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讀第三次的前言

《妙法蓮華經》:讀第三次的前言

這次,是第三次以電腦短文文本來寫作法華經的第三次寫作內容。

每一次,我自己都有不同的感受。

一次又一次,我也很清楚,寫得愈來愈深的感覺,似乎有了出來。

原來的本意是,用這「大家普遍在看」的媒介,以及適合這種媒介形式的文本寫作形式,
來,
表達,我對「經典」的一些感受。

經典,尤其是「古典」經典,如果沒有人帶著讀,很難有機會可以「讀得進去」。

這是我自己很大的感嘆。但願你也有那種「善知識緣分」。

如果我大學時,不是碰到王淮老師,帶著我們去「銷文解義」式的讀經典,
傳統經典文本,例如論、孟、老、莊,
那幾乎是不太可能有機會可以「讀得下去」。

如是不是碰到海雲和上的講經,我對佛經大概也不可能會讀到心中一樂。

古人對人生的關注點,和我們有些相同,有些不同。

但,那些不同之處,在這時代,恰恰是被遮蔽的最厲害之處。

我們是「工具人」時代的生存者,「生產」是這個社會對人的「潛藏的最大判斷標準」。

你為什麼要讀書?因為較有生產力…
你為什麼要公平、公正、客觀?因為這是較有生產力的社會結構方式…
你為什麼要包容?因為這是較不浪費勞動力的對人的方式…
你為什麼要自由與民主?因為那是有效發揮生產力的生產模式…

不是說那些「名詞」沒有價值。而是,你沒有能力看出「不用生產力包裝」的那種名詞本身的價值。

但,生產力,恰恰不是古人那麼如此在意的東東。

人,如果不用生產力來看,那還能有什麼「角度」來思考呢?

我們「現代人」,恐怕連想這一問題,都沒有能力去想!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序文中所寫的文字,不知你是否有些去感觸的能力以及生出感受。

每次讀著古文,總有些思緒湧上心頭。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寫作不只是表達情緒而已,寫作是把「和古人通感的東東」,用語言讓「它」走到光天化日之下。

**
《妙法莲华经》:读第三次的前言

这次,是第三次以计算机短文文本来写作法华经的第三次写作内容。

每一次,我自己都有不同的感受。

一次又一次,我也很清楚,写得愈来愈深的感觉,似乎有了出来。

原来的本意是,用这「大家普遍在看」的媒介,以及适合这种媒介形式的文本写作形式,
来,
表达,我对「经典」的一些感受。

经典,尤其是「古典」经典,如果没有人带着读,很难有机会可以「读得进去」。

这是我自己很大的感叹。但愿你也有那种「善知识缘分」。

如果我大学时,不是碰到王淮老师,带着我们去「销文解义」式的读经典,
传统经典文本,例如论、孟、老、庄,
那几乎是不太可能有机会可以「读得下去」。

如是不是碰到海云和上的讲经,我对佛经大概也不可能会读到心中一乐。

古人对人生的关注点,和我们有些相同,有些不同。

但,那些不同之处,在这时代,恰恰是被遮蔽的最厉害之处。

我们是「工具人」时代的生存者,「生产」是这个社会对人的「潜藏的最大判断标准」。

你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较有生产力…
你为什么要公平、公正、客观?因为这是较有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方式…
你为什么要包容?因为这是较不浪费劳动力的对人的方式…
你为什么要自由与民主?因为那是有效发挥生产力的生产模式…

不是说那些「名词」没有价值。而是,你没有能力看出「不用生产力包装」的那种名词本身的价值。

但,生产力,恰恰不是古人那么如此在意的东东。

人,如果不用生产力来看,那还能有什么「角度」来思考呢?

我们「现代人」,恐怕连想这一问题,都没有能力去想!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词义宛然,喻陈惟远。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序文中所写的文字,不知你是否有些去感触的能力以及生出感受。

每次读着古文,总有些思绪涌上心头。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居所。

写作不只是表达情绪而已,写作是把「和古人通感的东东」,用语言让「它」走到光天化日之下。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之四法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之四法

在佛學經典中,最後幾篇往往是「流通品」,亦即,這是屬於勸說、展示、範例之類的文本內容。

所以,本篇名為「勸發品」。

首先,有「勸」。這是試著「說服」。

發,是什麼呢?發出一種「心」,什麼心?佛學中的「大乘之發心」。

大乘之心,即是「面向他人」之心。

他人即自身。

對他人壞,絕對最後不會有自身的好。
對他人好,最後也一定對自己好。

更嚴格一點的說,只有對他人的好才能是「對自己好」的唯一方法。

這,這,這,這種講法是在講什麼五四三嗎?很好笑啊,對不對。

菩薩知道你的感受啊!所以,才要「勸發」。

如何讓一位原本不相信的人,真的能「體悟」到生命的真理,從而有另一種生命的價值觀和實踐力呢?

這才是最難的。對任何一位修行者而言。

真理原本就存在,只是你看不到。

正如同大學原本就存在,但國小生就一定會「看不到」。

如何,「轉」而看到呢?

一個人,不是想「大學生」就會是大學生的。生命的成長,有其條件的。

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生命如何而能轉向面對一種「意義存在」式的探問與追求?

法華經最後提出了四法。


一者、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眾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沒有這些基礎的實踐過程,生命很難「轉得出來」。

第二和第四,很有儒學之風。所以,大乘會在中原大地盛行,有其由也。

第一和第三,就很有佛學「行法」之特色(唸佛和打坐)。

第二者,是我們切身日常中,就做得到的。
所以,這句就出來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而最後,那是一種什麼樣態的生命呈現之姿態呢?

經文:
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之四法

在佛学经典中,最后几篇往往是「流通品」,亦即,这是属于劝说、展示、范例之类的文本内容。

所以,本篇名为「劝发品」。

首先,有「劝」。这是试着「说服」。

发,是什么呢?发出一种「心」,什么心?佛学中的「大乘之发心」。

大乘之心,即是「面向他人」之心。

他人即自身。

对他人坏,绝对最后不会有自身的好。
对他人好,最后也一定对自己好。

更严格一点的说,只有对他人的好才能是「对自己好」的唯一方法。

这,这,这,这种讲法是在讲什么五四三吗?很好笑啊,对不对。

菩萨知道你的感受啊!所以,才要「劝发」。

如何让一位原本不相信的人,真的能「体悟」到生命的真理,从而有另一种生命的价值观和实践力呢?

这才是最难的。对任何一位修行者而言。

真理原本就存在,只是你看不到。

正如同大学原本就存在,但国小生就一定会「看不到」。

如何,「转」而看到呢?

一个人,不是想「大学生」就会是大学生的。生命的成长,有其条件的。

经文: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生命如何而能转向面对一种「意义存在」式的探问与追求?

法华经最后提出了四法。


一者、为诸佛护念,
二者、植众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没有这些基础的实践过程,生命很难「转得出来」。

第二和第四,很有儒学之风。所以,大乘会在中原大地盛行,有其由也。

第一和第三,就很有佛学「行法」之特色(念佛和打坐)。

第二者,是我们切身日常中,就做得到的。
所以,这句就出来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而最后,那是一种什么样态的生命呈现之姿态呢?

经文:
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复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之「一眼之龜」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之「一眼之龜」

「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這是此篇佛教經典中很常看到的「文學典故」,常見到以成語形式來表達:
盲龜浮木。

一隻只剩下一眼的龜,在茫茫的大海中,要浮上海面,而同時又能恰好的把頭卡入到浮在海面上的木板中的小孔。

這有多難。

這是比喻,人聽到佛法,有多難。

我相信你大概沒感覺。

甚至覺得誇張。

嗯,難言也。如果有一天,你有這種感受出來,那麼大概你的人生視角有很大的變化了吧。

人,是會變的,人有機會往更高的價值感受方向去變化。

重點是,如何可能?  這是行法。

法華經最後的這些文本,談的都是行法,談的都是如何可能讓生命視角、生命價值系統,改變。

就是在此篇的講述中,「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這比喻被講了出來。但,這比喻在整個文本脈胳中,還更有所指,這難,是指「碰到善知識」之難。

用現代的語言,是指碰到「好老師」,難。

沒有碰到善知識的帶領,人往往很難去反思「我們所習慣的生活系統」。

但,你能碰到嗎?未必。

甚至,機會不大。

碰到好老師的機會,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你不要被現代的「教育魔法」騙了,以為喊喊「愛的」教育,就是好老師。嗯…

來,經文:
轉我邪心,……,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

這是佛教經典中的善知識,即老師,之定義。

你如何能碰到?不是想有就有。你自己要有所準備。

你準備好了,善知識才會出場。

這很公平。

你不是什麼不得了的珍寶,所以「老師」一定去要哄著你。同學,不要太自嗨了。

你要很誠心的去做了什麼,所以善知識才會和你相遇呢?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種善根故。

這是行法。真正是行法。如此行,自有善知識,來。

同學,你有種善根嗎?還是你忙著喊口號。

**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之「一眼之龟」

「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这是此篇佛教经典中很常看到的「文学典故」,常见到以成语形式来表达:
盲龟浮木。

一只只剩下一眼的龟,在茫茫的大海中,要浮上海面,而同时又能恰好的把头卡入到浮在海面上的木板中的小孔。

这有多难。

这是比喻,人听到佛法,有多难。

我相信你大概没感觉。

甚至觉得夸张。

嗯,难言也。如果有一天,你有这种感受出来,那么大概你的人生视角有很大的变化了吧。

人,是会变的,人有机会往更高的价值感受方向去变化。

重点是,如何可能?  这是行法。

法华经最后的这些文本,谈的都是行法,谈的都是如何可能让生命视角、生命价值系统,改变。

就是在此篇的讲述中,「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这比喻被讲了出来。但,这比喻在整个文本脉胳中,还更有所指,这难,是指「碰到善知识」之难。

用现代的语言,是指碰到「好老师」,难。

没有碰到善知识的带领,人往往很难去反思「我们所习惯的生活系统」。

但,你能碰到吗?未必。

甚至,机会不大。

碰到好老师的机会,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你不要被现代的「教育魔法」骗了,以为喊喊「爱的」教育,就是好老师。嗯…

来,经文:
转我邪心,……,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

这是佛教经典中的善知识,即老师,之定义。

你如何能碰到?不是想有就有。你自己要有所准备。

你准备好了,善知识才会出场。

这很公平。

你不是什么不得了的珍宝,所以「老师」一定去要哄着你。同学,不要太自嗨了。

你要很诚心的去做了什么,所以善知识才会和你相遇呢?

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种善根故。

这是行法。真正是行法。如此行,自有善知识,来。

同学,你有种善根吗?还是你忙着喊口号。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之陀羅尼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之陀羅尼

陀羅尼,是咒語。理論上,是一種「語言」系統。
雖然一般而言,我們聽不懂,而只是一種聲音系統。

這一篇中,許多菩薩講出了陀羅尼,經文:
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

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遮、若鳩槃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

換言之,陀羅尼,是有作用的,是「以守護之」的作用。

語言,說一說,講一講,就有這些作用呢?

這大概是我們現代人根據我們的一般經驗而來的質問?

不過,我們一般肉眼也看不到紫外線!就是了。

來,
這一篇,如果你有宗教或接近宗教式的形而上思索的經驗和熱度,
那麼,
「語言」與修行,或著說,語言與生命之轉化之間的關係,大概會引起你的思考和反應。

聖經、舊經中,
創世記1: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注意,是「說」哦。不是「想」,也不是比手畫腳。

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的家。

在這裡,諸菩薩是講出「陀羅尼」。

用結構理論來談語言,或喬姆斯基提出轉換生成語法,
一種基本的結論是,語言的能力是比「主體性之能力」有著更強大的先在能力基礎。

亦即,語言能力更大於更早於人的「自主性」。

好,到此,上述所談的「舉例」如果能夠說服你,那麼,
不管是誦咒,誦經,唸經典文句,或是偈語。
就都是行法。

我個人喜唸華嚴經中的某些優美文字,以及某些懺儀,例如金光明最勝懺儀,等。

如果你切深感受到,在自我轉化生命檔次過程中的那種艱困,
文字,唸經典文字,誦陀羅尼,是一種可以對你有助益的行法。
這是我的經驗談。

**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之陀罗尼

陀罗尼,是咒语。理论上,是一种「语言」系统。
虽然一般而言,我们听不懂,而只是一种声音系统。

这一篇中,许多菩萨讲出了陀罗尼,经文:
药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与说法者陀罗尼咒、以守护之。」

时勇施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说陀罗尼,若此法师得是陀罗尼,若夜叉、若罗剎、若富单那、若吉遮、若鸠盘荼、若饿鬼、等,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换言之,陀罗尼,是有作用的,是「以守护之」的作用。

语言,说一说,讲一讲,就有这些作用呢?

这大概是我们现代人根据我们的一般经验而来的质问?

不过,我们一般肉眼也看不到紫外线!就是了。

来,
这一篇,如果你有宗教或接近宗教式的形而上思索的经验和热度,
那么,
「语言」与修行,或着说,语言与生命之转化之间的关系,大概会引起你的思考和反应。

圣经、旧经中,
创世记1:3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注意,是「说」哦。不是「想」,也不是比手画脚。

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

在这里,诸菩萨是讲出「陀罗尼」。

用结构理论来谈语言,或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
一种基本的结论是,语言的能力是比「主体性之能力」有着更强大的先在能力基础。

亦即,语言能力更大于更早于人的「自主性」。

好,到此,上述所谈的「举例」如果能够说服你,那么,
不管是诵咒,诵经,念经典文句,或是偈语。
就都是行法。

我个人喜念华严经中的某些优美文字,以及某些忏仪,例如金光明最胜忏仪,等。

如果你切深感受到,在自我转化生命档次过程中的那种艰困,
文字,念经典文字,诵陀罗尼,是一种可以对你有帮助的行法。
这是我的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