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轉身
在提婆達多品的最後,文殊師利菩薩出場。
他介紹了小龍女。
為什麼呢?為什麼是這位小龍女呢?到底要藉此來說明什麼道理呢?
回應,往往是來自問題。
經文: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
好了,這法華經被讚揚了半天,到底這本經,好在那裡呢?為什麼?為什麼讀這本經可以比其他的經典更有好效果?
佛學是哲學,很會問的。
文殊師利,並沒有回答,而是請「小龍女」出來,現身說法,以身證明。
小龍女:「年始八歲」。
小龍女:是女性修行者。
她的修行成就是:
智慧利根,深入禪定,發菩提心,功德具足,慈悲仁讓。
哇。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成就是,「於須臾頃」,就成就了。
我想起大學老師愛說的一句話:一通百通,不通一竅也不通。
大乘佛法,重視「悟」。當下的一種生命翻轉式的理解。
這不是對「外物」的理解,而是對一種「自己生命層次的體悟」。
對外物的理解,是知識,是物理、化學。
對自我的「感受」,是「悟境」,是「轉換了一種朝向意義的方向」。
「於須臾頃」成就,是一種很難講的生命轉換,這和對外物的理解不同。
所以,不易被相信。
經文:
智積菩薩言:「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小龍女出場了。
經文:
「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
轉身成佛,這成語,就是這裡出來的。
人的「體悟」,一種對生命成長價值方向的重新取捨,是「轉身之間」而來的。
但,這之前,是要有準備的。可是,悟與不悟,一念之間。
同學,你相信你考得上台大了嗎?
一念之間。但在這一念之間發動之前,你要多看書。
這經典,以小龍女出場來說明,人人都有一念之間成佛的可能。
人人都有。
不要以為這句講得煩了,你相信你自己是可以變化自己的嗎?
當老師的,你相信你的學生是可以考上台大的嗎?
你真的相信嗎?
當老師的,你相信你的學生是可以考上台大的嗎?
你真的相信嗎?
你如果相信,你的「教法」就會不同。
就不會,「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理論上是:讓學生快樂的接受「就是現在這樣子」。
想改變,必然伴隨苦。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转身
在提婆达多品的最后,文殊师利菩萨出场。
他介绍了小龙女。
为什麽呢?为什麽是这位小龙女呢?到底要藉此来说明什麽道理呢?
回应,往往是来自问题。
经文: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
好了,这法华经被赞扬了半天,到底这本经,好在那裡呢?为什麽?为什麽读这本经可以比其他的经典更有好效果?
佛学是哲学,很会问的。
文殊师利,并没有回答,而是请「小龙女」出来,现身说法,以身证明。
小龙女:「年始八岁」。
小龙女:是女性修行者。
她的修行成就是:
智慧利根,深入禅定,发菩提心,功德具足,慈悲仁让。
哇。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成就是,「于须臾顷」,就成就了。
我想起大学老师爱说的一句话:一通百通,不通一窍也不通。
大乘佛法,重视「悟」。当下的一种生命翻转式的理解。
这不是对「外物」的理解,而是对一种「自己生命层次的体悟」。
对外物的理解,是知识,是物理、化学。
对自我的「感受」,是「悟境」,是「转换了一种朝向意义的方向」。
「于须臾顷」成就,是一种很难讲的生命转换,这和对外物的理解不同。
所以,不易被相信。
经文:
智积菩萨言:「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小龙女出场了。
经文:
「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
转身成佛,这成语,就是这裡出来的。
人的「体悟」,一种对生命成长价值方向的重新取捨,是「转身之间」而来的。
但,这之前,是要有准备的。可是,悟与不悟,一念之间。
同学,你相信你考得上台大了吗?
一念之间。但在这一念之间发动之前,你要多看书。
这经典,以小龙女出场来说明,人人都有一念之间成佛的可能。
人人都有。
不要以为这句讲得烦了,你相信你自己是可以变化自己的吗?
當老師的,你相信你的學生是可以考上台大的嗎?
你真的相信嗎?
當老師的,你相信你的學生是可以考上台大的嗎?
你真的相信嗎?
你如果相信,你的「教法」就會不同。
就不會,「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理論上是:讓學生快樂的接受「就是現在這樣子」。
想改變,必然伴隨苦。
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轉身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