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5月2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清淨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清淨

這一篇的前二篇是: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這是先跟你說了這經典的特色(分別功德),再來是實踐的方法(隨喜功德),之後,很邏輯的,就是談到實踐如果正確而來的可能效果(法師功德)。

法師在這篇,不是專指講授者,而是特指「實踐而有效果者」。

經文: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好,再來是,這效果,大概你看不下去。

用現代的通俗語言,大概是「迷信」、「神話」、「幻想」。

不過,有時,不知你會如何來形容我們這時代的某些你不敢去挑戰的名詞:平等、自由、公正。

迷信等,往往是指現在的經驗世界中你「看不到」或「感知不到」。

但,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有看到了「平等、自由、公正」。

如果你有真的看到,跟我說,讓我看一下,開開眼界,感恩。

所以,那是一種「理想」,一種可能性的存在,對不對。

只是佛學用那時代的語信來表達理想,一種可能性的存在。

「有可能!」是指,你要用你的努力去「在未來呈現出來」。

那麼,那未來的可能性是什麼?從佛學所關心的面向而言,那是指生命與之俱來的煩惱。

經文:
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六根,是指人的六種經驗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是指沒有被壓迫,是指自在。

佛學看重這種生命樣態。

如果你對六根清淨無感,那你和佛學不相應。

但,六根清淨你現在無感,並不代表你「以後」無感。

六根清淨是一種什麼樣態狀況呢?經中有描述。

你看了,大概覺得是「迷信」,正如同「量子力學」如果你有去讀看看,你也一定覺得是迷信,一樣。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清淨

这一篇的前二篇是: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这是先跟你说了这经典的特色(分别功德),再来是实践的方法(随喜功德),之后,很逻辑的,就是谈到实践如果正确而来的可能效果(法师功德)。

法师在这篇,不是专指讲授者,而是特指「实践而有效果者」。

经文: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淨」。

好,再来是,这效果,大概你看不下去。

用现代的通俗语言,大概是「迷信」、「神话」、「幻想」。

不过,有时,不知你会如何来形容我们这时代的某些你不敢去挑战的名词:平等、自由、公正。

迷信等,往往是指现在的经验世界中你「看不到」或「感知不到」。

但,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有看到了「平等、自由、公正」。

如果你有真的看到,跟我说,让我看一下,开开眼界,感恩。

所以,那是一种「理想」,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对不对。

只是佛学用那时代的语信来表达理想,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有可能!」是指,你要用你的努力去「在未来呈现出来」。

那麽,那未来的可能性是什麽?从佛学所关心的面向而言,那是指生命与之俱来的烦恼。

经文:
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淨。

六根,是指人的六种经验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清淨,是指没有被压迫,是指自在。

佛学看重这种生命样态。

如果你对六根清淨无感,那你和佛学不相应。

但,六根清淨你现在无感,并不代表你「以后」无感。

六根清淨是一种什麽样态状况呢?经中有描述。

你看了,大概觉得是「迷信」,正如同「量子力学」如果你有去读看看,你也一定觉得是迷信,一样。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同時性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同時性

隨喜功德品,是接著〈分別功德品〉而來的。

這文本的連接,是很有邏輯性的。

先跟你說,這「功德(即對大乘佛法的理解和實踐)」有什麼重要?有什麼效應。

再來就是談,如何去「實踐」。

佛學經典,這是一貫的思路。一定有某種「理論上」的佛學內容之論證,所以才能再談「如何去實踐」。

佛學,是哲學,也是實踐學。但為什麼要「實踐」?只有經過「行為的發生」,生命的「質性」才能起變化。

隨喜,是一種實踐的方法。

「隨喜」「功德」,所指的是正是「去實踐」「佛法」的方法。

但「隨喜」這概念,並不是大乘所特有,在小乘的經典中也會看到。

大乘佛法法華經中的隨喜功德品的特色在於隨喜「什麼」?

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

這隨喜的實踐內容是指「聞是法華經」。這是和以前很不同的。

這裡並沒有否定以前的隨喜內容,而是更指出了「讀經典」這樣的內容。

中原大地的佛學是大乘,所以「讀經」是我們常看到的一種「學佛學的方法」。

如果你把讀佛學想像成是「考研究所」?那麼,我們是可以問,有沒有什麼「讀書上的實踐」,可以讓我們把書讀的更好?

不用怕這樣問。佛學本來就是實踐學,就一定要談「效果」。

這一章節,用各種「實例」來告訴你,「鼓勵別人」聽經,是「非常重要的隨喜實踐方式」。

不要小看了。

這章對我啟發很大大。

我在世新,常對那些「有點想考研究所,但又下不了決心,一直否定自己能力」的同學,說:
來,先去鼓勵別的同學讀書,考研究所。

這是行法,你就會有變化。

效果顯著。

後來,我就是因這經驗,讀懂了榮格心理學理論中很難的那一部分:同時性。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同时性

随喜功德品,是接着〈分别功德品〉而来的。

这文本的连接,是很有逻辑性的。

先跟你说,这「功德(即对大乘佛法的理解和实践)」有什麽重要?有什麽效应。

再来就是谈,如何去「实践」。

佛学经典,这是一贯的思路。一定有某种「理论上」的佛学内容之论证,所以才能再谈「如何去实践」。

佛学,是哲学,也是实践学。但为什麽要「实践」?只有经过「行为的发生」,生命的「质性」才能起变化。

随喜,是一种实践的方法。

「随喜」「功德」,所指的是正是「去实践」「佛法」的方法。

但「随喜」这概念,并不是大乘所特有,在小乘的经典中也会看到。

大乘佛法法華經中的随喜功德品的特色在于随喜「什麽」?

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

这随喜的实践内容是指「闻是法华经」。这是和以前很不同的。

这裡并没有否定以前的随喜内容,而是更指出了「读经典」这样的内容。

中原大地的佛学是大乘,所以「读经」是我们常看到的一种「学佛学的方法」。

如果你把读佛学想像成是「考研究所」?那麽,我们是可以问,有没有什麽「读书上的实践」,可以让我们把书读的更好?

不用怕这样问。佛学本来就是实践学,就一定要谈「效果」。

这一章节,用各种「实例」来告诉你,「鼓励别人」听经,是「非常重要的随喜实践方式」。

不要小看了。

这章对我启发很大大。

我在世新,常对那些「有点想考研究所,但又下不了决心,一直否定自己能力」的同学,说:
来,先去鼓励别的同学读书,考研究所。

这是行法,你就会有变化。

效果显着。

后来,我就是因这经验,读懂了荣格心理学理论中很难的那一部分:同时性。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靜下來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靜下來

分別功德品,是接著如來壽量品之後,而來的。

分別功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去說明「如來壽量品所說的生命的無盡存在」這一概念有什麼重要?

即,去分別某事某物的「功德」(重要性)。

大乘是直接的開大門的說:生命是無盡的存在。這是一實相。

當然,在我們這時代,這是「可疑的」。

其實,在每個時代都是可疑的。

所以,經典就是在對「可疑」進行說明。

法華系佛典的「論證」模式,在這裡,倒是展現的清楚。

先說,經文: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這種生命無盡的說法,對「修行者」而言,「得大饒益」。經文再強調之:
佛說稀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佛典中並沒有我們現代人式的那種「社會科學式」的論證方式。而是用一種「對結果的描述」之方式來說明。

但對這種描述,你會信嗎?不會。古人也不會。

所以,經典說明了在什麼狀況下,你才可能會信。經文: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你要先有一些「基礎功」(佛典中很含蓄的說無量劫行道),即佛學中的「先修功德」,在這種生命的基礎上,你才能接受「生命無盡」。

換言之,這是「實踐型的」知識系統。什麼是實踐型的知識系統呢?來,你會游泳嗎?這一問題的答案,就是實踐型的知識回應。「去練了」才知道。

所以,信不信呢?去「做了先行的基礎功德後」,才知道。這是佛學的知識系統的特色及論法。

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看到這裡,你有什麼想法?你會相信嗎?

哈。

其實,你幾乎沒有「去想過」,生命的生死、長遠、有盡無盡的問題?

但這問題,一直存在,一直盯著你。所以,解決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很忙」,不要讓自己靜下來。

你愈忙,有時,愈是表示,你不敢去面對這問題,那也表示,這問題對你是「重要的」。

存在的問題。只要你一「靜下來」,就會四方八野的擁了上來。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静下来

分别功德品,是接着如来寿量品之后,而来的。

分别功德,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说,去说明「如来寿量品所说的生命的无尽存在」这一概念有什麽重要?

即,去分别某事某物的「功德」(重要性)。

大乘是直接的开大门的说:生命是无尽的存在。这是一实相。

当然,在我们这时代,这是「可疑的」。

其实,在每个时代都是可疑的。

所以,经典就是在对「可疑」进行说明。

法华系佛典的「论证」模式,在这裡,倒是展现的清楚。

先说,经文: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这种生命无尽的说法,对「修行者」而言,「得大饶益」。经文再强调之:
佛说稀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力, 寿命不可量。

佛典中并没有我们现代人式的那种「社会科学式」的论证方式。而是用一种「对结果的描述」之方式来说明。

但对这种描述,你会信吗?不会。古人也不会。

所以,经典说明了在什麽状况下,你才可能会信。经文:
其有诸菩萨, 无量劫行道, 闻我说寿命, 是则能信受。

你要先有一些「基础功」(佛典中很含蓄的说无量劫行道),即佛学中的「先修功德」,在这种生命的基础上,你才能接受「生命无尽」。

换言之,这是「实践型的」知识系统。什麽是实践型的知识系统呢?来,你会游泳吗?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实践型的知识回应。「去练了」才知道。

所以,信不信呢?去「做了先行的基础功德后」,才知道。这是佛学的知识系统的特色及论法。

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

看到这裡,你有什麽想法?你会相信吗?

哈。

其实,你几乎没有「去想过」,生命的生死、长远、有尽无尽的问题?

但这问题,一直存在,一直盯着你。所以,解决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很忙」,不要让自己静下来。

你愈忙,有时,愈是表示,你不敢去面对这问题,那也表示,这问题对你是「重要的」。

存在的问题。只要你一「静下来」,就会四方八野的拥了上来。

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歡喜心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歡喜心

上文談,如來壽量品中,把人的「生命的無窮盡之存在」,明顯的提了出來。講了出來。

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之一。

並不是說小乘佛學沒有這種概念,我們可以在小乘經典中找到很多類似的說法。但在大乘佛法中,人的無盡存在,是以「標題」的方式被提了出來。

如果,人真的是「無盡的存在」,那麼,這樣的一種狀態,對「人」而言,又意味著什麼?

如果人的「本質」真的是如此,所以,在修行的行法中,會相應的是何種樣態的行法呢?

行法,一定是跟著「理論」而來的。這是佛學很「哲學」的部分。非常「理性」。

人,因為有其「無盡的存在」之實相,所以才能對「差別」這種現象,有理解的能力。

知道「溫度」,所以才能談冷、熱這種差別。總體性「先於」差別性。差別性是奠基於總體性的。

沒有總體性、無盡存在的「可能」、的「先有」,那麼,人就不可能去「認識」這世界。

這種談法和現象學的「生活世界」,和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的談法,是相通的。

人,因其具有整體性,所以才能「客觀的、對象化」地去理解「差異性」。

能了解「差異性」,這是人的特色,動物不會有。

所以,大乘的行法,就此提出了和小乘很不同的行法特色,經文:

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尊重差異,而不是「抹平差異」。這是大乘特色,所以就能「入世」。

修行,就在「令眾生發歡喜心」和「說微妙法」這二者的衝突中,不斷的超越自己。

微妙法,就是「不易理解的」,這很難讓眾生有「歡喜心」。

既又要談微妙法,又要讓眾生有「歡喜心」,於是在這過程中,行者的生命的自我轉化被啟動了。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欢喜心

上文谈,如来寿量品中,把人的「生命的无穷尽之存在」,明显的提了出来。讲了出来。

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之一。

并不是说小乘佛学没有这种概念,我们可以在小乘经典中找到很多类似的说法。但在大乘佛法中,人的无尽存在,是以「标题」的方式被提了出来。

如果,人真的是「无尽的存在」,那麽,这样的一种状态,对「人」而言,又意味着什麽?

如果人的「本质」真的是如此,所以,在修行的行法中,会相应的是何种样态的行法呢?

行法,一定是跟着「理论」而来的。这是佛学很「哲学」的部分。非常「理性」。

人,因为有其「无尽的存在」之实相,所以才能对「差别」这种现象,有理解的能力。

知道「温度」,所以才能谈冷、热这种差别。总体性「先于」差别性。差别性是奠基于总体性的。

没有总体性、无尽存在的「可能」、的「先有」,那麽,人就不可能去「认识」这世界。

这种谈法和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的谈法,是相通的。

人,因其具有整体性,所以才能「客观的、对象化」地去理解「差异性」。

能了解「差异性」,这是人的特色,动物不会有。

所以,大乘的行法,就此提出了和小乘很不同的行法特色,经文:

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復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尊重差异,而不是「抹平差异」。这是大乘特色,所以就能「入世」。

修行,就在「令众生发欢喜心」和「说微妙法」这二者的冲突中,不断的超越自己。

微妙法,就是「不易理解的」,这很难让众生有「欢喜心」。

既又要谈微妙法,又要让众生有「欢喜心」,于是在这过程中,行者的生命的自我转化被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