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金庸的小龍女嗎?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金庸的小龍女嗎?

這一篇章的結構,一直我有點「愛去想的」。

在這篇中,跑出了個「小龍女」。到底,這是要表達什麼意思。

在文學理論中有一種「文本細讀法」,意即從文本的整體脈絡中來解釋中間的某些事件細節。

提婆達多品,是在談「老師」或「善知識」與修行之間的關係的一篇經典文字。

那麼,在這目的下,小龍女跑出來,是在一種什麼意義下的解讀呢?

來看,故事是如何鋪陳的。

世尊說法,此章,講完提婆達多因緣後,有些人想離場了。

世尊說,不用急,有一位文殊師利菩薩要來這裡,大家可以等一下來和他討論。

(在佛學知識中,文殊師利代表智慧)

文殊師利菩薩來後,有人提問:您一共教了多少有成就的學生了啊?

經文,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哇,這樣的回答,真的很有張力。

那為什麼可以有這種教學效果呢?有人問。

經文: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惟常宣說妙法華經。」

這這這,為什麼這經這麼厲害,解釋一下吧。(佛學很理智的,對不對,都要追問的)

經文: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

嗯,這時,文殊師利就沒有再解釋了,而是說,來,我讓你看一個人。

用,「親見」的方法來讓你去感受。

經典談生命的變化,「親證」才是最終的證明,有如游泳,只有自己「會了」才能知道「什麼是游泳」。

這是親證。同學,讀書也是「親證」的。

在還沒有親證之前,看看「會游泳的人」就是最好的教法。這是「親見」。

小龍女,出場了,她用自己的生命變化,來讓你「親見」你自己的提問之解答。

來,先提前說明,老師或善知識最好的教學方法「用他的親證來讓你親見」。

這句,和幾天前的論語,「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是不是有某種相似性呢!

如果你去讀書,讓同學看到了你的讀書後的變化,你就是「小龍女」,就是文殊化身,功德無量。

下週談小龍女的出場。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金庸的小龙女吗?

这一篇章的结构,一直我有点「爱去想的」。

在这篇中,跑出了个「小龙女」。到底,这是要表达什麽意思。

在文学理论中有一种「文本细读法」,意即从文本的整体脉络中来解释中间的某些事件细节。

提婆达多品,是在谈「老师」或「善知识」与修行之间的关係的一篇经典文字。

那麽,在这目的下,小龙女跑出来,是在一种什麽意义下的解读呢?

来看,故事是如何铺陈的。

世尊说法,此章,讲完提婆达多因缘后,有些人想离场了。

世尊说,不用急,有一位文殊师利菩萨要来这裡,大家可以等一下来和他讨论。

(在佛学知识中,文殊师利代表智慧)

文殊师利菩萨来后,有人提问:您一共教了多少有成就的学生了啊?

经文,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

哇,这样的回答,真的很有张力。

那为什麽可以有这种教学效果呢?有人问。

经文: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惟常宣说妙法华经。」

这这这,为什麽这经这麽厉害,解释一下吧。(佛学很理智的,对不对,都要追问的)

经文: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

嗯,这时,文殊师利就没有再解释了,而是说,来,我让你看一个人。

用,「亲见」的方法来让你去感受。

经典谈生命的变化,「亲证」才是最终的证明,有如游泳,只有自己「会了」才能知道「什麽是游泳」。

这是亲证。同学,读书也是「亲证」的。

在还没有亲证之前,看看「会游泳的人」就是最好的教法。这是「亲见」。

小龙女,出场了,她用自己的生命变化,来让你「亲见」你自己的提问之解答。

来,先提前说明,老师或善知识最好的教学方法「用他的亲证来让你亲见」。

这句,和几天前的论语,「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是不是有某种相似性呢!

如果你去读书,让同学看到了你的读书后的变化,你就是「小龙女」,就是文殊化身,功德无量。

下週谈小龙女的出场。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學了什麼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學了什麼

提婆達多是釋氏的老師。

師生關係,這裡,特別以一章的形式被重點地呈現出來。

如果你的職業是當老師的,嗯,這是特別的工作。你的產品是靈魂。

佛學的某些道理,的確,如果沒有人教,很難是自己去想出來或悟出來。例如,空性。

那麼,這章是用什麼故事樣態來表達這種關係,這涉及到修行的過程。

經文: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天啊。這,我大概是不可能講出來的。求法之情如此殷切。

同時,這也不是講講而已,經文: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更重要的是,釋氏很清楚的說出來,這為老師教了他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

你能講的出,你的某位老師,教了你什麼而影響了你什麼嗎?

大概不多。所以,嗯,經文: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這裡是行法,尤其是佛學修行中所常強調的行法。

如果你有興趣,我列一下:
六波羅蜜,
慈悲喜捨,
十力、
四無所畏、
四攝法、
十八不共、
神通道力,
成等正覺,
廣度眾生。

這些都是佛學術語。佛學有時很迷人之處在於,對於行法,不但定義清楚,理論的論述也非常完整。

你依著這些方法去實踐,生命會變化,層次會提升,痛苦會解脫。這是「修行學」,有論證的。

那不是道德訓示,那是「修行學」的理論論證。

我最感動的一句是,釋氏說: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不知,有沒有老師可以讓你如此說?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学了什麽

提婆达多是释氏的老师。

师生关係,这裡,特别以一章的形式被重点地呈现出来。

如果你的职业是当老师的,嗯,这是特别的工作。你的产品是灵魂。

佛学的某些道理,的确,如果没有人教,很难是自己去想出来或悟出来。例如,空性。

那麽,这章是用什麽故事样态来表达这种关係,这涉及到修行的过程。

经文:
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天啊。这,我大概是不可能讲出来的。求法之情如此殷切。

同时,这也不是讲讲而已,经文: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更重要的是,释氏很清楚的说出来,这为老师教了他什麽。这一点,非常重要。

你能讲的出,你的某位老师,教了你什麽而影响了你什麽吗?

大概不多。所以,嗯,经文: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这裡是行法,尤其是佛学修行中所常强调的行法。

如果你有兴趣,我列一下:
六波罗蜜,
慈悲喜捨,
十力、
四无所畏、
四摄法、
十八不共、
神通道力,
成等正觉,
广度众生。

这些都是佛学术语。佛学有时很迷人之处在于,对于行法,不但定义清楚,理论的论述也非常完整。

你依着这些方法去实践,生命会变化,层次会提升,痛苦会解脱。这是「修行学」,有论证的。

那不是道德训示,那是「修行学」的理论论证。

我最感动的一句是,释氏说: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不知,有没有老师可以让你如此说?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還集一處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還集一處

接上回,話說,多寶佛因其「願力」而寶塔現前。

願力。在大乘佛學行法中是第一位階的。

解脫是佛學的根本目標,但小乘的解脫第一步是觀:苦之所以會來的「因緣」,所以苦集滅道,是四諦。

大乘,亦是追求解脫,但去達成這目標的第一步是:發願。

所以,經文:
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這裡有行法理論上的重點轉移。所以,東南亞所宗的小乘和漢傳佛學所宗的大乘,最後在可見的佛教文化現象中是多所不同的。

那多寶佛的發願的內容是什麼呢?

經文:
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從我們凡人的角度而言,這種願的內容是「怪怪的」,因為,我們大概發不出這種內容的願。但,沒關係,我們可以追問:這代表什麼意義呢?

「說法華經者」,這是對講法者的極大讚美。也是對於「理解法」的看重。修行,並不外於「理解」,不只是「打坐」而已。

當老師的,或是有機會去向眾人發言的,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嗎?或是,迷信一點的說法,自己「所講出去的」因果之重嗎?

擴大而言之,如果你講的是「正法」,未必是佛學,沒關係,寶塔必然現前。嗯, 超玄的……。

在「那時」的講經現場,有人想看多寶佛,多寶佛說,可以,但有條件。

經文: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這是什麼畫面呢?

講法的人,不是一時興起而已,而是「在十方世界」說法。亦即,用我們的理知來解說畫面,是說:講法是一種長間的願力實踐。

因為是長時間的願力實踐,所以時間軸內的所有「講法」,才有機會「還集一處」。

但為什麼不同時間軸內的「講法」能夠相結合呢?是因為其內容的法意是相同的。所以是,講法,而不是「行銷」。講法,能夠讓你的所有努力,「還集一處」。

如果你是老師,又是對形而上或宗教有某種被引力,那麼你看到你的行法了嗎?一種工作與修行結合的行法。

講法,佛塔現身;長時間的講法實踐,多寶佛現身。這有,是描述上的意義之差別。

為了讓那時講法的聽眾親自目睹多寶佛,於是釋氏現「大神力」,讓「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來集。

這裡亦有大乘的一種重點強調:生命德性價值實踐的無時間性。

憑良心講,過了五十,再回看重前,不得不說,如果你真的只相信生命是「這輩子」而已,你要不去做壞事的機會,太少了?要你不去損人利己,太難了。

來,釋氏的分身來集了,要去跟釋氏打招呼,你猜,這些分身所講的內容會是什麼?

下回。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还集一处

接上回,话说,多宝佛因其「愿力」而宝塔现前。

愿力。在大乘佛学行法中是第一位阶的。

解脱是佛学的根本目标,但小乘的解脱第一步是观:苦之所以会来的「因缘」,所以苦集灭道,是四谛。

大乘,亦是追求解脱,但去达成这目标的第一步是:发愿。

所以,经文:
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这裡有行法理论上的重点转移。所以,东南亚所宗的小乘和汉传佛学所宗的大乘,最后在可见的佛教文化现象中是多所不同的。

那多宝佛的发愿的内容是什麽呢?

经文:
佛以神通愿力,十方世界,在在处处、若有说法华经者,彼之宝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赞言:「善哉善哉。」

从我们凡人的角度而言,这种愿的内容是「怪怪的」,因为,我们大概发不出这种内容的愿。但,没关係,我们可以追问:这代表什麽意义呢?

「说法华经者」,这是对讲法者的极大赞美。也是对于「理解法」的看重。修行,并不外于「理解」,不只是「打坐」而已。

当老师的,或是有机会去向众人发言的,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吗?或是,迷信一点的说法,自己「所讲出去的」因果之重吗?

扩大而言之,如果你讲的是「正法」,未必是佛学,没关係,宝塔必然现前。嗯, 超玄的……。

在「那时」的讲经现场,有人想看多宝佛,多宝佛说,可以,但有条件。

经文: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这是什麽画面呢?

讲法的人,不是一时兴起而已,而是「在十方世界」说法。亦即,用我们的理知来解说画面,是说:讲法是一种长间的愿力实践。

因为是长时间的愿力实践,所以时间轴内的所有「讲法」,才有机会「还集一处」。

但為什麼不同時間軸內的「講法」能夠相結合呢?是因為其內容的法意是相同的。所以是,講法,而不是「行銷」。講法,能夠讓你的所有努力,「還集一處」。

如果你是老师,又是对形而上或宗教有某种被引力,那麽你看到你的行法了吗?一种工作与修行结合的行法。

讲法,佛塔现身;长时间的讲法实践,多宝佛现身。这有,是描述上的意义之差别。

为了让那时讲法的听众亲自目睹多宝佛,于是释氏现「大神力」,让「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来集。

这裡亦有大乘的一种重点强调:生命德性价值实践的无时间性。

凭良心讲,过了五十,再回看重前,不得不说,如果你真的只相信生命是「这辈子」而已,你要不去做坏事的机会,太少了?要你不去损人利己,太难了。

来,释氏的分身来集了,要去跟释氏打招呼,你猜,这些分身所讲的内容会是什麽?

下回。






 

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條件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條件

寶塔品,是一「奇幻風格」很強烈的篇章。

釋氏要說「大法」,一些受眾就跑掉,於是「寶塔」就出現了,來為這「大法」證明,
證明說,這是大法。

佛法談「願」,所以寶塔出現也是「依願」而來。

經文:
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願」很重要。對大乘佛法而言,這是大乘之所以是大乘的「特色」之一。

大乘是從「願」而來,而不是從「識苦」而來。雖然,識苦是佛學的基礎。

你有願嗎?你的願是什麼?是真的願嗎?還是跟著喊的!

願是修行的基礎,有了願,生命的調整才有方向。

同學,有想考研究所嗎?有想考「很好」的研究所嗎?

有想讀書嗎?有想走進圖書館嗎?

一定要有「願」,願走在前面。

你如果在現場,大概就會想去看看「多寶」佛是什麼樣子吧?

經文: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釋氏說,想見,可以,但有條件。

這條件就很「科幻」了。但,這科幻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經文: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分身來集。這種講法,是要談出什麼意義呢?

下週再談。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条件

宝塔品,是一「奇幻风格」很强烈的篇章。

释氏要说「大法」,一些受众就跑掉,于是「宝塔」就出现了,来为这「大法」证明,
证明说,这是大法。

佛法谈「愿」,所以宝塔出现也是「依愿」而来。

经文:
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愿」很重要。对大乘佛法而言,这是大乘之所以是大乘的「特色」之一。

大乘是从「愿」而来,而不是从「识苦」而来。虽然,识苦是佛学的基础。

你有愿吗?你的愿是什麽?是真的愿吗?还是跟着喊的!

愿是修行的基础,有了愿,生命的调整才有方向。

同学,有想考研究所吗?有想考「很好」的研究所吗?

有想读书吗?有想走进图书馆吗?

一定要有「愿」,愿走在前面。

你如果在现场,大概就会想去看看「多宝」佛是什麽样子吧?

经文:
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释氏说,想见,可以,但有条件。

这条件就很「科幻」了。但,这科幻代表着什麽意思呢?

经文: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分身来集。这种讲法,是要谈出什麽意义呢?

下週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