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化城喻品,接下來的章節是「五百弟子受記品」。

化城,是指達到目標過程中的中間休息站。

目標,終究不是簡單可以達到的,要很有勇氣和毅力,
一般人往往會退場,所以要有「休息站」。

目標是什麼呢?

化解人生的憂悲苦惱。

這,這,這,這很難嗎?嗯。這是生命的存在過程「自帶的」。

談了休息站之後,從文本理論解讀的視角而言,為什麼要接著談「五百弟子受記」呢?

前面已有大弟子受記了。這裡談五百弟子受記,有什麼意義想表達的嗎?

來,如果一種前往目的地的過程,是需要「休息站」的,那表示不容易。

於是,一個必然浮現的問題是:這是人人都可以達到的目標嗎?

是不是只有某些有特定天賦的人,才能達到的目標呢?像是數學,想拿個數奧,應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五百弟子授記,是對這提問的「部分解答」。

先是,富樓那,再來是千二百阿羅漢,都被授記了。

這表示,到達大乘所談的目標,是「幾乎」人人都可以的。

於是有了衣珠喻。這是比喻。說,人人都有一顆寶珠,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

經文: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

在理論上,這已說明,人人都可達到目標。但在此篇中,具體的用人來談,還沒有這樣的程度,只到千二百羅漢。

在後面,逐漸的,具體的舉例,就會到了人人都可成佛。亦即,先理論,再舉例。

從我們這時代,這似乎沒什麼特色?我們聽什麼人人都可成佛,聽煩了。

但在那古老的時代,在有種姓制度的時代,這種談法,很「顯目的」。

所以,用很多文字,來談清楚,講明白。

這一篇,我是在大學教書時,才看清楚的。

我不是在前幾志願的大學教書,學生也不是什麼有名高中的學生。

我在教室中覺得他她們很聰明啊,只要靜下心來,好好願意拿起書本來讀,往後一定可以上前志願排名的研究所。

真的。

但,他們自己不相信。

每次我在教室說同學你們也可以上XX大學研究所啊,真的可以,就是把書讀下去而已。

大部分的人,哄堂大笑。

女同學,還會很溫柔的說:老師你人好好哦。

但,我不是「好心」,我只是「陳述事實」。

但,他們往往不相信。

我都會說:同學,不然我跟你們授記,如果你們開始用功讀書,沒考上,我讓你們敲頭。

同學笑得更開心。

唉,我心中會浮起的就是這一篇文字。

要相信:人可以質變的。

但,這又何其難。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化城喻品,接下来的章节是「五百弟子受记品」。

化城,是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中间休息站。

目标,终究不是简单可以达到的,要很有勇气和毅力,
一般人往往会退场,所以要有「休息站」。

目标是什麽呢?

化解人生的忧悲苦恼。

这,这,这,这很难吗?嗯。这是生命的存在过程「自带的」。

谈了休息站之后,从文本理论解读的视角而言,为什麽要接着谈「五百弟子受记」呢?

前面已有大弟子受记了。这裡谈五百弟子受记,有什麽意义想表达的吗?

来,如果一种前往目的地的过程,是需要「休息站」的,那表示不容易。

于是,一个必然浮现的问题是:这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目标吗?

是不是只有某些有特定天赋的人,才能达到的目标呢?像是数学,想拿个数奥,应不是人人都可以的?

五百弟子授记,是对这提问的「部分解答」。

先是,富楼那,再来是千二百阿罗汉,都被授记了。

这表示,到达大乘所谈的目标,是「几乎」人人都可以的。

于是有了衣珠喻。这是比喻。说,人人都有一颗宝珠,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

经文: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

在理论上,这已说明,人人都可达到目标。但在此篇中,具体的用人来谈,还没有这样的程度,只到千二百罗汉。

在后面,逐渐的,具体的举例,就会到了人人都可成佛。亦即,先理论,再举例。

从我们这时代,这似乎没什麽特色?我们听什麽人人都可成佛,听烦了。

但在那古老的时代,在有种姓制度的时代,这种谈法,很「显目的」。

所以,用很多文字,来谈清楚,讲明白。

这一篇,我是在大学教书时,才看清楚的。

我不是在前几志愿的大学教书,学生也不是什麽有名高中的学生。

我在教室中觉得他她们很聪明啊,只要静下心来,好好愿意拿起书本来读,往后一定可以上前志愿排名的研究所。

真的。

但,他们自己不相信。

每次我在教室说同学你们也可以上XX大学研究所啊,真的可以,就是把书读下去而已。

大部分的人,哄堂大笑。

女同学,还会很温柔的说:老师你人好好哦。

但,我不是「好心」,我只是「陈述事实」。

但,他们往往不相信。

我都会说:同学,不然我跟你们授记,如果你们开始用功读书,没考上,我让你们敲头。

同学笑得更开心。

唉,我心中会浮起的就是这一篇文字。

要相信:人可以质变的。

但,这又何其难。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授記品,再來是接著「化城喻品」。

授記到化城,這二者的關係,我是真的想了一想。

為什麼,授記之後,要接著講「化城」呢?

化城,是指不真實的「城」。

但,雖然是「不真實的城」,可是,卻是「必要的城」。

一種「必要的不真實」。

這,好像是有某種邏輯上的矛盾。

但,從生命的變化過程而言,這是「真實的描述」。

你到了大學了,你怎麼去看待你「小學時候的時光」。

從大學的角度而言,小學難道不是生命成長過程的「必要的不真實」嗎?

沒有人想要一直都是小學生,但「小學生」卻又是一定要有的過程。

所以呢?

這和授記有什麼關係?

授記是一種「必要的不真實」嗎?

授記是「從現在指向未來」,是指「你在過程中」。

化城,就是「你在過程中」。

所以,本篇主角大通勝如來,先講「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

後來,依著修行的過程,於是又講了「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裡,其實是在說明「小乘」和「大乘」之間的連結關係。

最後,又有一個喻言,「化城喻」來說明,由小向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為什麼要有化城呢?

經文: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授记品,再来是接着「化城喻品」。

授记到化城,这二者的关係,我是真的想了一想。

为什麽,授记之后,要接着讲「化城」呢?

化城,是指不真实的「城」。

但,虽然是「不真实的城」,可是,却是「必要的城」。

一种「必要的不真实」。

这,好像是有某种逻辑上的矛盾。

但,从生命的变化过程而言,这是「真实的描述」。

你到了大学了,你怎麽去看待你「小学时候的时光」。

从大学的角度而言,小学难道不是生命成长过程的「必要的不真实」吗?

没有人想要一直都是小学生,但「小学生」却又是一定要有的过程。

所以呢?

这和授记有什麽关係?

授记是一种「必要的不真实」吗?

授记是「从现在指向未来」,是指「你在过程中」。

化城,就是「你在过程中」。

所以,本篇主角大通胜如来,先讲「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十二因缘法」。

后来,依着修行的过程,于是又讲了「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裡,其实是在说明「小乘」和「大乘」之间的连结关係。

最后,又有一个喻言,「化城喻」来说明,由小向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为什麽要有化城呢?

经文: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這是接著「藥草喻品」而來的章節。

藥草喻品,是指經典有如「藥」一般,要幫人治病的。

但是治什麼病呢?

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煩惱」。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注意哦,是這八種哦,而不是成績不好、和某人吵架這種事哦。

我花了很多年之後,才有一天「領悟」到,原來,這八種煩惱是「人人都一定會有的」。

不管你是誰,什麼資質,什麼政經地位。

更重要的是,前四種往往是你「怕得」不敢去想的事。極苦。

佛法是一種思維系統,這種思維系統要去挑戰人這種存在「必然會有的煩惱」。

佛法很大膽,不是嗎?

有可能嗎?你自己去深入看看,再來下判斷。無妨。

佛法強調:聞思修。要你去「思考看看」。

再來的必有的問題是:這種「人性之藥」是人人都可以用的嗎?

這在理論要先說清楚。

如果對某種人無效,那就白修了。

這看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大問題。在中原傳統文化中,我們慣常說人人皆有「良心」「佛性」。

但在佛法或那時代,儒學也一樣啊,某種不可跨越的階級界線是存在的。

說,人人都可以修法,或人人都有仁心,是一種與社會的碰撞。所以,不要小看有教無類,這四個字。

這章節,就是用佛典的文本表達方式,來說明,對,這是適用於人人皆可的「人性之藥」。

授記是指,你未來一定可以。雖然,當下可能尚不能顯現。

但理論上,先跟你說,不要怕。

這佛典的表法比較漸進,不是一下說「人人皆可」,而是分梯次的說,某某可以,再來某某可以,再來某某可以。

其他章節,會再說某某可以,某某可以。

在這章節,先從佛陀的弟子開始點名。摩訶迦葉、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

人人都可以嗎?

在那時代,這是很大膽的凸破。弟子恐怕也不太相信。

經文: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栗。……而說偈言:
如從饑國來,    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這經文的描寫,真的很生動。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这是接着「药草喻品」而来的章节。

药草喻品,是指经典有如「药」一般,要帮人治病的。

但是治什麽病呢?

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烦恼」。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注意哦,是这八种哦,而不是成绩不好、和某人吵架这种事哦。

我花了很多年之后,才有一天「领悟」到,原来,这八种烦恼是「人人都一定会有的」。

不管你是谁,什麽资质,什麽政经地位。

更重要的是,前四种往往是你「怕得」不敢去想的事。极苦。

佛法是一种思维系统,这种思维系统要去挑战人这种存在「必然会有的烦恼」。

佛法很大胆,不是吗?

有可能吗?你自己去深入看看,再来下判断。无妨。

佛法强调:闻思修。要你去「思考看看」。

再来的必有的问题是:这种「人性之药」是人人都可以用的吗?

这在理论要先说清楚。

如果对某种人无效,那就白修了。

这看起来好像不是什麽大问题。在中原传统文化中,我们惯常说人人皆有「良心」「佛性」。

但在佛法或那时代,儒学也一样啊,某种不可跨越的阶级界线是存在的。

说,人人都可以修法,或人人都有仁心,是一种与社会的碰撞。所以,不要小看有教无类,这四个字。

这章节,就是用佛典的文本表达方式,来说明,对,这是适用于人人皆可的「人性之药」。

授记是指,你未来一定可以。虽然,当下可能尚不能显现。

但理论上,先跟你说,不要怕。

这佛典的表法比较渐进,不是一下说「人人皆可」,而是分梯次的说,某某可以,再来某某可以,再来某某可以。

其他章节,会再说某某可以,某某可以。

在这章节,先从佛陀的弟子开始点名。摩诃迦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

人人都可以吗?

在那时代,这是很大胆的凸破。弟子恐怕也不太相信。

经文: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而说偈言:
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这经文的描写,真的很生动。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

信解品,之後接著是「藥草喻品」。

比喻,是法華經的「論述」方式。

比喻之所以是一種「可理解的方式」在於聯想。

這經的目的和效果,可以用「藥草」的相似性來被受眾理解。

經文: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皆不虛也」。

不要以為只是為了文學上的華麗和美感,所以有譬喻。

而是譬喻的內容都是有所指涉的。

經文: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譬喻不是起個頭,引起你的興趣而已。更重要的是,這譬喻所指的是「極重要的部分」。

不要小看譬喻。

譬喻所指的「義理」,都是究竟的。但受眾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譬喻就不同。

好像「藥草」。

目的都是「健康」。但人人的狀況不同,所以藥草不同。

經文: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法華經這藥草,所期待於眾生最後的「健康」是什麼呢?

經文: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了解這世界是「空的」,是這藥草的最後目的。

什麼是「空的」,後面的文章就不斷的說明。

都說「成佛在法華」,而法華這藥草最後的目標也說了出來,大乘佛法的核心概念也就出來了。

「空」。

「空」,不是沒有。

「空」,是指,必然會變化的存在。

正如同「德性」,它會藉草「媒介」(就是人、人)而顯現,但卻不會像石頭一樣的「被固定化」。

德性是「美的」,也是「空的」,所以,才能是普遍性和超越性,但同時又是個體性和意義性。

這是「空」。

人生的所有「苦」,都是從「不悟空性」而來。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信解品,之后接着是「药草喻品」。

比喻,是法华经的「论述」方式。

比喻之所以是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在于联想。

这经的目的和效果,可以用「药草」的相似性来被受众理解。

经文: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皆不虚也」。

不要以为只是为了文学上的华丽和美感,所以有譬喻。

而是譬喻的内容都是有所指涉的。

经文: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譬喻不是起个头,引起你的兴趣而已。更重要的是,这譬喻所指的是「极重要的部分」。

不要小看譬喻。

譬喻所指的「义理」,都是究竟的。但受众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譬喻就不同。

好像「药草」。

目的都是「健康」。但人人的状况不同,所以药草不同。

经文: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法华经这药草,所期待于众生最后的「健康」是什麽呢?

经文: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了解这世界是「空的」,是这药草的最后目的。

什麽是「空的」,后面的文章就不断的说明。

都说「成佛在法华」,而法华这药草最后的目标也说了出来,大乘佛法的核心概念也就出来了。

「空」。

「空」,不是没有。

「空」,是指,必然会变化的存在。

正如同「德性」,它会藉草「媒介」(就是人、人)而显现,但却不会像石头一样的「被固定化」。

德性是「美的」,也是「空的」,所以,才能是普遍性和超越性,但同时又是个体性和意义性。

这是「空」。

人生的所有「苦」,都是从「不悟空性」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