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誠諦之語
法華經是大乘的重要經典。很重要的經典。尤其是在中原大地的佛教發展過程,更是被譽為「成佛在法華」。
大乘在整個佛學發展史中,是從原始佛教(即小乘)發展而來。
即是發展而來,就有繼承和突破。
突破,代表了講了某種「以前所沒有講的」。
這「以前所沒有講的」,就在這一章節中「講了出來」。
而且是「非常強調式」的嚴謹的講了出來。即,不輕易講的。
為什麼?很難被接受,很難懂。
經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看這經文的表現,釋氏是如此的慎重。一再強調,汝等當信解。
到底要講什麼「難解」之事呢?
經文: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生命,是一種無限的存在。
這有什麼嗎?
對你而言,宗教不都是如此的「迷信」嗎?
那是你在「後代」,很多觀念你早就「被習慣化了」,雖然,你也沒有好好去想過。
能提出「生命的存在是一種無限之可能」,是一種人類重要的觀念上的突破。真的。
正如同到了「宋代」,宋明理學才能提出「人人皆可成為聖賢」這樣的肯定句。
提出,不會只是提出,需要證明,需要論證的。
所以,大乘一路的發展就誰於提出一套理論來說明「生命是一種無限的存在狀態」。
例如,中觀、唯識。所以,唯識最後有第八識的提出,是阿賴耶,是存在的根源。所以才有「因陀羅網」的隱喻,即「一不離一切,一切不離一」。
那麼,為什麼以前不說呢?
經文:但以方便、教化眾生。
大乘之所以是大乘,之所以不同於小乘,在這一章節,亮了。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诚谛之语
法华经是大乘的重要经典。很重要的经典。尤其是在中原大地的佛教发展过程,更是被誉为「成佛在法华」。
大乘在整个佛学发展史中,是从原始佛教(即小乘)发展而来。
即是发展而来,就有继承和突破。
突破,代表了讲了某种「以前所没有讲的」。
这「以前所没有讲的」,就在这一章节中「讲了出来」。
而且是「非常强调式」的严谨的讲了出来。即,不轻易讲的。
为什麽?很难被接受,很难懂。
经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復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復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看这经文的表现,释氏是如此的慎重。一再强调,汝等当信解。
到底要讲什麽「难解」之事呢?
经文: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生命,是一种无限的存在。
这有什麽吗?
对你而言,宗教不都是如此的「迷信」吗?
那是你在「后代」,很多观念你早就「被习惯化了」,虽然,你也没有好好去想过。
能提出「生命的存在是一种无限之可能」,是一种人类重要的观念上的突破。真的。
正如同到了「宋代」,宋明理学才能提出「人人皆可成为圣贤」这样的肯定句。
提出,不会只是提出,需要证明,需要论证的。
所以,大乘一路的发展就谁于提出一套理论来说明「生命是一种无限的存在状态」。
例如,中观、唯识。所以,唯识最后有第八识的提出,是阿赖耶,是存在的根源。所以才有「因陀罗网」的隐喻,即「一不离一切,一切不离一」。
那麽,为什麽以前不说呢?
经文:但以方便、教化众生。
大乘之所以是大乘,之所以不同于小乘,在这一章节,亮了。
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誠諦之語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讚歎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讚歎
諸娑婆世界的菩薩「從地湧出」後,你覺得他們的第一個要去的事應是什麼呢?
我很喜歡在這種時候把經書放下,去想一想,他們會去做什麼?會如何做?
往往,經典的「故事發展」會和你自己的想像,差很大。
有時,這恰恰是「你」和「經典」之間的距離。
經文:
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
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
我其實在初讀時,是有點撼動的。
這二件是看起來「平常的很」,一點都不怎樣,甚至有點「老套」。
但又倒過來講,也可以說,要真心去做這二件事,應也不是那麼簡單。至少我,不易。
真修行人,在乎這二種事。而我呢?
再來,從地湧出的菩薩,一開頭又講了這些,經文: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這些都是修行大菩薩哦,開頭的話是這些,這些是他們心中掛念的。
這是大乘。
修行是在這過程中,而「自我轉化」的。
正如同儒家是在「兄友弟恭」中,自我轉化的。
大乘修行,不是關著門自搞自的,修行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在「走出疲勞」中,而有了自我向上變化。
這是大乘的「不共法」。
這如何可能?
我們往往就在「與他人的互動」中,讓自己「失去了自己」。我們就在與他人中,迷失於種種「事件」而來的喜怒哀樂中。
既與他人互動,但又有另一顆「慧眼看世間」,這如何可能?
這一方向就是許許多多大乘經典所不斷的說明、解說和提出行法的論述和實踐方向。
例如,《金剛經》: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赞歎
诸娑婆世界的菩萨「从地涌出」后,你觉得他们的第一个要去的事应是什麽呢?
我很喜欢在这种时候把经书放下,去想一想,他们会去做什麽?会如何做?
往往,经典的「故事发展」会和你自己的想像,差很大。
有时,这恰恰是「你」和「经典」之间的距离。
经文:
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
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歎
我其实在初读时,是有点撼动的。
这二件是看起来「平常的很」,一点都不怎样,甚至有点「老套」。
但又倒过来讲,也可以说,要真心去做这二件事,应也不是那麽简单。至少我,不易。
真修行人,在乎这二种事。而我呢?
再来,从地涌出的菩萨,一开头又讲了这些,经文: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这些都是修行大菩萨哦,开头的话是这些,这些是他们心中挂念的。
这是大乘。
修行是在这过程中,而「自我转化」的。
正如同儒家是在「兄友弟恭」中,自我转化的。
大乘修行,不是关着门自搞自的,修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走出疲劳」中,而有了自我向上变化。
这是大乘的「不共法」。
这如何可能?
我们往往就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让自己「失去了自己」。我们就在与他人中,迷失于种种「事件」而来的喜怒哀乐中。
既与他人互动,但又有另一颗「慧眼看世间」,这如何可能?
这一方向就是许许多多大乘经典所不断的说明、解说和提出行法的论述和实践方向。
例如,《金刚经》: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2022年4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疲勞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疲勞
前情提要。
釋氏講了許多精采內容後。他的聽眾都說,我們想幫你來把這好的內容傳出去。
釋氏說,不用。
為什麼,釋氏解釋說,因為這娑婆世界「本來」就有人可以來講這些精彩的內容。
「本來就有」。
經文:
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經典用一種超科幻的筆法來說明「本有」。
三個重點字:一、無量千萬億。二、同時湧出。三、從地。
娑婆世界是佛學經典中對「我們的這個世界」的專有名詞。
本有什麼?本有「佛心」。人人俱有,人人俱足。這點和儒學的「良心」,是一致的。
人人都有。所以,無量千萬億。
良心是「當下呈現」,「不學而能的」。所以,同時湧出。
再來,人往往會「忽略」良心的聲音,所以修行是「傾聽本源地」,如是而已。所以,是,「從地」。
那麼,如何來讓自己可以「傾聽本源」呢?
就娑婆世界而言,修行的方法是什麼?
經典用四位人物名稱來說明。
經文: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這四種行為是「行法」。
這四行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經典又用另一劇情畫面來說明。
經文:
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大乘的行者並沒去談什麼奇炫妙光的方法,而是很人間世地踏實的可實踐之行。
這裡分二點,
一、少病、少惱,安樂行。
二、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第一、我們自己要能「穩定」自己,這是基本功,所以傳統的諸淨心之類的行法,並沒有被排斥。
第二是大乘的特別之處,去關注「他人」。自己的成就是建立在「他人」是不是很棒。
就大乘佛學理論而言,人,只能「從他人」來看到自己。你眼中的「他人」是什麼人,不用懷疑,你就是什麼人。
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你千萬不能「生疲勞」。
如何能「不生疲勞」,是大乘行法中的「核心心法」。
你要自己去感受,自己去解決,自己去想出方法來。
在這過程中,你「轉化了」自己。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疲劳
前情提要。
释氏讲了许多精采内容后。他的听众都说,我们想帮你来把这好的内容传出去。
释氏说,不用。
为什麽,释氏解释说,因为这娑婆世界「本来」就有人可以来讲这些精彩的内容。
「本来就有」。
经文:
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经典用一种超科幻的笔法来说明「本有」。
三个重点字:一、无量千万亿。二、同时涌出。三、从地。
娑婆世界是佛学经典中对「我们的这个世界」的专有名词。
本有什麽?本有「佛心」。人人俱有,人人俱足。这点和儒学的「良心」,是一致的。
人人都有。所以,无量千万亿。
良心是「当下呈现」,「不学而能的」。所以,同时涌出。
再来,人往往会「忽略」良心的声音,所以修行是「倾听本源地」,如是而已。所以,是,「从地」。
那麽,如何来让自己可以「倾听本源」呢?
就娑婆世界而言,修行的方法是什麽?
经典用四位人物名称来说明。
经文: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上行,无边行,淨行,安立行。这四种行为是「行法」。
这四行的具体内容是什麽呢?经典又用另一剧情画面来说明。
经文:
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否,所应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大乘的行者并没去谈什麽奇炫妙光的方法,而是很人间世地踏实的可实践之行。
这裡分二点,
一、少病、少恼,安乐行。
二、所应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第一、我们自己要能「稳定」自己,这是基本功,所以传统的诸淨心之类的行法,并没有被排斥。
第二是大乘的特别之处,去关注「他人」。自己的成就是建立在「他人」是不是很棒。
就大乘佛学理论而言,人,只能「从他人」来看到自己。你眼中的「他人」是什麽人,不用怀疑,你就是什麽人。
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你千万不能「生疲劳」。
如何能「不生疲劳」,是大乘行法中的「核心心法」。
你要自己去感受,自己去解决,自己去想出方法来。
在这过程中,你「转化了」自己。
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本有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本有
「從地湧出」這看起來就蠻「科幻的」。
到底,從文本理解或詮釋的角度而言,這是想表達什麼呢?
先來看故事,看看是什麼狀況而有「從地湧出」這一情境的產生。
前文說,釋氏講了安樂行品,受眾非常感動。於是都發了大願。
經文:
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受眾都爭相要把所理解的感受的講下去。
但,釋氏卻來個大反轉。
經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釋氏說:不用。
為什麼呢?
「自有」。
本來就有。
這樣就產生了「懸疑」的劇碼了?
你一定覺得很奇怪吧。不是剛講,怎麼就「本有」了。
經典怎麼解決這一閱讀上的「不解」呢?
直接的,「科幻」場景出現了。
經文: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從地湧出,就是描寫這場景。
為什麼,經典不去「解釋」,而是轉而用「科幻場景」來處理讀者的疑惑呢?
更科幻的是,經文:
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這「科幻」場景,恰恰是大乘佛法的「理論核心」。人人本來就具有「佛性」。
所以,人人都有,是「本有」,也是「無量無邊」的多。
我們生活在後世的人,大概對「人人都有佛心」或「人人都有理性」這樣的句子,麻了,無感。
但在古代,開始而言,總是談「只有少部分的什樣的人才能擁有什麼心」。
談,人人都有,是一種巨大的勇氣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這是修行的「理論基礎」。如果不是「本有」,修個什麼勁呢?
大乘談「本有」「人人都有」。大乘是在中原大地被發揚光大的。這二者,難道只是巧合嗎?
孟子说:「仁,人心也。」
文明的發展當然是曲曲折折,有時進,有時退。但總有個基本大方向。
傳統文化的基調,
《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本有
「从地涌出」这看起来就蛮「科幻的」。
到底,从文本理解或诠释的角度而言,这是想表达什麽呢?
先来看故事,看看是什麽状况而有「从地涌出」这一情境的产生。
前文说,释氏讲了安乐行品,受众非常感动。于是都发了大愿。
经文:
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受众都争相要把所理解的感受的讲下去。
但,释氏却来个大反转。
经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需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释氏说:不用。
为什麽呢?
「自有」。
本来就有。
这样就产生了「悬疑」的剧码了?
你一定觉得很奇怪吧。不是刚讲,怎麽就「本有」了。
经典怎麽解决这一阅读上的「不解」呢?
直接的,「科幻」场景出现了。
经文: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从地涌出,就是描写这场景。
为什麽,经典不去「解释」,而是转而用「科幻场景」来处理读者的疑惑呢?
更科幻的是,经文:
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这「科幻」场景,恰恰是大乘佛法的「理论核心」。人人本来就具有「佛性」。
所以,人人都有,是「本有」,也是「无量无边」的多。
我们生活在后世的人,大概对「人人都有佛心」或「人人都有理性」这样的句子,麻了,无感。
但在古代,开始而言,总是谈「只有少部分的什样的人才能拥有什麽心」。
谈,人人都有,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这是修行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是「本有」,修个什麽劲呢?
大乘谈「本有」「人人都有」。大乘是在中原大地被发扬光大的。这二者,难道只是巧合吗?
孟子说:「仁,人心也。」
文明的发展当然是曲曲折折,有时进,有时退。但总有个基本大方向。
传统文化的基调,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不妄與人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不妄與人
最後的一些想法,關於法華經安樂行品。
這世界,的確有的東西是「更高檔次」的,而有些是「通俗的不是那麼高檔次的」。
如果你想要講「更高檔次的東東」,你覺得你會獲得什麼反應?
經文:
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必大驚怪」。
經文:
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多怨難信」。
來,朋友,
如果你心中真的有某種更多高次的心得,你想講給別人聽,你預想著會有什麼「大眾反應」呢?
在經典中已把答案跟你說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
來,我講講心中話,
我在大學很多多年後,才敢講我心中覺得更重要的東東,因為我怕沒有學生的掌聲,我怕學生在fb中po我壞話。
人性,很脆弱的。
那心中很重要的是什麼呢?
只不過說:
同學, 好好讀書,一定要去考研究所。這世界,真的會在乎文憑,因為文憑真的有一些檢別的能力。多讀幾年,不會是沒有效果的。
朋友,如果你想講「實話」,但你又怕被別人罵。怎麼辦?
我知,我們活在「大眾社會」。
但,很多掌聲,跟真理不一定有什麼關係,反而有時是「反向關係」。
經典早有跟你說了,忍辱,這是你必經的過程,
講實話是一件考驗你的事,是一件要勇氣事。
但這是行法。
經典用一種很寓言的方式來表達你在這過程會感受的「成長」,
經文: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不妄与人
最后的一些想法,关于法华经安乐行品。
这世界,的确有的东西是「更高档次」的,而有些是「通俗的不是那麽高档次的」。
如果你想要讲「更高档次的东东」,你觉得你会获得什麽反应?
经文:
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必大惊怪」。
经文:
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多怨难信」。
来,朋友,
如果你心中真的有某种更多高次的心得,你想讲给别人听,你预想着会有什麽「大众反应」呢?
在经典中已把答案跟你说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
来,我讲讲心中话,
我在大学很多多年后,才敢讲我心中觉得更重要的东东,因为我怕没有学生的掌声,我怕学生在fb中po我坏话。
人性,很脆弱的。
那心中很重要的是什麽呢?
只不过说:
同学, 好好读书,一定要去考研究所。这世界,真的会在乎文凭,因为文凭真的有一些检别的能力。多读几年,不会是没有效果的。
朋友,如果你想讲「实话」,但你又怕被别人骂。怎麽办?
我知,我们活在「大众社会」。
但,很多掌声,跟真理不一定有什麽关係,反而有时是「反向关係」。
经典早有跟你说了,忍辱,这是你必经的过程,
讲实话是一件考验你的事,是一件要勇气事。
但这是行法。
经典用一种很寓言的方式来表达你在这过程会感受的「成长」,
经文: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