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這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名威赫。
許多佛學修行者,對佛典的接觸過程,這繞不開這一品。
但,如果細讀,又會發現,內容並沒有太多高深哲理,而是更多宗教情懷下的日常。
理論,前面已談的許多了,這一品是行法。而且是大乘的行法。
正因為明確的指出行法,所以這位菩薩在中原大地,處處存在。
大乘的行法,有一特色:唸誦。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一稱其名。
稱,是唸誦。
佛學的終極目終是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解脫。
經文:
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怨賊,指的是,人生中諸種與生俱來而必定有之的人生的某些負情緒或想法:憂悲苦惱。
文中,有很多具像的描述,也都是指向這些人生負面情緒或想法的某些俱象的描述,這是法華經文本的特色:
大乘的行法,唸誦,是一種方法,這過程中,必然要有觀想,觀想你唸誦的內容。
經文: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普門品的唸誦之觀想有二面向:
一、是使人生憂悲苦惱的內容,能解脫的方向。
二、這一解脫,不只是局限於自己,而是祈願於人人都可以。
所以,經文:應以XX得度者,即現XX而為說法。
這品文的後部,有一畫面情節是非常有意思的,比較有哲學思辨味。
無盡意菩薩想供養觀世音菩薩,但觀世音菩薩不肯受。
依康德的對道德性的論述,說道德是沒有目的性的。那麼觀世音菩薩的呈現,恰恰是完美的。
但,經文卻來個大轉彎,經文: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要為他人,受是瓔珞。
為什麼?因為,他人,即是一般人,往往要有某種儀式化的過程,生命才能往上轉化。
儀軌之重要性,在此。
唸誦是行法的儀軌之一。
亦即,在修行中,要不忽略了儀軌。那恰恰是一般人的自我向上轉變的需要。
解脫、他人、儀軌,這樣的模態,正是日後大乘不斷發展所依的方向。
經文: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觀世音淨聖,文中亦稱之為「觀音力」,這意含著,觀世音菩薩的解脫威力,亦是人所本有的。
如來藏的大乘,在這裡看見了苗頭。
經文: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人的生命中有觀音力,可以依恃著人所本有的觀音力,轉化自己的念頭,即轉化自身而向上。
如來藏的概念樣態,和傳統儒學中的仁心,是可相通的,是人之本有的。
菩薩乘之大乘在中原大地開花遍遍,有其因緣。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这一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名威赫。
许多佛学修行者,对佛典的接触过程,这绕不开这一品。
但,如果细读,又会发现,内容并没有太多高深哲理,而是更多宗教情怀下的日常。
理论,前面已谈的许多了,这一品是行法。而且是大乘的行法。
正因为明确的指出行法,所以这位菩萨在中原大地,处处存在。
大乘的行法,有一特色:唸诵。
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
一称其名。
称,是唸诵。
佛学的终极目终是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解脱。
经文:
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怨贼,指的是,人生中诸种与生俱来而必定有之的人生的某些负情绪或想法:忧悲苦恼。
文中,有很多具像的描述,也都是指向这些人生负面情绪或想法的某些俱象的描述,这是法华经文本的特色:
大乘的行法,唸诵,是一种方法,这过程中,必然要有观想,观想你唸诵的内容。
经文: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普门品的唸诵之观想有二面向:
一、是使人生忧悲苦恼的内容,能解脱的方向。
二、这一解脱,不只是局限于自己,而是祈愿于人人都可以。
所以,经文:应以XX得度者,即现XX而为说法。
这品文的后部,有一画面情节是非常有意思的,比较有哲学思辨味。
无尽意菩萨想供养观世音菩萨,但观世音菩萨不肯受。
依康德的对道德性的论述,说道德是没有目的性的。那麽观世音菩萨的呈现,恰恰是完美的。
但,经文却来个大转弯,经文: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要为他人,受是璎珞。
为什麽?因为,他人,即是一般人,往往要有某种仪式化的过程,生命才能往上转化。
仪轨之重要性,在此。
唸诵是行法的仪轨之一。
亦即,在修行中,要不忽略了仪轨。那恰恰是一般人的自我向上转变的需要。
解脱、他人、仪轨,这样的模态,正是日后大乘不断发展所依的方向。
经文: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淨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观世音淨圣,文中亦称之为「观音力」,这意含着,观世音菩萨的解脱威力,亦是人所本有的。
如来藏的大乘,在这裡看见了苗头。
经文: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人的生命中有观音力,可以依恃着人所本有的观音力,转化自己的念头,即转化自身而向上。
如来藏的概念样态,和传统儒学中的仁心,是可相通的,是人之本有的。
菩萨乘之大乘在中原大地开花遍遍,有其因缘。
回教學總網站
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