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本事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本事是什麼?

藥王本事品,是我莫名的愛翻到的章節之一。
因為,藥王和本事,這兩個概念加在一起,有一種強烈的吸引力。

對啊,藥王,是指藥中之王,那表示這是很重要的「菩薩人物」,祂會講出什麼很重要的道理出來,開出很重的要「修行藥方」。

但,文章中,祂什麼藥方都沒有開,倒是,祂展現出了很多「本事」。

所以,那麼被期待的藥方,就應是她所呈現的本事。
那本事是什麼?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

在還沒有成為「藥王」之前,這位大修行者名稱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有意思啊。
要當藥「王」之前,是需要「一切眾生喜見」。
王之所以是王,不在於藥的威力是什麼,而是:這是「一切眾生喜見」的藥。

好啦,那「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的本事是什麼?所以,這本事使得祂可以是「一切眾生喜見」?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

供養。

這是祂的本事。

哦,原來,供養也是一種難得的「本事」。

那供養又是什麼?

以下就很「漫畫」的表意了:

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

什麼是神力供養:
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也就是用世間上被認為是有價值之物來供養。

但這不如「身供養」。

身供養,即是一種「實踐」。
身體去實踐之同時,別人才能真正的有所感受。所以:
「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所以,才能是「一切眾生喜見」。

換言之,以自己的實踐去讓自己的生命邁向更好的更圓滿的階段,才是「真供養」。
對別人,才有攝受力。

當「法」在某個肉體呈上被展現時,亦即,用我的術語,當某種德性在某人之肉體身上被展現時,那真的才是「供養」「法」。
那真的是「燃身供養」。

所以,經中:
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

這是藥王菩薩的「本事」。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讀佛經中的形式與內容:華嚴和法華

對佛學有興趣的人,可能會開始讀「佛學經典」。

但佛學經典,其實是宗教,也是哲學。
也就是說,經典本身,就像是哲學經典文獻一樣,是充滿可被解釋性的。

於是,就會有一些常會令人「想一下的」句子出來,這些想一下的句子,基本上也就像是哲學術語一樣,從某種角度而言,你若沒有一些「學術訓練」的底子,未必能有深刻的感受。

這是,佛學的特色之一。

例子,「成佛在法華」,這是可因學術性的解釋而可被理解的,如上po文。

又例如,「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

富貴,就我的理解而言,是指《華嚴經》的文本特色;但為什麼用「富貴」來容這部經典的文本特色呢?

這「富貴」到底要從何說起呢?

在討論「文本」的學術思維中,我們常用「形式」和「內容」這兩組概念來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詮釋。

如果《法華經》,如前所言,是強調「修行形式」的經典;
那麼《華嚴經》,就是其文本是更強調「修行內容」的佛學文本。

來,
《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嚴行願品》卷七:
海幢比丘談菩薩行中,多所舉例,其中:
「虛誑眾生令其究竟常真實語,不作虛誑無益談說……
多貪欲者,令其少欲修習知足,最勝端嚴無生正行。…」

華嚴經中,一個一個,就人性而言,舉例出你可以變得更好的修行內容。
當然,一旦從內容來說,就可以有無量的舉例,
因為無量的舉例,所以是「富貴」。

我很「迷」法華,但我也「愛」「讀」華嚴。
因為,我常被那些菩薩的發願內容或修行內容「嚇到」,
天啊,
人的反省可以深到這種地步嗎?
這是我常會有的驚嘆號。

「令諸眾生增長功德,摧滅一切我慢高山,拔出一切諸見毒箭,抉除一切疑惑翳膜,令諸眾生得自在智」。

…得自在智……唸起來,真的讓人很「正向」,讓人溫暖。所以我愛讀。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的問訊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的問訊

問訊,是佛學的術語,亦即打招呼。

法華經中有一品,名為「從地湧出」品。湧出了什麼?一堆菩薩。

這些菩薩「從地湧出」後,馬上跑來向釋迦牟尼佛問訊,即打招呼。

你想想,這些菩薩會以什麼內容向釋氏問訊呢?

蠻好玩的,真的太平常了:
「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但,為什麼,是這二件事,拿來當作主要的關心項目?尤其是第二者:所應度者,受教易否?

「受教易否」這四個字,對我是很有感覺的。

這裡,並不是說你是不是說服了別人?或是說,別人相信了什麼了沒有。
而是,「受教易否」,是指別人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水準、層次和檔次。
這裡關心的是「他人」的理解能力, 或著說,他人的既有視域,既有的觀念和想法。

就這經中而言,你想去講什麼內容,反而從頭到尾幾幾乎乎都沒有提到。不是只有這章,而是本經的「內文特色」即是如此。

相反的,「他人」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既有意識形態」,換言之,人是在一種什麼 樣的固有意見之封域,才是最重要的關心項目 。

一本不去談,要去「教什麼」的佛經,而是去強調「理解別人處境」的佛經,
即是這本法華經,而這本經,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

有趣。

「理解別人的處境」,並不是一般而言的是一種「棒棒的道德修養」,喔,那是人天善法,但那成不了佛的。

理解別人的處境,是一種「行法」,一種修行的方法。而這種方法(請注意是行法而不是善心),是一種被強調的修行方法,一種可以讓我們成佛的方法。

而就大乘佛學而言,這甚至是「唯一究竟」的成佛方法。

咦,修行不是「修自己」嗎?這和「理解別人」有什麼關係?

對,從「理解別人」的過程中,來「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執著,看到自己的佛性。
但,總之,自己無法看到自己,一定要從別人的身上來看到自己。

這麼奇怪?我問自己很多年了。

對,直到我搞懂胡賽爾交互主體性的理論,我才理解為什麼大乘佛教是從「理解他人,幫助他人」下手(這是行法哦不是做善事),來成就自己。

因為交互主體理論,我與他人是「共在」的存在關係。他人的存在是我存在的奠基性關係。

因為是共在,是交互主體性,所以
理解他人、幫助他人,並不是要去「做善事」而已,而是你可以是透過這一過程,「反觀地來看到自己」。這是交互主體性理論所保障的。

同樣的,
「反觀地來看到自己」這一「觀法」很重要,因為,我們是在這種觀法行為前題之下來「理解他人、幫助他人」,所以「理解他人、幫助他人」才能是一種行法,才能是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實踐過程。
而不只是一種出於善意的行善行為而已。

「反觀地來看到自己」這一觀想作為,是重要的。只有如此,幫助別人才有可能讓我們「看到」(現象學概念下的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與他人是相待的。也就是看到(證悟)了「我」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所以,成就別人,是成就自己成佛的「唯一方法」。

這是大乘佛學的特色!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與胡賽爾的視域理論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與胡賽爾的視域理論

看標題,你可能會覺得我又來亂扯了。
可以的。

來,我是有感而發的想講給某些準備好,可能聽得下去的「學生」聽的。

五百弟子。
是釋迦牟尼學生中,不是那種第一名,老在釋氏旁邊轉來轉去,常在經中被提到的那些學生。即,經中,「五百阿羅漢」。

釋氏說,來,五百阿羅漢,你們也可以有成就的。
真的,在修行路上,在成就更好的人格性上,人人平等。

但,這五百人,這些比較不顯目的學生,被釋氏說你們也可以有成就時,倒是說了一句,在法華經中不常出現的字眼:「悔過自責」。

「悔過自責」,就是一般佛學中愛用的語言「懺悔」。

懺悔和五百弟子,連了起來,讓我蠻好奇的。

我用現代數位科技,「搜尋」,查了一下,發現:
法華經中,悔往往是指「憂悔」;
懺悔概念中的「悔」,在五百弟子品中才明顯。

為什麼五百弟子才要「懺悔」呢?
又他們要懺悔什麼內容呢?

經中文: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一、悔過自責,所以是懺悔,而不是憂悔。
二、懺什麼?「便自以小智為足」。

來,如果我們不是那種特別聰明的人,如那些釋氏的大弟子般,如果我們在人生路上,一路都是凡的向上辛苦的走著,
那麼,你如果想要讓生命有更大的不同,有更大的風光,
那你要去做的一件事,是:悔過自責!

悔什麼?「便自以小智為足」。

今年,很特別,我在課堂上看到很多眼中射出閃光的學生。
世新的學生,對,你們不特別,平凡,所以是世新的,而不是台大的。

但,你們和厲害的人一樣,眼睛也都射出了亮光,那是一種渴望的光,一種渴望去改變自己的光。在教室中以追求知識的形式來呈現。

但同學,你是五百弟子。即平凡的人。

你一定要做一件事:悔過自責。
真的,不要說我教你什麼迷信的東東,
你不「悔過自責」,你所射出的亮光很快就會一閃而逝。

只有悔過自責,深切的感受到自己以前「便自以小智為足」,你的生命才能有「質性」的變化。

什麼是「便自以小智為足」,就是:喊喊幾個口號,就以為全天下的學問就是如此了。

如果你不喜歡這種類宗教的語言,那麼,胡塞爾也有相同的概念:
在「發生現象學」中,胡氏以現代哲學的理論推演告訴我們,「視域」中的「過去」,必然會決定的影響「現在」的自我建構能力。

請注意,「必然決定」這四個字。

換言之,如果你沒有「懺悔」,去鬆動已沈積在「前我」的意 識,你是完全不可能走出那「既有的框框」。

不管你有多麼的「想」。

那些真的想改變自己的同學啊,
來,
找個時間,自己跟自己懺悔,
承認自己的「便自以小智為足」。

有了這些懺悔條件,即胡氏理論中的「背景視域」,你才能有可能真正的改變現在的自己。

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

小龍女的出場在《法華經》

小龍女的出場在《法華經》

是啊,不是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的那位小龍女,而是《法華經》中的小龍女。

但,《法華經》中的小龍女比《神鵰俠侶》中的小龍女,更厲害了不得了。
有一個成語,也因這故事而來的「轉身成佛」。

是的,在《法華經》中,小龍女轉身成佛,這是一個常被討論的熱門「話題」。

這裡含著二個顯明的意義:

一、任何人,不管男女,都可以成佛。亦即,佛性人人俱足,無分無二。

二、轉身即可成佛,亦即,如果修行時節因緣成熟了,「成佛」是一轉眼之事。換言之,用現代的術語來說,「質變」是一剎那的。這是人的「質性」變化的原本模式。

但,我好奇的是,為什麼,這麼讓人「激勵」的出場,是被放在《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的後半部分。

前面篇文情節是(如前po文),釋迦牟尼為了修行,做了如下的難行之事: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哈,你做不到吧!我連想都不敢想。

好難啊。

但後來,篇文中又跑出來了小龍女「轉身成佛」,看起來,好像,啪的一聲,就可以的事。

這,豈不矛盾!

這矛盾中,有文殊師利菩薩和智積菩蕯出場一段情節,成為矛盾轉換之所以可能的「中介」。

文殊師利說有一位小龍女很厲害的:
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

知積菩薩說,我不信,並且論證說:
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智積不信啊。釋氏拼的死去活來才有的…

於是情節來了。怎麼解決呢?

小龍女,自己跑了出來。當下,就「轉身成佛」給你看。

這這這,於是: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默然信受」。
這四個字我很有感覺。

「默然信受」,其實是基礎。

你有默然信受的經驗嗎?「默然」哦。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佛陀的老師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佛陀的老師

釋迦牟尼說,要是沒有「老師」,他不會有成就的。
老師是提婆達多。

釋迦牟尼在經中是怎麼樣的表達對「老師」這一種「媒介人」的作用呢?

佛告諸比丘:「……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這一句,我讀到時,一陣悚然:
當老師的有那麼大的「威力」嗎?

於是我就興趣的讀下去,想看看提婆達多這位釋氏的「老師」,到底有什麼本事?
因為我也是老師啊。忍不住去比一比。

故事講下去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先是發願要「發願求於無上菩提」。

於是,仙人老師跑來說:「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天啊,老師自己跑過來的啊。這神了。

釋迦牟尼怎麼去應對這一老師呢?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啊。這樣簡單地拼命去學啊。

有樣的學生,還怕什麼呢?

所以,到底是學生行?還是老師行?

這經文下面接著說: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哇,如果你相信師生之間的「這種關係」,那你本身就會不得了。

這種關係是:你發願,他跑來!

你相信嗎?
「不生疑惑者」,哈,顯然,經中已說明要相信是不容易的。

師生關係,是真的很不容易啊。真的。我愈教書愈是感受深刻。

所以我上課老是愛說:
上輩子燒香這輩子才會碰到好老師。
跟你合得來的老師,不是用喊的就會有的,是他會自己跑來的。

但,你相信嗎?你看得出來嗎?要,「發心」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