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疲勞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疲勞

前情提要。

釋氏講了許多精采內容後。他的聽眾都說,我們想幫你來把這好的內容傳出去。

釋氏說,不用。

為什麼,釋氏解釋說,因為這娑婆世界「本來」就有人可以來講這些精彩的內容。

「本來就有」。

經文:
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經典用一種超科幻的筆法來說明「本有」。

三個重點字:一、無量千萬億。二、同時湧出。三、從地。

娑婆世界是佛學經典中對「我們的這個世界」的專有名詞。

本有什麼?本有「佛心」。人人俱有,人人俱足。這點和儒學的「良心」,是一致的。

人人都有。所以,無量千萬億。

良心是「當下呈現」,「不學而能的」。所以,同時湧出。

再來,人往往會「忽略」良心的聲音,所以修行是「傾聽本源地」,如是而已。所以,是,「從地」。

那麼,如何來讓自己可以「傾聽本源」呢?

就娑婆世界而言,修行的方法是什麼?

經典用四位人物名稱來說明。

經文: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這四種行為是「行法」。

這四行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經典又用另一劇情畫面來說明。

經文:
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大乘的行者並沒去談什麼奇炫妙光的方法,而是很人間世地踏實的可實踐之行。

這裡分二點,
一、少病、少惱,安樂行。
二、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第一、我們自己要能「穩定」自己,這是基本功,所以傳統的諸淨心之類的行法,並沒有被排斥。

第二是大乘的特別之處,去關注「他人」。自己的成就是建立在「他人」是不是很棒。

就大乘佛學理論而言,人,只能「從他人」來看到自己。你眼中的「他人」是什麼人,不用懷疑,你就是什麼人。

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你千萬不能「生疲勞」。

如何能「不生疲勞」,是大乘行法中的「核心心法」。

你要自己去感受,自己去解決,自己去想出方法來。

在這過程中,你「轉化了」自己。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疲劳

前情提要。

释氏讲了许多精采内容后。他的听众都说,我们想帮你来把这好的内容传出去。

释氏说,不用。

为什麽,释氏解释说,因为这娑婆世界「本来」就有人可以来讲这些精彩的内容。

「本来就有」。

经文:
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经典用一种超科幻的笔法来说明「本有」。

三个重点字:一、无量千万亿。二、同时涌出。三、从地。

娑婆世界是佛学经典中对「我们的这个世界」的专有名词。

本有什麽?本有「佛心」。人人俱有,人人俱足。这点和儒学的「良心」,是一致的。

人人都有。所以,无量千万亿。

良心是「当下呈现」,「不学而能的」。所以,同时涌出。

再来,人往往会「忽略」良心的声音,所以修行是「倾听本源地」,如是而已。所以,是,「从地」。

那麽,如何来让自己可以「倾听本源」呢?

就娑婆世界而言,修行的方法是什麽?

经典用四位人物名称来说明。

经文: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上行,无边行,淨行,安立行。这四种行为是「行法」。

这四行的具体内容是什麽呢?经典又用另一剧情画面来说明。

经文:
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否,所应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大乘的行者并没去谈什麽奇炫妙光的方法,而是很人间世地踏实的可实践之行。

这裡分二点,
一、少病、少恼,安乐行。
二、所应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第一、我们自己要能「稳定」自己,这是基本功,所以传统的诸淨心之类的行法,并没有被排斥。

第二是大乘的特别之处,去关注「他人」。自己的成就是建立在「他人」是不是很棒。

就大乘佛学理论而言,人,只能「从他人」来看到自己。你眼中的「他人」是什麽人,不用怀疑,你就是什麽人。

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你千万不能「生疲劳」。

如何能「不生疲劳」,是大乘行法中的「核心心法」。

你要自己去感受,自己去解决,自己去想出方法来。

在这过程中,你「转化了」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