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的化城對你有什麼意義 v2.0


化城喻品,是法華經的一個重要的觀念,藉著這本經書所要傳達出來的概念。

經文,是為了讓人去理解的。

先談什麼是「化城」故事。

有一化導師帶著一群人,在前往目的地中,正走在很難道的道路上。
太累了,很多人都不想走下去了。
聰明的導師,於是就「變化」出一座在路旁的城市,裡面什麼都有。

經文: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讓大家休息一下,緩和過累的心緒。
大家都很開心。

經文: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

導師看大家休息的很夠了,於是就跟大家說這只是化城而已,不要當真了。

經文: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法華經談出這樣的化城喻的故事,所為何事?到底,這要表達什麼意思?
而這種意思對於身處什麼狀況下的人,才會真正的被體悟。

很多書,可以被理解,這和讀的人是不是有適當的理解能力,有關。

一位沒有失戀過的人,讀如何克服失戀的書,意義不大。

那麼,這段故事,化城的故事,是相對誰而發言呢?經文: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法華經是大乘,這相較於之前的佛教傳統(小乘),是更新的。新在那裡呢?:成佛不是一輩子的事,而是多生累劫而修行的事。

多生累劫。

嗯,如果你是修行者,你會感受到「多生累劫」這四字的巨大壓力。

於是法華經跟你說:
「化城」並點並不是「化」,而是接續。

化城是接著以前和開展未來的中間之地。

人生不就是這樣嗎?你的現在依靠著歷史風氣而又指向著未來目標,其實,「現在」就是化城。

所以,你不要對現在當真,現在只是依著過去而又指向未來狀況下於是「暫存」的化城。現在只是讓你過度到未來,才有存在意義。
所以才能說現在如夢幻泡影。

但,如夢幻泡影,並不是要你去認為「什麼都沒有」。
如夢幻泡影是指,生命永遠都可以從「現在」而指向出更高遠的目標,這是人的生命理解結構的必然特色。這一結構是「有的」。

這樣的大乘所強調出來的觀念,
用《華嚴經》的那種學術性的筆法就是如下:
了知眾生皆幻想(化城)  於彼一切無分別(大眾)
而能善別眾生根(導師)  普為群生作饒益(目的)


如果你看故事,就看故事吧。

如果你是修行者或是對生命心靈成長有意識者,這篇就是跟你說:你的所有努力都是如夢幻泡影(化城),但這些夢幻泡影之事,卻是你走向目標的真正必要資糧。

這種空性的吊詭,是大乘佛法的特色。

**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的化城对你有什么意义

化城喻品,是法华经的一个重要的观念,借着这本经书所要传达出来的概念。

经文,是为了让人去理解的。

先谈什么是「化城」故事。

有一化导师带着一群人,在前往目的地中,正走在很难道的道路上。
太累了,很多人都不想走下去了。
聪明的导师,于是就「变化」出一座在路旁的城市,里面什么都有。

经文: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让大家休息一下,缓和过累的心绪。
大家都很开心。

经文: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

导师看大家休息的很够了,于是就跟大家说这只是化城而已,不要当真了。

经文: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法华经谈出这样的化城喻的故事,所为何事?到底,这要表达什么意思?
而这种意思对于身处什么状况下的人,才会真正的被体悟。

很多书,可以被理解,这和读的人是不是有适当的理解能力,有关。

一位没有失恋过的人,读如何克服失恋的书,意义不大。

那么,这段故事,化城的故事,是相对谁而发言呢?经文: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盘。

法华经是大乘,这相较于之前的佛教传统(小乘),是更新的。新在那里呢?:成佛不是一辈子的事,而是多生累劫而修行的事。

多生累劫。

嗯,如果你是修行者,你会感受到「多生累劫」这四字的巨大压力。

于是法华经跟你说:
「化城」并点并不是「化」,而是接续。

化城是接着以前和开展未来的中间之地。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你的现在依靠着历史风气而又指向着未来目标,其实,「现在」就是化城。

所以,你不要对现在当真,现在只是依着过去而又指向未来状况下于是「暂存」的化城。现在只是让你过度到未来,才有存在意义。
所以才能说现在如梦幻泡影。

但,如梦幻泡影,并不是要你去认为「什么都没有」。
如梦幻泡影是指,生命永远都可以从「现在」而指向出更高远的目标,这是人的生命理解结构的必然特色。这一结构是「有的」。

这样的大乘所强调出来的观念,
用《华严经》的那种学术性的笔法就是如下:
了知众生皆幻想(化城)  于彼一切无分别(大众)
而能善别众生根(导师)  普为群生作饶益(目的)


如果你看故事,就看故事吧。

如果你是修行者或是对生命心灵成长有意识者,这篇就是跟你说:你的所有努力都是如梦幻泡影(化城),但这些梦幻泡影之事,却是你走向目标的真正必要资粮。

这种空性的吊诡,是大乘佛法的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