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第一法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第一法

那麼,接著上一回的po文,我們可以說,這一章是以「講經」這種經驗現象來談「修行的方法和實踐」。

人為什麼要修行?因為,你所看到的「既存現況」的你,不是最完美的一種可能性的呈現。

你想去看看,你這活生生的肉體生命,在一段時間的存在的呈現過程中,還能有什麼樣的「可能性」嗎?

這可能性是指「一種生命在質性上有所翻轉的」可能性。

來,用一種簡單的說法,是從國小到大學,這樣的一種變化。而不是在國小的從下午喝紅豆湯改成緣豆湯。

經文: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這裡有二項重點,一是「後惡世」,二是說經。

後惡世,這是指,你外在的環境,對於你的「修行」會是一種反對的、朝笑的、障礙你的狀況。

真的。這世上會鼓勵你變化向上的人「不多」,真的啊。你自己可能不小心就常嘲笑別人的「自我改變之努力」。

說經,為什麼是好例子呢?

講,不難。就是把口張開,讓語言從口裡跑出來。但這無意義。

講經在於,如何讓「別人聽得下去」。

修行的「變化」,需要外在的「他人」做一種自我省察的標的現象。

講經,如果別人聽不懂,那講者就要「改變自己的講法和內容」,不是嗎?

嗯,改變自己。這裡,講經和修行,扣上了。

這經典,在此提出四種要去注意的「行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樂心故,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生大慈心。

這是合於大乘佛法的基本理論原理:先去了解「空性」,再來是以「利他」為修行方法。

四法中第一法是說明什麼是「空性」。

第二、三、四法,則是談「利他」過程中,自我在利他的過程中會呈現的層次變化。

如果你是當老師的,你把「講經」改成「上課」,那麼你一定會更很多感想出來的。

先談第一法:一者、安住(一)菩薩行處及(二)親近處。這裡又有細分。

(一)菩薩行處。
經文: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二)親近處又分兩層次:
(1)初親近處,
經文: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

(2)第二親近處:
經文: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

(一)是說「菩薩行」處,這是指「菩薩行」的修行者,菩薩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者的名稱,相對的,大乘之前的「小乘(原始)佛法」的修行者往往被稱之為羅漢或聲聞。

菩薩行的第一要項是:忍辱。

哈,你準備要「看不下去了嗎」。

住忍辱地不是去當傻瓜,而是在一種「自我鍛練」意識中: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正如同練游泳一定是在一種「學游泳」的意識中,所以你的「練習」才能生出效果。

有意識的知道「自己在忍辱」,是非常重要的行法。這行法的效果是什麼?了悟「空性」。

我們往往無法忍辱或是被逼著忍辱。那沒有用。

只要不是什麼違反天良的事,你願意「退一步」而忍辱,是一種自我意識下的行為,在這樣的「模式中」,你生命將會有變化。指向對「空性」了悟的變化。

正如同你有意識的知道在練習游泳的模式中,你的以前所沒有的游泳能力,就正在被啟動。

因為是有意識的忍辱,所那種心態客觀的描述就是: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而一種外在呈現的被別人看起來的樣子是: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只要你知道你是在修「忍辱」行法,有意識的,這是你生命自我改造第一步。

同學,如果你不是什麼前三志願的大學生,如果你「想讀書」,是不是第一步要去做的就是「忍辱」啊。

老師亦然,如果當老師的想「改變自己」的話。

真的。生命中想改變自己的「過程模式」,就是如此。這是佛法所看出的人生模式。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第一法

那麽,接着上一回的po文,我们可以说,这一章是以「讲经」这种经验现象来谈「修行的方法和实践」。

人为什麽要修行?因为,你所看到的「既存现况」的你,不是最完美的一种可能性的呈现。

你想去看看,你这活生生的肉体生命,在一段时间的存在的呈现过程中,还能有什麽样的「可能性」吗?

这可能性是指「一种生命在质性上有所翻转的」可能性。

来,用一种简单的说法,是从国小到大学,这样的一种变化。而不是在国小的从下午喝红豆汤改成缘豆汤。

经文: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这裡有二项重点,一是「后恶世」,二是说经。

后恶世,这是指,你外在的环境,对于你的「修行」会是一种反对的、朝笑的、障碍你的状况。

真的。这世上会鼓励你变化向上的人「不多」,真的啊。你自己可能不小心就常嘲笑别人的「自我改变之努力」。

说经,为什麽是好例子呢?

讲,不难。就是把口张开,让语言从口裡跑出来。但这无意义。

讲经在于,如何让「别人听得下去」。

修行的「变化」,需要外在的「他人」做一种自我省察的标的现象。

讲经,如果别人听不懂,那讲者就要「改变自己的讲法和内容」,不是吗?

嗯,改变自己。这裡,讲经和修行,扣上了。

这经典,在此提出四种要去注意的「行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乐心故,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生大慈心。

这是合于大乘佛法的基本理论原理:先去了解「空性」,再来是以「利他」为修行方法。

四法中第一法是说明什麽是「空性」。

第二、三、四法,则是谈「利他」过程中,自我在利他的过程中会呈现的层次变化。

如果你是当老师的,你把「讲经」改成「上课」,那麽你一定会更很多感想出来的。

先谈第一法:一者、安住(一)菩萨行处及(二)亲近处。这裡又有细分。

(一)菩萨行处。
经文: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復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二)亲近处又分两层次:
(1)初亲近处,
经文: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

(2)第二亲近处:
经文: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

(一)是说「菩萨行」处,这是指「菩萨行」的修行者,菩萨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者的名称,相对的,大乘之前的「小乘(原始)佛法」的修行者往往被称之为罗汉或声闻。

菩萨行的第一要项是:忍辱。

哈,你准备要「看不下去了吗」。

住忍辱地不是去当傻瓜,而是在一种「自我锻练」意识中: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正如同练游泳一定是在一种「学游泳」的意识中,所以你的「练习」才能生出效果。

有意识的知道「自己在忍辱」,是非常重要的行法。这行法的效果是什麽?了悟「空性」。

我们往往无法忍辱或是被逼着忍辱。那没有用。

只要不是什麽违反天良的事,你愿意「退一步」而忍辱,是一种自我意识下的行为,在这样的「模式中」,你生命将会有变化。指向对「空性」了悟的变化。

正如同你有意识的知道在练习游泳的模式中,你的以前所没有的游泳能力,就正在被启动。

因为是有意识的忍辱,所那种心态客观的描述就是: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而一种外在呈现的被别人看起来的样子是:又復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只要你知道你是在修「忍辱」行法,有意识的,这是你生命自我改造第一步。

同学,如果你不是什麽前三志愿的大学生,如果你「想读书」,是不是第一步要去做的就是「忍辱」啊。

老师亦然,如果当老师的想「改变自己」的话。

真的。生命中想改变自己的「过程模式」,就是如此。这是佛法所看出的人生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