地中,有極高的地位;而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正是不分男女老少常被唸誦的一篇。

然而,說「叛逆」並不是指和小乘「對立」,不是。
而是,那是奠基在小乘的基礎上而有更廣大眼界的一種佛學觀念和修法。

如果你愛讀佛學文本,你會看到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在於「人無我」和「法無我」。這是指,
小乘所較關注的重點,在於「個人」如何可能解脫(無我),例如因緣觀以及白骨觀修法(這是基礎啊);
而大乘,同樣的在「解脫」的這一目標下,將視野擴大到「他人」,以及「我和世界的關係」。
這是理論上的必然,因為,我們必然要問:我的解脫與他人與世界有什麼關係?

所以,大乘的一本非常理論性的典籍《華嚴經》,就提出了「法界觀」(注意,這和小乘的因緣觀有極大不同的內容)。法界,就是從個人的視角再走到「與他人的關係」這一視角。

(我想到胡塞爾從意向性到生活世界的理論演變,也是如此)。

所以,大乘的修法就不再是「白骨觀」之類的「個人」可以獨自完成的修法;
相反的,
大乘的修法,例如六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都是一種以「我與他人關係」為思考模式而來的修法。

大乘並不否定小乘,但大乘的確也提出了傳統小乘所沒有著眼到的新範圍。

講經,就是大乘佛法下的「新的修行方式」。講經,只有在「我與他人」的關係下才會成立的行為。

任何行法,必然要論其「功德」,也就是「效果」,這是佛學的特色,很「科學的」。

經文: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再來的文本,從文學性而言,就是充滿想像力的華麗文本來形容功德。

但,如果佛學經典對你而言不是「文學」,而是一種對「實相」的描述,那麼,講經的功德就必然會引起你的注意。

經文: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注意,是跟「常精進」菩薩說的哦。跟誰說,往往代表那種修法的人的人格特色以及要留意的修行重點。

**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的那种样态的修行

首先,有二个概念先说明一下。

法师,指的是去讲法华经给别人听的人,用一种较广义的说法,我写这文的当下,我也是法师。

功德,是指一种行为对行为者本身可能带来的自我改变的效应。依佛学,自我改变了,这外在世界也会相应的对你产生不同意义和理解。

于是,这二者结合,就形成了一种论述结构:讲经,是一种修行的行法。

这,好像没有怎么样。

在汉传佛法,即传统在中原大地所发展成熟的佛法,这是一个有点「老生常谈」的观念了;
我们在汉传佛法长大的文化习俗中,也就理所当然的以为如此。

但,如果从历史,从原始佛法来看,法华经对「讲经」的重视和强调,几几乎乎和原始佛教重视苦行和类苦行的修行方式(例如白骨观),相当的不同。可以说,几几乎乎「看起来」是以一种叛逆的姿态来呈现。

正是这种「明显的」差异,从佛教发展史而言,才会以「大乘」佛法这样的名词,来表达和原始佛教(小乘)的差别。

汉传佛教,所接受到的佛法,正是大乘佛法。所以,法华经在中原大地中,有极高的地位;而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正是不分男女老少常被念诵的一篇。

然而,说「叛逆」并不是指和小乘「对立」,不是。
而是,那是奠基在小乘的基础上而有更广大眼界的一种佛学观念和修法。

如果你爱读佛学文本,你会看到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在于「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是指,
小乘所较关注的重点,在于「个人」如何可能解脱(无我),例如因缘观以及白骨观修法(这是基础啊);
而大乘,同样的在「解脱」的这一目标下,将视野扩大到「他人」,以及「我和世界的关系」。
这是理论上的必然,因为,我们必然要问:我的解脱与他人与世界有什么关系?

所以,大乘的一本非常理论性的典籍《华严经》,就提出了「法界观」(注意,这和小乘的因缘观有极大不同的内容)。法界,就是从个人的视角再走到「与他人的关系」这一视角。

(我想到胡塞尔从意向性到生活世界的理论演变,也是如此)。

所以,大乘的修法就不再是「白骨观」之类的「个人」可以独自完成的修法;
相反的,
大乘的修法,例如六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都是一种以「我与他人关系」为思考模式而来的修法。

大乘并不否定小乘,但大乘的确也提出了传统小乘所没有着眼到的新范围。

讲经,就是大乘佛法下的「新的修行方式」。讲经,只有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下才会成立的行为。

任何行法,必然要论其「功德」,也就是「效果」,这是佛学的特色,很「科学的」。

经文:
若于大众中,    以无所畏心、    说是法华经,    汝听其功德。

再来的文本,从文学性而言,就是充满想象力的华丽文本来形容功德。

但,如果佛学经典对你而言不是「文学」,而是一种对「实相」的描述,那么,讲经的功德就必然会引起你的注意。

经文: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注意,是跟「常精进」菩萨说的哦。跟谁说,往往代表那种修法的人的人格特色以及要留意的修行重点。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的隨喜什麼



隨喜,是一種態度和,從佛學角度而言,這也是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

修行方法,如果你一直聽起來很有排斥感,那你就改成「讀書方法」。這是相同的。

隨喜,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實踐你的德性,或是去實踐你的一些善念。

這看起來,好像很沒有什麼。

對,因為這一「大乘」佛法的觀念,在漢傳佛教的漫長發展過程當中,早已成為我們的某種熟悉的想法。

如果和原始佛教那種尚較多「苦行」色彩的佛學相較;
苦行的方法,是一種特別的孤立於日常生活的方法,
隨喜這種方法,則是要融入於日常生活的方法。

那麼,從這一歷史的角度而言,隨喜在那時代的特別性就可以被看出來。

隨喜的這種融入生活中的方法,說明了為什禪宗在傳統文化是那麼受歡迎。生活即是禪!

法華經,很特別的,更是把這種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態度,提到了一種高度,經文的表達方式很華麗的: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對佛學只是欣賞者而言,這是一種高度的想像力。

但如果讀者你,對佛學是有某種更深沈的思考和相信者,
這段指示了隨喜這種修法的「效應」: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這種人生情境,如果你是有期待的,那麼「隨喜」就是你可以做得到的行法。


**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的随喜什么

随喜,是一种态度和,从佛学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

修行方法,如果你一直听起来很有排斥感,那你就改成「读书方法」。这是相同的。

随喜,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你的德性,或是去实践你的一些善念。

这看起来,好像很没有什么。

对,因为这一「大乘」佛法的观念,在汉传佛教的漫长发展过程当中,早已成为我们的某种熟悉的想法。

如果和原始佛教那种尚较多「苦行」色彩的佛学相较;
苦行的方法,是一种特别的孤立于日常生活的方法,
随喜这种方法,则是要融入于日常生活的方法。

那么,从这一历史的角度而言,随喜在那时代的特别性就可以被看出来。

随喜的这种融入生活中的方法,说明了为什禅宗在传统文化是那么受欢迎。生活即是禅!

法华经,很特别的,更是把这种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态度,提到了一种高度,经文的表达方式很华丽的: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对佛学只是欣赏者而言,这是一种高度的想象力。

但如果读者你,对佛学是有某种更深沈的思考和相信者,
这段指示了随喜这种修法的「效应」: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这种人生情境,如果你是有期待的,那么「随喜」就是你可以做得到的行法。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的什麼是最好的功德


功德,好,用一般我們所熟知的字眼,可以說是做好事。

佛學或談倫理價值系統的學問(倫理學)或修行,基本上都必須在修行過程中,面臨著「去比較」各種不同價值的這一過程。

但這一過程的【重點】並不是你要去記下那些被談的好事項目,
而是,
你要去理解,價值之所以被論證出來的背後的那一套思維系統。

例如,柏拉圖的倫理學就和亞理斯多德的倫理學在思維系統上不同;
斯賓若莎的倫理學和康德的倫理學,論證系統也不同。

分別功德品,是接在「如來壽量品」之後,
所以,
其所要「分別」的功德,所指的正是去相信「壽量無限」這樣的一種觀念,
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德?

經文:
佛說稀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到底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思維系統,所以可以說「壽命不可量」是一種具有「最好功德」之價值的意義呢?

另一種問法:為什麼不是第二、第三,而是第一呢?

經文: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是第一,那是因為「無有限量」。任何有限的,都會有限制。

那如何而可能「無有限量」?

你必須走出「有限」的觀念!
依胡塞爾對時間性的現象學解釋,只要是人,你一定是在連續的時空概念下而進行種種思維行為,即在時間性下的對象性思考。

只要你活著,你就在時間概念的限制下。

壽命不可量。壽命為什麼不可量?那是因為這指向了非時間架構下的非對象性的東東。

不可量,並不是指很多很多很多,量都量不完;
而是,
那是指「生命中有一種超越出時間性概念所可以掌握的」東東。
亦即,沖出了「時間性」,所以,「不可量」。

一般而言,我們會用「形而上學」來指稱。

形而上,就是指在「形而下」之上;形而下就是指我們經驗界所經驗的各種對象性經驗。

對修行者而言,對佛學而言,去探討生命中的「非時間性的那個」,是真正修行的第一步;
其他的各種好事,都只是「資糧道」,亦即是準備階段,而已。

經文: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指讀誦法華經;而法華經,是一本從根本上是強調壽命不可量的經典。

只要你開始去探討、去思維、去想「壽命不可量」這一觀念、想法,
不管你想的多深,多淺,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已走在對生命探討的一個真正的起點。
所以,「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注意:趨,近,坐。

胡塞爾對我最大的思想衝擊就在於:他用時間現象學論證了,時間只是一套「主觀的觀念」,而不是外在於我們的某種不可動搖的現實物。(愛因思坦廣義相對論也如此說,只是我無法用物理學去論證式的理解,我沒有那種物理學的能力)。

但胡塞爾亦論證了,在時間這觀念之「背後」,有一種「非時間的境域」撐起了時間這種概念。

非時間境域,也就是壽命不可量的境域。

**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的什么是最好的功德

功德,好,用一般我们所熟知的字眼,可以说是做好事。

佛学或谈伦理价值系统的学问(伦理学)或修行,基本上都必须在修行过程中,面临着「去比较」各种不同价值的这一过程。

但这一过程的【重点】并不是你要去记下那些被谈的好事项目,
而是,
你要去理解,价值之所以被论证出来的背后的那一套思维系统。

例如,柏拉图的伦理学就和亚理斯多德的伦理学在思维系统上不同;
斯宾若莎的伦理学和康德的伦理学,论证系统也不同。

分别功德品,是接在「如来寿量品」之后,
所以,
其所要「分别」的功德,所指的正是去相信「寿量无限」这样的一种观念,
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德?

经文:
佛说稀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力, 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 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 欢喜充遍身。

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系统,所以可以说「寿命不可量」是一种具有「最好功德」之价值的意义呢?

另一种问法:为什么不是第二、第三,而是第一呢?

经文: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是第一,那是因为「无有限量」。任何有限的,都会有限制。

那如何而可能「无有限量」?

你必须走出「有限」的观念!
依胡塞尔对时间性的现象学解释,只要是人,你一定是在连续的时空概念下而进行种种思维行为,即在时间性下的对象性思考。

只要你活着,你就在时间概念的限制下。

寿命不可量。寿命为什么不可量?那是因为这指向了非时间架构下的非对象性的东东。

不可量,并不是指很多很多很多,量都量不完;
而是,
那是指「生命中有一种超越出时间性概念所可以掌握的」东东。
亦即,冲出了「时间性」,所以,「不可量」。

一般而言,我们会用「形而上学」来指称。

形而上,就是指在「形而下」之上;形而下就是指我们经验界所经验的各种对象性经验。

对修行者而言,对佛学而言,去探讨生命中的「非时间性的那个」,是真正修行的第一步;
其他的各种好事,都只是「资粮道」,亦即是准备阶段,而已。

经文: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趋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注意:趋,近,坐。

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指读诵法华经;而法华经,是一本从根本上是强调寿命不可量的经典。

只要你开始去探讨、去思维、去想「寿命不可量」这一观念、想法,
不管你想的多深,多浅,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已走在对生命探讨的一个真正的起点。
所以,「当知是人、已趋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胡塞尔对我最大的思想冲击就在于:他用时间现象学论证了,时间只是一套「主观的观念」,而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某种不可动摇的现实物。(爱因思坦广义相对论也如此说,只是我无法用物理学去论证式的理解,我没有那种物理学的能力)。

但胡塞尔亦论证了,在时间这观念之「背后」,有一种「非时间的境域」撑起了时间这种概念。

非时间境域,也就是寿命不可量的境域。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的生命態度



如來壽量,有多少?
這是本篇想談的問題意識。

人是不是死了之後就一了百了,
還是說,
人在死後,還有一些什麼「相關項」的存在?

天堂,地嶽,是一般生活或宗教性質強烈的表述字眼,
但終歸核心是:生命的有限或無限。

康德談「福德之間」,在追問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行善?
或說,人為什麼要追求理想、理念而行動?

經過一番論證,他說,因為上帝存在!

他從人的行善之本能,推論出:上帝、靈魂以及自由,是必須存在的;
唯有這三者是必須存在,所以我們才有義務去行善。

我思考了了很久很久:
人的生命如果不是無限的,那麼人根本連「行善」的意識都無法被感知出來。

善的如果有意義而被人感受到,正因為善這種意識恰恰是奠基於超越於生命有限性的想像。

有什麼東東是沒有時間超越性的,而被你感受為善的嗎?沒有啦真的。去感受感受。

來壽量品,談相同的東東,只是以佛學的架構下來談。

要人去相信生命是無限的,很難。那和你眼睛所看到的不一樣。

所以,經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釋氏一直強調要相信我說的啊。可見,這有多難被信受。於是,他講出了生命的無限性的句子,經文: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生命是無時間性的。

有限,無限是「時間性」這種概念所區分出來的。
但,時間性這種概念,恰恰是人這種存在者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因為是自己在「無(潛)意識中」所創造出來,所以你深信不疑。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早論證時空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種連續性。

如果你讀胡塞爾的「內時間意識」的理論,就可以了解,現在「並不存在」,現在是滯留的和前攝所共同存在。這引導了海德格爾的「本有」。

換言之,這正如同傳統佛學所言的過去現在未來,三相同一。

好。

但我們畢竟是在時空概念狀況下才能如此的活著。

於是,在眼前所見的時間架構下,你能不能相信人具有越超時間的本質性,或著說無限生命性。

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你不相信,如果你沒有某種自己肉身生命超越性的某種感受,你不會想去追求生命的意義,你不會去探問什麼是善與德性。

經文: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惠,    速成就佛身。

生命的無限性,是修行的基礎。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的生命态度

如来寿量,有多少?
这是本篇想谈的问题意识。

人是不是死了之后就一了百了,
还是说,
人在死后,还有一些什么「相关项」的存在?

天堂,地岳,是一般生活或宗教性质强烈的表述字眼,
但终归核心是:生命的有限或无限。

康德谈「福德之间」,在追问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行善?
或说,人为什么要追求理想、理念而行动?

经过一番论证,他说,因为上帝存在!

他从人的行善之本能,推论出:上帝、灵魂以及自由,是必须存在的;
唯有这三者是必须存在,所以我们才有义务去行善。

我思考了了很久很久:
人的生命如果不是无限的,那么人根本连「行善」的意识都无法被感知出来。

善的如果有意义而被人感受到,正因为善这种意识恰恰是奠基于超越于生命有限性的想象。

有什么东东是没有时间超越性的,而被你感受为善的吗?没有啦真的。去感受感受。

来寿量品,谈相同的东东,只是以佛学的架构下来谈。

要人去相信生命是无限的,很难。那和你眼睛所看到的不一样。

所以,经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如是三白已,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释氏一直强调要相信我说的啊。可见,这有多难被信受。于是,他讲出了生命的无限性的句子,经文: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生命是无时间性的。

有限,无限是「时间性」这种概念所区分出来的。
但,时间性这种概念,恰恰是人这种存在者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因为是自己在「无(潜)意识中」所创造出来,所以你深信不疑。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早论证时空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连续性。

如果你读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的理论,就可以了解,现在「并不存在」,现在是滞留的和前摄所共同存在。这引导了海德格尔的「本有」。

换言之,这正如同传统佛学所言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相同一。

好。

但我们毕竟是在时空概念状况下才能如此的活着。

于是,在眼前所见的时间架构下,你能不能相信人具有越超时间的本质性,或着说无限生命性。

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你不相信,如果你没有某种自己肉身生命超越性的某种感受,你不会想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你不会去探问什么是善与德性。

经文: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众生、   得入无上惠,    速成就佛身。

生命的无限性,是修行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