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勸發」之如何可能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勸發」之如何可能

經題很明顯的,是談「勸發」。

這裡有三個點可以往下談,一、到底要發什麼?二、為什麼要勸呢?三、這勸的內容是什麼,而又為什麼是這樣的內容說法而不是別種呢?

一、 勸發「大乘心」,這是指「慈悲心」,也就是說,如何從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而成就自己的德性或解脫。

這一點你可能覺得沒什麼?慈悲,你聽到不要聽了,你講到不要講了。
但,面對你非常討厭的人,你能夠不「升起」討厭之感嗎?或是「察覺到」你升起了討厭別人的心了嗎?

很難,對不對。

所以,這裡談的不是概念的知不知,而是實踐上的「能不能做得到」。也就是問:如何可能?這是問「行法」。方法。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法華經,正是一本重在「讓人能去實踐的經」。

二、 為什麼要勸?因為,「要去做」,是很難的。這是佛學經典的重點,實踐。實踐了,才能表明,你的「生命」已經轉化了。
知道,不算!

所以,才是「普賢」菩薩出場來說。佛教中,普賢菩薩,代表的寓意就是「實踐」。所以,祂的坐騎是「大象」。大象,一步一步的平穩的走出來。

三、 那如何才能讓人有「慈悲」的實踐之最大化的可能性呢?

對佛學而言,真的是很現實的,你不是想要「慈悲」於是你就實踐的出來。不是嗎?

那麼你有沒有什麼「修行」的方法,可以讓人「更順利」的把內心中慈悲的本質,具體化的呈現在你的肉體行為中。

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來重點強調一下:
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這是行法。

我不往下細講,這是佛學行法的部分。

但,要「先有」這些預備行為,所以,人才能真正的將你的「慈悲心」具體化的在你的肉體上。

最後,為什麼這樣的勸而不是那樣的勸?
這勸的內容的特色,恰恰就是「大乘」的行法特色。這不同於小乘的。
換言之,要以「這樣的方式」來發展人可以順利開展慈悲心的方法,是大乘所強調的。

法華經,正是大乘的重要經典之一,甚至被譽為:成佛在法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