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三)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三)

安樂行品,提出了法華經這一大乘佛學重要之經典的「行法」。

行法,是指,可以依之而去實踐的行為樣態。

先將四法表列如下:

!!!!
一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
(一)行處: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二)親近處: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1)初親近處: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
---(2)第二親近處: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二法: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法: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

這樣的行法結構,是有理路可談的。

前文講過,任何行法的提出,都是依著某種理路架構而推演出來的。
而且最後一定導向「目的性」,即修行的最後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一種生命的意義存在狀態。

大乘佛學,同樣的指向著佛學最後的目的:解脫經驗生命本有的煩惱。

「本有」,再強調一次。

經驗生命,只要存在,最基本的就一定有「生老病 s」。至少,你無法逃掉這四煩惱。

如果你說你不煩惱,那是因為「你用很忙」的美好緣由,去「想不到」。

當你走過「殯儀館」時,你自己就會忍不住的「想到」。忍不住是指,你無法控制這種念頭不冒出來。

所以說,這是「本有」。本來就有,只是你「去看不到」。

佛學所面對的是這種樣子狀況的「煩惱」。是看起來似乎是「無解的」。但,佛學認為,卻是「有解」。

解法,如上所列。

信不信,是一回事。先了解,人家在想什麼?以及所要面對的是什麼?搞清楚了再想想,人家想的,是不是「真是問題」。

再來追問,人家的解法,是不是「有道理」。

安樂行品的解法,即四法,如上所列,為什麼這樣的去實踐,就可以化解人的存在的本有煩惱呢?

我初接觸時,也大惑不解,覺得這「如何可能」呢?

(我又想起大學時的王淮老師,「如何可能」是他最愛自問自答的一句,在黑板前談「論孟老莊」時。)

要回答這問是,就需要對大乘佛學的基本原理,就是理論架構,有所了解。
所以,才能解出「為什麼這樣的行為樣態」,能夠指向對本有生命煩惱的超越。

大乘佛學和原始佛學對於生命本有煩惱的生起之因,有看待視角上的轉移。

都是「緣起」,但,視角轉移到「與他人」這一面向。

於是,大乘佛學往往是從「與他人」這一面向的各種行為樣態的探討,來論述生命超越性的可能生成。

前面所列引的四法,都是「和他人」之間的行為樣態。

這和儒家真的很有「相同的味道」。儒家談制禮做樂,這些都是「和他人」有關的。

下文再談。這樣的行為樣態和「指向目的」之間的,理路關係。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三)

安乐行品,提出了法华经这一大乘佛学重要之经典的「行法」。

行法,是指,可以依之而去实践的行为样态。

先将四法表列如下:

!!!!
一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
(一)行处: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二)亲近处: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1)初亲近处: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2)第二亲近处: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

二法: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法: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

这样的行法结构,是有理路可谈的。

前文讲过,任何行法的提出,都是依着某种理路架构而推演出来的。
而且最后一定导向「目的性」,即修行的最后是要成为什麽样的一种生命的意义存在状态。

大乘佛学,同样的指向着佛学最后的目的:解脱经验生命本有的烦恼。

「本有」,再强调一次。

经验生命,只要存在,最基本的就一定有「生老病 s」。至少,你无法逃掉这四烦恼。

如果你说你不烦恼,那是因为「你用很忙」的美好缘由,去「想不到」。

当你走过「殡仪馆」时,你自己就会忍不住的「想到」。忍不住是指,你无法控制这种念头不冒出来。

所以说,这是「本有」。本来就有,只是你「去看不到」。

佛学所面对的是这种样子状况的「烦恼」。是看起来似乎是「无解的」。但,佛学认为,却是「有解」。

解法,如上所列。

信不信,是一回事。先了解,人家在想什麽?以及所要面对的是什麽?搞清楚了再想想,人家想的,是不是「真是问题」。

再来追问,人家的解法,是不是「有道理」。

安乐行品的解法,即四法,如上所列,为什麽这样的去实践,就可以化解人的存在的本有烦恼呢?

我初接触时,也大惑不解,觉得这「如何可能」呢?

(我又想起大学时的王淮老师,「如何可能」是他最爱自问自答的一句,在黑板前谈「论孟老庄」时。)

要回答这问是,就需要对大乘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理论架构,有所了解。
所以,才能解出「为什麽这样的行为样态」,能够指向对本有生命烦恼的超越。

大乘佛学和原始佛学对于生命本有烦恼的生起之因,有看待视角上的转移。

都是「缘起」,但,视角转移到「与他人」这一面向。

于是,大乘佛学往往是从「与他人」这一面向的各种行为样态的探讨,来论述生命超越性的可能生成。

前面所列引的四法,都是「和他人」之间的行为样态。

这和儒家真的很有「相同的味道」。儒家谈制礼做乐,这些都是「和他人」有关的。

下文再谈。这样的行为样态和「指向目的」之间的,理路关係。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二)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二)

現在進入到了「安樂行品」的「行」之說明。

行,是行為模態,用熟悉的術語是「行法」,即,要去「實踐的方法」。

用你更熟悉的概念是「練習」。例如,如果你想要學會游泳,那麼你要如何去「練習」。

要去「練習」,有二項前提你要清楚:
(一)練習的目的是什麼?即想會有什麼成果。
(二)練習的「行為模態」是什麼?這種模態可以是比較上的「更好的」方法嗎?

於是,如果你用「練習」騎腳踏車的「動作模態」,去練習,然後你想要因此練習而學會「游泳」。

那是不可能的。無有是處。這是說,你要先明白你練習的目的是什麼。

再來,怎麼練。

我們小時候,窮,所以都是用「大人車」去練。

後來,就有小朋友用的腳踏車出來了。用這練。

再來,現在有一種是「小小朋友用腳去滑車子」的那種練習騎車子的方法,出來了。說是更好的方法。

那一種「更好」呢?這是要說明的,不是嗎?

法華經是大乘佛學,提供了大乘佛學的「修行」方法,即「行法」。這一章,就是要提出大乘佛學的行法。

法華經這大乘佛法的行法,要去練習的目的是什麼?這是「原始佛學」是一致的:解脫煩惱。即苦、集、滅、道。

但,法華的「行法」,和之前原始佛學的「方法」,就不太相同了。從嚴格的角度說,很不同。

大乘佛學當然要去說明,為什麼要用這種新方法。為什麼這方法更好?以什麼理論架構來論證,這更好?

更好,是因為「可以更快、更全面的」解脫煩惱。

而大乘佛法用了一種新的理論角度來證明這種新方法,更好。那即是:唯識觀。即,從「人與他人」的視角來看待煩腦解脫之可能。

原始佛學比較是從「個人個體」的視角來看待煩惱之解脫的可能。所以有「不淨觀」。所以重「緣起」。

大乘從「與他人之關係」的視角出發,來看解脫煩惱之可能,所以強調「慈心觀」。所以重「令彼眾生悉得解脫」。所以漢傳佛法後來會發展出「法界觀」。

大乘佛法後來的中觀、唯識之理論開演,都是在證明,「從他人」的視角來解脫煩腦,「更好、更容易」。

先清楚這一行法上的差異,所以才能看出「安樂行品」之行法的「特色」:「和他人有關」的行法。

安樂行品的行法,都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就可做出來的」。
安樂行品的行法都是:要有「他人與你共在」時才能做出來的實踐行為。

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可以看到,第一法即是說明「行處及親近處」,行和親近都是「和他人有關的狀況下」而談的。

處理好了,與他人的關係,自然才能「能為眾生演說是經」。能為眾生演說是經,其實是一種舉例,一種「一要有他人才能完成的行為」之舉例。

那麼,行處及親近處的「具體行為模態」是什麼呢?

下次談。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二)

现在进入到了「安乐行品」的「行」之说明。

行,是行为模态,用熟悉的术语是「行法」,即,要去「实践的方法」。

用你更熟悉的概念是「练习」。例如,如果你想要学会游泳,那麽你要如何去「练习」。

要去「练习」,有二项前提你要清楚:
(一)练习的目的是什麽?即想会有什麽成果。
(二)练习的「行为模态」是什麽?这种模态可以是比较上的「更好的」方法吗?

于是,如果你用「练习」骑脚踏车的「动作模态」,去练习,然后你想要因此练习而学会「游泳」。

那是不可能的。无有是处。这是说,你要先明白你练习的目的是什麽。

再来,怎麽练。

我们小时候,穷,所以都是用「大人车」去练。

后来,就有小朋友用的脚踏车出来了。用这练。

再来,现在有一种是「小小朋友用脚去滑车子」的那种练习骑车子的方法,出来了。说是更好的方法。

那一种「更好」呢?这是要说明的,不是吗?

法华经是大乘佛学,提供了大乘佛学的「修行」方法,即「行法」。这一章,就是要提出大乘佛学的行法。

法华经这大乘佛法的行法,要去练习的目的是什麽?这是「原始佛学」是一致的:解脱烦恼。即苦、集、灭、道。

但,法华的「行法」,和之前原始佛学的「方法」,就不太相同了。从严格的角度说,很不同。

大乘佛学当然要去说明,为什麽要用这种新方法。为什麽这方法更好?以什麽理论架构来论证,这更好?

更好,是因为「可以更快、更全面的」解脱烦恼。

而大乘佛法用了一种新的理论角度来证明这种新方法,更好。那即是:唯识观。即,从「人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烦脑解脱之可能。

原始佛学比较是从「个人个体」的视角来看待烦恼之解脱的可能。所以有「不淨观」。所以重「缘起」。

大乘从「与他人之关係」的视角出发,来看解脱烦恼之可能,所以强调「慈心观」。所以重「令彼众生悉得解脱」。所以汉传佛法后来会发展出「法界观」。

大乘佛法后来的中观、唯识之理论开演,都是在证明,「从他人」的视角来解脱烦脑,「更好、更容易」。

先清楚这一行法上的差异,所以才能看出「安乐行品」之行法的「特色」:「和他人有关」的行法。

安乐行品的行法,都不是「你自己一个人就可做出来的」。
安乐行品的行法都是:要有「他人与你共在」时才能做出来的实践行为。

经文: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可以看到,第一法即是说明「行处及亲近处」,行和亲近都是「和他人有关的状况下」而谈的。

处理好了,与他人的关係,自然才能「能为众生演说是经」。能为众生演说是经,其实是一种举例,一种「一要有他人才能完成的行为」之举例。

那麽,行处及亲近处的「具体行为模态」是什麽呢?

下次谈。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安樂行品。

到底要「安樂」什麼?

安樂行品是接著「勸持品」而來。勸持他人要去讀經,或著說了解經中的意義。

講就講啊?有什麼難的。

如果你要去對他人講著一篇有趣故事,就是唸著出來就是了啊。這有什麼難的。

是的。經典不是「有趣故事」。

有趣故事,聽了聽,就算了。

經典的內容,往往是「你能不能去實踐經中所談義理」的內容。

如果你「自己信不過這經」,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去實踐經中的義理,那麼你就不可能「安樂」的講經。

如果你自己不信,講愈多,你自己愈無法安樂。

如何而有可能「安樂」的講經,自己「安樂」,而他人聽者也因這經的聽到,人生也有可能安樂。

你自己信得了嗎?

這時,我想起王陽明語錄中有一句:信得及,方可。

佛法,具有是很誠實的一種態度。

大乘佛法承認,人不容易理解、相信經中的重要核心概念:眾生皆有佛性。

嘴巴喊的不算。因為,一但碰到「你討厭的人」,你就不知道了。

人要如何可能的深刻體會:人人皆有佛性,或著人人皆有良知良能,或著人人皆能成聖。

我又想起:奧古斯丁認為:惡是一種缺乏善的表現,不是惡加諸於人。

這是另一種高檔人生層次的「生命態度」。人人有本善。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安樂行品,在此,為讀者提出了「修行」的建議。

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四法,是指那可以讓生命有質性向上改變可能的自我要求的實踐方式。

正如同,想騎腳踏車,於是你要去「練習」那種可以讓你會騎的「方法」。

只是牽著腳踏車這種「方法」,是沒有用的。

於是,這經典開出了什麼方法呢?於是在實踐的變化中,人能「安樂」的「為眾生演說是經」。

來,第一法的內容部分。

經文: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這一法,是第一法,但對大乘而言,是根本法。如果真能這樣的實踐和體悟,然後,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平等,這樣的句子,才能「信得及」。

所以是「菩薩摩訶薩行處」。「菩薩摩訶薩」是大乘佛法行者的名稱。這樣的行法,也標示了「大乘佛法行法」和大乘之前傳統佛法行法的不同之處。

下次,再談四法。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安乐行品。

到底要「安乐」什麽?

安乐行品是接着「劝持品」而来。劝持他人要去读经,或着说了解经中的意义。

讲就讲啊?有什麽难的。

如果你要去对他人讲着一篇有趣故事,就是唸着出来就是了啊。这有什麽难的。

是的。经典不是「有趣故事」。

有趣故事,听了听,就算了。

经典的内容,往往是「你能不能去实践经中所谈义理」的内容。

如果你「自己信不过这经」,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去实践经中的义理,那麽你就不可能「安乐」的讲经。

如果你自己不信,讲愈多,你自己愈无法安乐。

如何而有可能「安乐」的讲经,自己「安乐」,而他人听者也因这经的听到,人生也有可能安乐。

你自己信得了吗?

这时,我想起王阳明语录中有一句:信得及,方可。

佛法,具有是很诚实的一种态度。

大乘佛法承认,人不容易理解、相信经中的重要核心概念:众生皆有佛性。

嘴巴喊的不算。因为,一但碰到「你讨厌的人」,你就不知道了。

人要如何可能的深刻体会:人人皆有佛性,或着人人皆有良知良能,或着人人皆能成圣。

我又想起:奥古斯丁认为:恶是一种缺乏善的表现,不是恶加诸于人。

这是另一种高档人生层次的「生命态度」。人人有本善。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安乐行品,在此,为读者提出了「修行」的建议。

经文: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四法,是指那可以让生命有质性向上改变可能的自我要求的实践方式。

正如同,想骑脚踏车,于是你要去「练习」那种可以让你会骑的「方法」。

只是牵着脚踏车这种「方法」,是没有用的。

于是,这经典开出了什麽方法呢?于是在实践的变化中,人能「安乐」的「为众生演说是经」。

来,第一法的内容部分。

经文: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復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这一法,是第一法,但对大乘而言,是根本法。如果真能这样的实践和体悟,然后,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平等,这样的句子,才能「信得及」。

所以是「菩萨摩诃萨行处」。「菩萨摩诃萨」是大乘佛法行者的名称。这样的行法,也标示了「大乘佛法行法」和大乘之前传统佛法行法的不同之处。

下次,再谈四法。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勸持品,是接著〈提婆達多品〉而來的。

提婆達多,在說明「善知識」即「老師」的重要。

換言之,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是修行的過程的一個有機的組成分子。

那不是一種可以被「拉出來」的部分,而是生命成長變化過程的一個「必然」的共構組成單位。

而是,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個共構單位。用人之有機性來說,有如心臟。

這一點,大概是值得我們現代人更進一步去思考的。

你與「老師」的關係,並不只是你那「那一位講東東」的人的關係而已,而是一種可能的成就樣態的指示器。

例如,如果你的心臟好,不只是「那器官」好,而已。而是,你的整個生命的總體呈現都會被影響。

換言之,心臟好,會影響你的「全身的」一切。

那麼,如何讓心臟是很好的,就值得被進一步去思考。勸持品,就是「和老師的關係」這面向的進一步的談法。

勸持品一開始,經文:
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勸持,有二方向,一是面向「自己」,二是面向「他人」。

人,可以同時是老師,也是學生。這裡,總稱為「和老師的關係」。

你和老師的關係,如果要圓滿,那麼,第一個最重要的信念是什麼呢?

勸持品用了一個「故事性的畫面」來說明。

在前文的授記中,那些「還沒有被授記的」人,現在又出場了,經文:
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這些人,怕自己不能成就。於是,釋氏說了:(經文)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段,讓我撼動了很久。

我會想,為什麼「人人皆可成佛」會是如何成就「和老師的關係」的第一個要被提出的要項?

我當了很多年大學老師之後的某一年,這一疑惑,才頓然心釋。

的確,是如此。

當你相信你的那些不是很有名的大學的學生,真的,是有能力可以考上很有名的國立大學研究所時,
你的作法和心態,就,完全不同了。

重點是,要相信,真的很難。

當老師的「你」,往往是半信半疑的不相信。但,我跟你說,你所教的那些「非頂尖大學」的學生,他們「完全地更不相信自己」。

學生,只要願意相信,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也都是可以考上很有名的研究所。只有這一信念先被發動,他們才能有「後續的行動出來」。

啊,嘆氣。

我們這時代,人人平等,喊的比打雷還響。但,喊是喊。在內心中,卻對這種「打破這種不平等的自我向上變化」完全不相信。

不相信自己會變化,所以,只好說,那種「好」沒有什麼,或著說,那種好是「很不好」。

經文: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來,如何可能讓自己去去「自己去為自己改變」。

佛學,讓我有時非常感嘆之處在於,佛學行者會去「為這樣的問題」花了心思去思考、去實踐。


人要如何才能相信,自己可以有本俱性的「質變上」的更好?那是你本來就會有的「可能性」啊。

這是下文,〈安樂行品〉要談的。


×××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劝持品,是接着〈提婆达多品〉而来的。

提婆达多,在说明「善知识」即「老师」的重要。

换言之,与「老师」之间的关係,是修行的过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分子。

那不是一种可以被「拉出来」的部分,而是生命成长变化过程的一个「必然」的共构组成单位。

而是,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共构单位。用人之有机性来说,有如心脏。

这一点,大概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更进一步去思考的。

你与「老师」的关係,并不只是你那「那一位讲东东」的人的关係而已,而是一种可能的成就样态的指示器。

例如,如果你的心脏好,不只是「那器官」好,而已。而是,你的整个生命的总体呈现都会被影响。

换言之,心脏好,会影响你的「全身的」一切。

那麽,如何让心脏是很好的,就值得被进一步去思考。劝持品,就是「和老师的关係」这面向的进一步的谈法。

劝持品一开始,经文:
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劝持,有二方向,一是面向「自己」,二是面向「他人」。

人,可以同时是老师,也是学生。这裡,总称为「和老师的关係」。

你和老师的关係,如果要圆满,那麽,第一个最重要的信念是什麽呢?

劝持品用了一个「故事性的画面」来说明。

在前文的授记中,那些「还没有被授记的」人,现在又出场了,经文:
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捨。

这些人,怕自己不能成就。于是,释氏说了:(经文)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段,让我撼动了很久。

我会想,为什麽「人人皆可成佛」会是如何成就「和老师的关係」的第一个要被提出的要项?

我当了很多年大学老师之后的某一年,这一疑惑,才顿然心释。

的确,是如此。

当你相信你的那些不是很有名的大学的学生,真的,是有能力可以考上很有名的国立大学研究所时,
你的作法和心态,就,完全不同了。

重点是,要相信,真的很难。

当老师的「你」,往往是半信半疑的不相信。但,我跟你说,你所教的那些「非顶尖大学」的学生,他们「完全地更不相信自己」。

学生,只要愿意相信,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也都是可以考上很有名的研究所。只有这一信念先被发动,他们才能有「后续的行动出来」。

啊,叹气。

我们这时代,人人平等,喊的比打雷还响。但,喊是喊。在内心中,却对这种「打破这种不平等的自我向上变化」完全不相信。

不相信自己会变化,所以,只好说,那种「好」没有什麽,或着说,那种好是「很不好」。

经文:
有诸无智人,    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当忍。

恶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谓为得,    我慢心充满。

来,如何可能让自己去去「自己去为自己改变」。

佛学,让我有时非常感叹之处在于,佛学行者会去「为这样的问题」花了心思去思考、去实践。


人要如何才能相信,自己可以有本俱性的「质变上」的更好?那是你本来就会有的「可能性」啊。

这是下文,〈安乐行品〉要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