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見寶塔品之後,接著是提婆達多品。

提婆達多,是老師的代表,也是善知識的代表。

寶塔品,是用敘事方式來說明,大乘佛法的「更好的」特色,以及其是有「法源」的。

這一更好的新特色,在「教學」方面,有沒有要特別重視的地方。

有,就是對「善知識」的重視。即,對老師的重視。

這好像,沒有什麼。

古典文本,大概都有這樣的這一方向的強調。

法華經這一大乘佛法的經典,在「老師」這一面向上,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

經文:
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這句,說的可嚴重了。「皆因」。

更有甚者,經文: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此經的可能接觸與「老師」這一因緣,在這裡被用一種嚴格性的說法來強調。

到了這裡,文字風象一變,來了個「小龍女」的故事。

小龍女是女性,而且才八歲。

很多人不相信,她已「能至菩提」。

經文: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

這是「龍女成佛」這一典故來源。

說實在的,從提婆達多到小龍女,這一文本上的變化,我不太轉的過來。

小龍女代表大乘佛法的人人皆可成佛的一種敘事型說明,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放在「提婆達多品」的後半部呢?

我思維著。

龍女成佛和「善知識」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小龍女的出現是文殊師利在談話中帶出來的。

文殊師利在談什麼呢?

談「祂」早已在「龍宮」講法華經。

這裡是再一次證明,法華經是早已有的。不是「新造的」,而是「被再重新提出來的」。

有觀眾問:(經文:)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

小龍女用「轉身」成佛,來說明,法華這一大乘經典和「修行」之間的關係。

在這敘事中,「文殊師利——法華經——小龍女」,這三者之間的關係,被談了出來。

文殊師利是小龍女的老師,正如同提婆達多是世尊的老師一樣。老師都講「法華經」。

大乘有強大的「知識性」傾向。所以後來發展出中觀和唯識,這種具強大哲學性內容的佛學。

這一知識性或識性的特色,是要有「老師」當中介的。

所以,在行法上,大乘強調「讀經、誦經」這樣的修行方式。

所以,這一章之後,接著是「勸持品」。

讀經和「修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這是之後法華經必須要去面對和回應的問題。

如果你想要你的生命有某種「質變性的轉化」,那麼,「善知識」的某種指導是一定要的。

你一定要深信這一點,所以,對你真的有幫助的「善知識」才會出現。

我自己是老師,教了很多年之後,我看多了之後的「迷信」:
能碰到好老師,並不容易。

不深「信」善知識對你的必要性,不尊重善知識,以為「你自己也可以的」學生,
往往都會碰到那種,
「一直稱讚你、拍你馬屁」的老師。讓你一直覺得「你現在這樣真的很好了,不用再有變化了」。

法華經把這種「讓人覺得現在很好了」的行為,稱之為「斷人法身慧命」。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见宝塔品之后,接着是提婆达多品。

提婆达多,是老师的代表,也是善知识的代表。

宝塔品,是用叙事方式来说明,大乘佛法的「更好的」特色,以及其是有「法源」的。

这一更好的新特色,在「教学」方面,有没有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有,就是对「善知识」的重视。即,对老师的重视。

这好像,没有什麽。

古典文本,大概都有这样的这一方向的强调。

法华经这一大乘佛法的经典,在「老师」这一面向上,有什麽不同的看法吗?

经文:
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这句,说的可严重了。「皆因」。

更有甚者,经文: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所生之处,常闻此经。」

此经的可能接触与「老师」这一因缘,在这裡被用一种严格性的说法来强调。

到了这裡,文字风象一变,来了个「小龙女」的故事。

小龙女是女性,而且才八岁。

很多人不相信,她已「能至菩提」。

经文:
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

这是「龙女成佛」这一典故来源。

说实在的,从提婆达多到小龙女,这一文本上的变化,我不太转的过来。

小龙女代表大乘佛法的人人皆可成佛的一种叙事型说明,可以理解。但为什麽放在「提婆达多品」的后半部呢?

我思维着。

龙女成佛和「善知识」之间的关係,到底是什麽?

小龙女的出现是文殊师利在谈话中带出来的。

文殊师利在谈什麽呢?

谈「祂」早已在「龙宫」讲法华经。

这裡是再一次证明,法华经是早已有的。不是「新造的」,而是「被再重新提出来的」。

有观众问:(经文:)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

小龙女用「转身」成佛,来说明,法华这一大乘经典和「修行」之间的关係。

在这叙事中,「文殊师利——法华经——小龙女」,这三者之间的关係,被谈了出来。

文殊师利是小龙女的老师,正如同提婆达多是世尊的老师一样。老师都讲「法华经」。

大乘有强大的「知识性」倾向。所以后来发展出中观和唯识,这种具强大哲学性内容的佛学。

这一知识性或识性的特色,是要有「老师」当中介的。

所以,在行法上,大乘强调「读经、诵经」这样的修行方式。

所以,这一章之后,接着是「劝持品」。

读经和「修行」之间的关係是什麽?

这是之后法华经必须要去面对和回应的问题。

如果你想要你的生命有某种「质变性的转化」,那麽,「善知识」的某种指导是一定要的。

你一定要深信这一点,所以,对你真的有帮助的「善知识」才会出现。

我自己是老师,教了很多年之后,我看多了之后的「迷信」:
能碰到好老师,并不容易。

不深「信」善知识对你的必要性,不尊重善知识,以为「你自己也可以的」学生,
往往都会碰到那种,
「一直称赞你、拍你马屁」的老师。让你一直觉得「你现在这样真的很好了,不用再有变化了」。

法华经把这种「让人觉得现在很好了」的行为,称之为「断人法身慧命」。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前一篇是〈法師品〉。

法師品,提出了大乘佛法的自己的特色項目,在理論上以及在實踐上。

理論上,人人皆可成佛。

實踐上,從傳統苦行的行法轉換成「讀經和講經」這樣的行法。

從歷史的視角而言,這是非常大膽的一種變革。

自然,會引起傳統佛學修行者的質疑。

在法華經中,是如何來面對這樣的質疑呢?

這一章,就是回應這樣問題。但回應的方法是非常的佛學文本方式,用敘事式的方式來論,而不是理論式的。

在這裡,多寶佛以其親身的顯現來證明:法華經所講的(一)是對的,(二)是有所本的。

經文:
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這一章,不但要說明大乘佛法所提出的理論和實踐方式是「對的」,同時,還要進一步說明,
這理論和方法不是「新被提出來的」,而是「以前早就有的」。換言之,是有歷史傳承的。

為了要能使多寶佛現其身,經文: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換言之,這一敘事說,法華經早在很久以前以前,就被傳講了。

最後,經文再次強調法華經的特色及重要性: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讀經、講經,這樣的行法,並不是全新的,而是一種在舊的基礎上的一種創新。

其實,正是黑格爾所談的正反合式的一種辨證式的翻新。

所以,讀經、講經,也具備了持戒、苦行這樣的功效,但卻是更好的一種方式,「則為疾得」。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前一篇是〈法师品〉。

法师品,提出了大乘佛法的自己的特色项目,在理论上以及在实践上。

理论上,人人皆可成佛。

实践上,从传统苦行的行法转换成「读经和讲经」这样的行法。

从历史的视角而言,这是非常大胆的一种变革。

自然,会引起传统佛学修行者的质疑。

在法华经中,是如何来面对这样的质疑呢?

这一章,就是回应这样问题。但回应的方法是非常的佛学文本方式,用叙事式的方式来论,而不是理论式的。

在这裡,多宝佛以其亲身的显现来证明:法华经所讲的(一)是对的,(二)是有所本的。

经文:
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这一章,不但要说明大乘佛法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方式是「对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说明,
这理论和方法不是「新被提出来的」,而是「以前早就有的」。换言之,是有历史传承的。

为了要能使多宝佛现其身,经文:
「大乐说,我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

换言之,这一叙事说,法华经早在很久以前以前,就被传讲了。

最后,经文再次强调法华经的特色及重要性:
此经难持,    若暂持者,    我则欢喜,    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诸佛所歎。    是则勇勐,    是则精进,

是名持戒、    行头陀者,    则为疾得,   无上佛道。

读经、讲经,这样的行法,并不是全新的,而是一种在旧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其实,正是黑格尔所谈的正反合式的一种辨证式的翻新。

所以,读经、讲经,也具备了持戒、苦行这样的功效,但却是更好的一种方式,「则为疾得」。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法師,是指講授佛法的人。

佛法,是哲學,是探討完整生命過程的一種思維體系和,
這思維體系有嚴格的理論推演過程,也因之,有著因理論而來的「實踐方法」,
可以讓個體生命來發揮其最大的可能性。

什麼是生命的最大可能性,就是指「生命」可以「轉」的。

人是可以突破既有的生命模式,而有著更好更向上的一種生命的呈現。

這佛學理論要有人去講啊,這即是「法師」。

在〈授學無學人記品〉之後,來了〈法師品〉,這意味著什麼樣的義理之表現呢?

經文:
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看到了吧。

跟著前述文一路下來,從大弟子、五百弟子、學無學人,現在到了「一念隨喜者」,都可以來授記了。

至此,人人皆可成佛在理論上,已經宣講出來了。

再來的問題是,「在此(人人)」有沒有那種「讓自己去轉變的企圖」。

佛法,有著。

佛法,人人皆可學而轉化生命。

再來的問題是:此在(人人)有想要去學嗎?

所以,問題到了是「誰」可以去宣講佛法,讓「他人」也可以理解。

這「誰」是指法師。

××
給學生:
有沒有很像柏拉圖的太陽喻、線喻、洞穴喻?
柏拉圖的法師就是「哲人」。
××

法師的資格是什麼呢?

現在討論起來了。看到了嗎?佛學是非常哲學的。

經文:
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

法師講佛法,但,首先指出,這佛法是指「大乘佛法」,即此經「法華經」。

因為,從這文本中指出,法華經是佛法的「最高階段」。

經文:
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這「最高階段」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呢?文本用了譬喻:鑿水喻。

經文:
譬如有人、渴乏需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如果讀到了此經而且能理解和了悟,那表示依佛法來來的對生命的思考和實踐,已接近了「目標」。

好,那麼,法師應以什麼樣的能力和呈現來講「大乘佛法」呢?

經文:
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慈悲、忍辱、法空、不懈怠。

大乘佛法藉由從「講經」這樣的行為,談出了「佛法」的行法:慈悲、忍辱、法空、不懈怠。

這是大乘佛法所開出的「行法」,已更偏向「倫理面向了」而不是傳統小乘的例如「苦行」等這般的「技術面向」。

大乘佛法的「特色」,逐漸的凸顯了出來。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法师,是指讲授佛法的人。

佛法,是哲学,是探讨完整生命过程的一种思维体系和,
这思维体系有严格的理论推演过程,也因之,有着因理论而来的「实践方法」,
可以让个体生命来发挥其最大的可能性。

什麽是生命的最大可能性,就是指「生命」可以「转」的。

人是可以突破既有的生命模式,而有着更好更向上的一种生命的呈现。

这佛学理论要有人去讲啊,这即是「法师」。

在〈授学无学人记品〉之后,来了〈法师品〉,这意味着什麽样的义理之表现呢?

经文:
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看到了吧。

跟着前述文一路下来,从大弟子、五百弟子、学无学人,现在到了「一念随喜者」,都可以来授记了。

至此,人人皆可成佛在理论上,已经宣讲出来了。

再来的问题是,「在此(人人)」有没有那种「让自己去转变的企图」。

佛法,有着。

佛法,人人皆可学而转化生命。

再来的问题是:此在(人人)有想要去学吗?

所以,问题到了是「谁」可以去宣讲佛法,让「他人」也可以理解。

这「谁」是指法师。

××
给学生:
有没有很像柏拉图的太阳喻、线喻、洞穴喻?
柏拉图的法师就是「哲人」。
××

法师的资格是什麽呢?

现在讨论起来了。看到了吗?佛学是非常哲学的。

经文:
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

法师讲佛法,但,首先指出,这佛法是指「大乘佛法」,即此经「法华经」。

因为,从这文本中指出,法华经是佛法的「最高阶段」。

经文:
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这「最高阶段」是一种什麽样的状况呢?文本用了譬喻:凿水喻。

经文:
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乾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如果读到了此经而且能理解和了悟,那表示依佛法来来的对生命的思考和实践,已接近了「目标」。

好,那麽,法师应以什麽样的能力和呈现来讲「大乘佛法」呢?

经文:
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慈悲、忍辱、法空、不懈怠。

大乘佛法藉由从「讲经」这样的行为,谈出了「佛法」的行法:慈悲、忍辱、法空、不懈怠。

这是大乘佛法所开出的「行法」,已更偏向「伦理面向了」而不是传统小乘的例如「苦行」等这般的「技术面向」。

大乘佛法的「特色」,逐渐的凸显了出来。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一開始佛學,是以反種姓制度當作重要的理論特點。

但,歷史的演進,往往不是一步到位。

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這件事,就被討論。

早期的說法是,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一直要到「大乘佛學」出來,才明白的提出「人人都可成佛」這樣的理論架構。

法華經,是早期大乘佛學重要的文本。

自然,在人人都可成佛這一點上,也是堅持人人都可成佛這樣的立場。

但你可以從文本看出,這樣的立場也不是一下子就「明明白白的談出來」,而是用一種迂迴的方式來表達。

從,大弟子、五百弟子,現在談到了「學、無學人二千人」,也都可以授記了。

一步一步的,不斷的在「誰可以成佛」這一論點上,放大資格。

說,人人都可以什麼,講講喊喊很簡單。真的要從理論上論證,就難了。

就有人比你漂亮,比你會跑,比你會算數學。

更何況,提出理論之後,你還要提出「方法」,說,用這方法,人人都可以怎麼樣。

不知你對這事有什麼感覺?

來,如果你好想考上很有名的大學,但你知道數學要好才行。

於是你說,你想提出「人人都可以考數學滿分的理論」?然後,你要提出方法,讓人人都可以依這方法,數學滿分。

你敢嗎?

一定不敢。哈。

有這麼好的事嗎?

所以,你感覺一下釋尊的氣勢,他可不是說人人都可以數學滿級分,
而是氣吞山河的說,人人都可成佛。

講講,不算什麼。

他提出了「方法」,這方法讓佛學之所以是「佛法」。

更重要的是,這「方法」人人可用,人人用了之後,人人可成佛。

方法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慢慢的法華經會提出「行法」,這行法,人人可用,可行。

有什麼方法是人人可用、可行、又有效?

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與精神。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一开始佛学,是以反种姓制度当作重要的理论特点。

但,历史的演进,往往不是一步到位。

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件事,就被讨论。

早期的说法是,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一直要到「大乘佛学」出来,才明白的提出「人人都可成佛」这样的理论架构。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学重要的文本。

自然,在人人都可成佛这一点上,也是坚持人人都可成佛这样的立场。

但你可以从文本看出,这样的立场也不是一下子就「明明白白的谈出来」,而是用一种迂迴的方式来表达。

从,大弟子、五百弟子,现在谈到了「学、无学人二千人」,也都可以授记了。

一步一步的,不断的在「谁可以成佛」这一论点上,放大资格。

说,人人都可以什麽,讲讲喊喊很简单。真的要从理论上论证,就难了。

就有人比你漂亮,比你会跑,比你会算数学。

更何况,提出理论之后,你还要提出「方法」,说,用这方法,人人都可以怎麽样。

不知你对这事有什麽感觉?

来,如果你好想考上很有名的大学,但你知道数学要好才行。

于是你说,你想提出「人人都可以考数学满分的理论」?然后,你要提出方法,让人人都可以依这方法,数学满分。

你敢吗?

一定不敢。哈。

有这麽好的事吗?

所以,你感觉一下释尊的气势,他可不是说人人都可以数学满级分,
而是气吞山河的说,人人都可成佛。

讲讲,不算什麽。

他提出了「方法」,这方法让佛学之所以是「佛法」。

更重要的是,这「方法」人人可用,人人用了之后,人人可成佛。

方法就是「行法」,修行的方法。

慢慢的法华经会提出「行法」,这行法,人人可用,可行。

有什麽方法是人人可用、可行、又有效?

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