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證明
寶塔品,讀起來很「寓言」。
不過,對我而言,我想的是:為什麼是這樣的寓,而不是那樣的寓?
我還會依我讀書的慣性去問:這樣的寓法是想要表達什麼意義?
再來,我現在會去思維的是:這樣有什麼行法被說了出來?
寶塔品是接著法師品而來的。
法師品談一位法師(老師)要有的特質,這不是給老師專用的,這是佛學修行的行法。佛學,廣義的說,是一種教化體系。
所以,老師要有: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你信嗎?
你不會信。很多人也不信。剛好。
對小學生說大學的事。小學生不信,剛好。
於是,對於不信的人,要如何去「攝受」呢。我挺喜歡佛學概念中的「攝受」。
不是說服,而是「攝受」。
想想,如果你曾被改變過,你是因為「被說服」,還是「被攝受」。
如果說服就可以改變你,你早就上台大醫科了。
來,「攝受」何等難也!
所以,有「寶塔」出現在空中,而且發出音聲。
經文: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這有沒有很「嚇人」。
嚇人,是「攝受」嗎?未必。但,被攝受的過程,往往是經歷一段「被嚇到」的過程。
但,嚇人就是好嗎?別傻了。
來,攝受和嚇人的差別在於:攝受,會在「動搖你」之後,給你另一種思維的可能性去再思維,即反思。
你想「攝受」別人嗎?那你可以讓別人「反思」的東東是什麼?你有嗎?
寶塔的出現,是攝受。出現,背後是有道理想講的。
經文:
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為作證明。
下週再講。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证明
宝塔品,读起来很「寓言」。
不过,对我而言,我想的是:为什麽是这样的寓,而不是那样的寓?
我还会依我读书的惯性去问:这样的寓法是想要表达什麽意义?
再来,我现在会去思维的是:这样有什麽行法被说了出来?
宝塔品是接着法师品而来的。
法师品谈一位法师(老师)要有的特质,这不是给老师专用的,这是佛学修行的行法。佛学,广义的说,是一种教化体系。
所以,老师要有: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你信吗?
你不会信。很多人也不信。刚好。
对小学生说大学的事。小学生不信,刚好。
于是,对于不信的人,要如何去「摄受」呢。我挺喜欢佛学概念中的「摄受」。
不是说服,而是「摄受」。
想想,如果你曾被改变过,你是因为「被说服」,还是「被摄受」。
如果说服就可以改变你,你早就上台大医科了。
来,「摄受」何等难也!
所以,有「宝塔」出现在空中,而且发出音声。
经文: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歎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这有没有很「吓人」。
吓人,是「摄受」吗?未必。但,被摄受的过程,往往是经历一段「被吓到」的过程。
但,吓人就是好吗?别傻了。
来,摄受和吓人的差别在于:摄受,会在「动摇你」之后,给你另一种思维的可能性去再思维,即反思。
你想「摄受」别人吗?那你可以让别人「反思」的东东是什麽?你有吗?
宝塔的出现,是摄受。出现,背后是有道理想讲的。
经文:
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为作证明。
下週再讲。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證明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修行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修行
前文已經鋪陳了很多篇,去談為什麼釋氏為提出如下的經文內容。
經文: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這是當一位好法師的條件,其實也是「大乘」佛學的「行法」。
釋氏藉由「當老師」這樣的現象,來把大乘佛學的「修行條件以及特色」給提了出來。
這是大乘佛學的「不共」特色,亦即是和小乘佛學有最大差異之地方。
並不是說小乘佛學不強調去弘法,而是說,把「弘法」,即講經或當老師,當作是「修行」的一種重要象徵典範,是大乘才強調出來的。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一、大慈悲心。什麼是慈悲心的行為?並不是去「給予」知識,而是一種去感受到「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可以再超越自己」的那一種心態。在這種心態下,你去當老師。當老師的,你有嗎?如果,有,恭喜,你是修行人。
二、柔和忍辱心。當老師可以有很多種行為出來,可以兇,可以罵,也可以「柔和忍辱」。那個對,都對,因狀況不同。但如果你把教書和修行結合起來,當老師的要有「自覺」去「柔和忍辱」。
這是為了老師自己的。學生如有受益,那是附帶作用。但,修行一定會有「正面的」副作用出來。
不容易啊,各位老師。當你在台上,看到所有同學都在滑手機。你要如何自處?佛學修行中愛談「忍」,是有道理的。你會在這過程中,變化。你自己變化,這世界就跟著變化。
三、一切法空。這是大乘的最重要心法。前面二項,是為了能夠來「體悟」這一項。亦即,在實踐前二項時,你要有一種一道思維光束,照著「一切法空」這一理路。
正是有這一項,所以「教書」是才能是修行。有了這一道「思維一切法空的反思意識」在,你的前二項行為,才能從「老師的技法」轉化成為「修行的行法」。這時,老師和法師,二合一。
《中觀》談:空、假、中。也是如此的理路。法華相應於中觀。所以漢傳佛法中的天台宗,以法華起家,以中觀為核心。
這裡,已入修行之域。老師們,如果你有把「一切法空」帶著,你一進教室,就是進「道場」、「壇城」。
一切法空,很難。大乘,談來談去,不外談這。中觀是,唯識亦是。不易啊。但法華經的行法特色就是,讓你從「日常生活中」去踐履這「中道」。
四、以不懈怠心。是的,如果你感受到了前面所談的「修行理路」,就要實踐下去。法華的修行是,雖知是「空」,但仍是「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地面對,亦即,像是「真的」一樣的地面對現象。
如同真的一般的空,就是中觀的「假」。所以才能說,以不懈怠心,你因為「自覺地」當真。修行,如同騎腳踏車、游泳,都是要去「練習」才能激活的生命既有之性。象是「真的」一樣的去面對「假」,奮力不息,永不退轉,這是「中」。
如果你這樣去當老師,這樣的修行,會有什麼「有趣的作用」出來呢?
經文: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你可以相信上文,也可以笑一笑。
但,如果你真的去實踐,你會發現一件「怪事」:即,總會有一二位學生,眼睛發亮,聽了進去。你講一半忘了的某些思路,就自然地接了起來。
其實, 這一現象,不只在教書才有。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这是一种什麽样的修行
前文已经铺陈了很多篇,去谈为什麽释氏为提出如下的经文内容。
经文: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这是当一位好法师的条件,其实也是「大乘」佛学的「行法」。
释氏藉由「当老师」这样的现象,来把大乘佛学的「修行条件以及特色」给提了出来。
这是大乘佛学的「不共」特色,亦即是和小乘佛学有最大差异之地方。
并不是说小乘佛学不强调去弘法,而是说,把「弘法」,即讲经或当老师,当作是「修行」的一种重要象徵典范,是大乘才强调出来的。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一、大慈悲心。什麽是慈悲心的行为?并不是去「给予」知识,而是一种去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可以再超越自己」的那一种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你去当老师。当老师的,你有吗?如果,有,恭喜,你是修行人。
二、柔和忍辱心。当老师可以有很多种行为出来,可以凶,可以骂,也可以「柔和忍辱」。那个对,都对,因状况不同。但如果你把教书和修行结合起来,当老师的要有「自觉」去「柔和忍辱」。
这是为了老师自己的。学生如有受益,那是附带作用。但,修行一定会有「正面的」副作用出来。
不容易啊,各位老师。当你在台上,看到所有同学都在滑手机。你要如何自处?佛学修行中爱谈「忍」,是有道理的。你会在这过程中,变化。你自己变化,这世界就跟着变化。
三、一切法空。这是大乘的最重要心法。前面二项,是为了能够来「体悟」这一项。亦即,在实践前二项时,你要有一种一道思维光束,照着「一切法空」这一理路。
正是有这一项,所以「教书」是才能是修行。有了这一道「思维一切法空的反思意识」在,你的前二项行为,才能从「老师的技法」转化成为「修行的行法」。这时,老师和法师,二合一。
《中观》谈:空、假、中。也是如此的理路。法华相应于中观。所以汉传佛法中的天台宗,以法华起家,以中观为核心。
这裡,已入修行之域。老师们,如果你有把「一切法空」带着,你一进教室,就是进「道场」、「坛城」。
一切法空,很难。大乘,谈来谈去,不外谈这。中观是,唯识亦是。不易啊。但法华经的行法特色就是,让你从「日常生活中」去践履这「中道」。
四、以不懈怠心。是的,如果你感受到了前面所谈的「修行理路」,就要实践下去。法华的修行是,虽知是「空」,但仍是「大慈悲心、柔和忍辱」地面对,亦即,像是「真的」一样的地面对现象。
如同真的一般的空,就是中观的「假」。所以才能说,以不懈怠心,你因为「自觉地」当真。修行,如同骑脚踏车、游泳,都是要去「练习」才能激活的生命既有之性。象是「真的」一样的去面对「假」,奋力不息,永不退转,这是「中」。
如果你这样去当老师,这样的修行,会有什麽「有趣的作用」出来呢?
经文:
「药王,我于馀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閒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你可以相信上文,也可以笑一笑。
但,如果你真的去实践,你会发现一件「怪事」:即,总会有一二位学生,眼睛发亮,听了进去。你讲一半忘了的某些思路,就自然地接了起来。
其实, 这一现象,不只在教书才有。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教不下去了嗎?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教不下去了嗎?
法師品,用簡單的白話來講,就是如何可能的去當一位「好老師」。
這和你有什麼關係,既然你的職業不是老師?
佛經更奇怪,在討論「眾人」修行的問題上,卻去談「老師要如何當」?
現在是怎麼樣?
考不上台大,是老師的錯,嗎?
有好老師,就是上台大的保證嗎?
見鬼了。
那麼,法華經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篇呢?
讀經典,首先要先「相信經典」,如有疑,再去求證。這是我的老師教我的,我放在心中至今。
這一問題,我在世新當老師十幾年後,才在讀此經時,有所「感應道交」。
經文: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所以,這經中,「老師」面臨了一種很特別的情境:他想講的東東,人家根本不相信。「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更慘的是,如果沒有「講好」,因為經典很深,所以「一定」會被誤解、誤讀。「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與人」。
而再慘的是,你一講此經, 別人會給你「貼標簽」。「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這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教書」情境。
你如果是教「數學」。
沒有人敢說學數學不好。大家都知道, 想上台大醫學院,數學不好,就不用談了。
數學不好,你怪自己「聰明不夠」。你不會去罵「數學是毐藥」。
所以,你如果是法華經中情境,你要如何「教下去」?
任何宗教、形而上、類哲學思維系統的教學者,都大致是面臨這一教學情境。
我也有,在世新,我的狀況是:
同學,你們要讀書啦,才能更進一步讓自己有思考力。
學生在期末的評鑑中寫道:那個李明哲,天天在教室講什麼讀書、考研究所,他知道「愛的教育」才是對的嗎?不懂可以去網路查啊。
嗯。
來,如果你有法華經中的「挑戰」,不要失意,釋氏早就知道了,所以,也把「狀況」以及「解藥」給談出來了。
經文: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來,如果學生不信,狀況有二種:
一、新發意菩薩。二、增上慢者。
如何去應對這二者情狀,方法,經文: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好,下週再往下談。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教不下去了吗?
法师品,用简单的白话来讲,就是如何可能的去当一位「好老师」。
这和你有什麽关係,既然你的职业不是老师?
佛经更奇怪,在讨论「众人」修行的问题上,却去谈「老师要如何当」?
现在是怎麽样?
考不上台大,是老师的错,吗?
有好老师,就是上台大的保证吗?
见鬼了。
那麽,法华经中为什麽会有这样的一篇呢?
读经典,首先要先「相信经典」,如有疑,再去求证。这是我的老师教我的,我放在心中至今。
这一问题,我在世新当老师十几年后,才在读此经时,有所「感应道交」。
经文:
尔时佛復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所以,这经中,「老师」面临了一种很特别的情境:他想讲的东东,人家根本不相信。「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更惨的是,如果没有「讲好」,因为经典很深,所以「一定」会被误解、误读。「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佈、妄授与人」。
而再惨的是,你一讲此经, 别人会给你「贴标签」。「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教书」情境。
你如果是教「数学」。
没有人敢说学数学不好。大家都知道, 想上台大医学院,数学不好,就不用谈了。
数学不好,你怪自己「聪明不够」。你不会去骂「数学是毐药」。
所以,你如果是法华经中情境,你要如何「教下去」?
任何宗教、形而上、类哲学思维系统的教学者,都大致是面临这一教学情境。
我也有,在世新,我的状况是:
同学,你们要读书啦,才能更进一步让自己有思考力。
学生在期末的评鑑中写道:那个李明哲,天天在教室讲什麽读书、考研究所,他知道「爱的教育」才是对的吗?不懂可以去网路查啊。
嗯。
来,如果你有法华经中的「挑战」,不要失意,释氏早就知道了,所以,也把「状况」以及「解药」给谈出来了。
经文: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来,如果学生不信,状况有二种:
一、新发意菩萨。二、增上慢者。
如何去应对这二者情状,方法,经文: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
好,下週再往下谈。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除去煩惱的方法
佛法,自然是談修行之事。
佛法有一個很重要的前題:解脫。
解脫於煩惱。嗯,可能很多人覺得煩惱很好。
嗯,佛法所觀察的煩惱面向是:生老病死。
修行是個人之事,因為,煩惱是只有「和自己有關」,不是嗎?
所以,為什麼要談,〈法師品〉,法師是指講法的人,並不是聽眾。
理論上,是聽眾要去修行,講法者,只是一種指導者的角色而已。
所以,這篇是指出了一個「大行法」,這行法是以「法師」即「老師」這種象徵性形象來表明。
來,法師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之「樣態」,這即是後來大乘佛法的一項核心重點:幫助別人即是有益自己。
以益他為解脫煩腦的最好修行方式。
這又是弔詭:煩惱是自己的,但為什麼「去解脫」的最好方式是「幫助他者」?
這又是典型的修行模式:由A到B。A和B是異質的,A到B是一種斷裂式的跳躍。
為什麼「去益他人」最後卻是「幫了自己」,這是大乘佛法的諸種理論核心。佛學是哲學,就是在這裡。這有很多經典的論證的。只是你看不下去,看不懂,罷了。
經典從來都不是「說教」,經典往往都是一種「解釋」。只是解釋的文本形式,你不太習慣。
但幫別人一定就會幫到自己嗎?未必。這裡有修件之限制的。有沒有很「科學」啊。
經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這裡有四種修件限制,只是表達的形式很漫畫式。
經文: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這四種條件,就非常「佛學」了。但這又是論證出來的結果。
下週再談,這四種佛學所認為的方法,為什麼是這四種?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除去烦恼的方法
佛法,自然是谈修行之事。
佛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题:解脱。
解脱于烦恼。嗯,可能很多人觉得烦恼很好。
嗯,佛法所观察的烦恼面向是:生老病死。
修行是个人之事,因为,烦恼是只有「和自己有关」,不是吗?
所以,为什麽要谈,〈法师品〉,法师是指讲法的人,并不是听众。
理论上,是听众要去修行,讲法者,只是一种指导者的角色而已。
所以,这篇是指出了一个「大行法」,这行法是以「法师」即「老师」这种象徵性形象来表明。
来,法师是最好的修行方式之「样态」,这即是后来大乘佛法的一项核心重点:帮助别人即是有益自己。
以益他为解脱烦脑的最好修行方式。
这又是弔诡:烦恼是自己的,但为什麽「去解脱」的最好方式是「帮助他者」?
这又是典型的修行模式:由A到B。A和B是异质的,A到B是一种断裂式的跳跃。
为什麽「去益他人」最后却是「帮了自己」,这是大乘佛法的诸种理论核心。佛学是哲学,就是在这裡。这有很多经典的论证的。只是你看不下去,看不懂,罢了。
经典从来都不是「说教」,经典往往都是一种「解释」。只是解释的文本形式,你不太习惯。
但帮别人一定就会帮到自己吗?未必。这裡有修件之限制的。有没有很「科学」啊。
经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
这裡有四种修件限制,只是表达的形式很漫画式。
经文: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这四种条件,就非常「佛学」了。但这又是论证出来的结果。
下週再谈,这四种佛学所认为的方法,为什麽是这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