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本有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本有



「從地湧出」這看起來就蠻「科幻的」。

到底,從文本理解或詮釋的角度而言,這是想表達什麼呢?

先來看故事,看看是什麼狀況而有「從地湧出」這一情境的產生。

前文說,釋氏講了安樂行品,受眾非常感動。於是都發了大願。

經文:
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受眾都爭相要把所理解的感受的講下去。

但,釋氏卻來個大反轉。

經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釋氏說:不用。

為什麼呢?

「自有」。

本來就有。

這樣就產生了「懸疑」的劇碼了?

你一定覺得很奇怪吧。不是剛講,怎麼就「本有」了。

經典怎麼解決這一閱讀上的「不解」呢?

直接的,「科幻」場景出現了。

經文: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從地湧出,就是描寫這場景。

為什麼,經典不去「解釋」,而是轉而用「科幻場景」來處理讀者的疑惑呢?

更科幻的是,經文:
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這「科幻」場景,恰恰是大乘佛法的「理論核心」。人人本來就具有「佛性」。

所以,人人都有,是「本有」,也是「無量無邊」的多。

我們生活在後世的人,大概對「人人都有佛心」或「人人都有理性」這樣的句子,麻了,無感。

但在古代,開始而言,總是談「只有少部分的什樣的人才能擁有什麼心」。

談,人人都有,是一種巨大的勇氣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這是修行的「理論基礎」。如果不是「本有」,修個什麼勁呢?

大乘談「本有」「人人都有」。大乘是在中原大地被發揚光大的。這二者,難道只是巧合嗎?

孟子说:「仁,人心也。」

文明的發展當然是曲曲折折,有時進,有時退。但總有個基本大方向。

傳統文化的基調,
《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本有



「从地涌出」这看起来就蛮「科幻的」。

到底,从文本理解或诠释的角度而言,这是想表达什麽呢?

先来看故事,看看是什麽状况而有「从地涌出」这一情境的产生。

前文说,释氏讲了安乐行品,受众非常感动。于是都发了大愿。

经文:
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受众都争相要把所理解的感受的讲下去。

但,释氏却来个大反转。

经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需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释氏说:不用。

为什麽呢?

「自有」。

本来就有。

这样就产生了「悬疑」的剧码了?

你一定觉得很奇怪吧。不是刚讲,怎麽就「本有」了。

经典怎麽解决这一阅读上的「不解」呢?

直接的,「科幻」场景出现了。

经文: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从地涌出,就是描写这场景。

为什麽,经典不去「解释」,而是转而用「科幻场景」来处理读者的疑惑呢?

更科幻的是,经文:
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这「科幻」场景,恰恰是大乘佛法的「理论核心」。人人本来就具有「佛性」。

所以,人人都有,是「本有」,也是「无量无边」的多。

我们生活在后世的人,大概对「人人都有佛心」或「人人都有理性」这样的句子,麻了,无感。

但在古代,开始而言,总是谈「只有少部分的什样的人才能拥有什麽心」。

谈,人人都有,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是修行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是「本有」,修个什麽劲呢?

大乘谈「本有」「人人都有」。大乘是在中原大地被发扬光大的。这二者,难道只是巧合吗?

孟子说:「仁,人心也。」

文明的发展当然是曲曲折折,有时进,有时退。但总有个基本大方向。

传统文化的基调,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