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三的一切種智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三的一切種智

安樂行品談「四法」,亦即四種「去改變自己的方法」:

一、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二、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四、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一,上週談了。
這週來談第二。

第二點的重心在於:「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先舉例,如果在你的人生經驗中,你真的感受到「書讀的多不多和出社會之後的發展大有關係」,
你敢不敢在目前的社會狀況中,如此的跟同學說。

還是說,你知道「這種說法不是主流」,現在流行「只要適材揚性就好,不用讀書」。
是掃廁所的料,就好好的讓自己的人生往去掃廁所發展;而不是「改變自己,藉著讀書,讓自己往上爬」。

你心裡知道上街頭根本不同於「真正的讀書」,但你仍跟同學說「上街頭,比讀傳理更像讀書」,因為你知道「選對邊」對自己的好處。

來,
這段:
「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大乘是難的,是不容易理解的,在佛學系統中(如果你相信),
你敢不敢講「難的」,而不去投聽眾的好所,講「簡單的」或「他們高興的」。

這是一種挑戰,你會碰到的。

如果,你要修行,面對這一挑戰的「指導原則」是: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

為什麼?:令得一切種智。

讓他人得到最好的「智慧」,而不是去投他人之所好。

記住佛法的共在性:他人即自己。

讓他人得到最高智慧,是大原則,但卻不容易;你如果去實踐,你就會發現「你自己的不成熟」。

正因為在這痛苦的過程:令得一切種智,所以你變化了,你更成熟了,所以這是「行法」。

在希望他人得到最高智慧的修行路上,恰恰是「你」往最高智慧上走了去。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三的一切种智

安乐行品谈「四法」,亦即四种「去改变自己的方法」:

一、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二、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四、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一,上周谈了。
这周来谈第二。

第二点的重心在于:「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先举例,如果在你的人生经验中,你真的感受到「书读的多不多和出社会之后的发展大有关系」,
你敢不敢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中,如此的跟同学说。

还是说,你知道「这种说法不是主流」,现在流行「只要适材扬性就好,不用读书」。
是扫厕所的料,就好好的让自己的人生往去扫厕所发展;而不是「改变自己,借着读书,让自己往上爬」。

你心里知道上街头根本不同于「真正的读书」,但你仍跟同学说「上街头,比读传理更像读书」,因为你知道「选对边」对自己的好处。

来,
这段:
「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大乘是难的,是不容易理解的,在佛学系统中(如果你相信),
你敢不敢讲「难的」,而不去投听众的好所,讲「简单的」或「他们高兴的」。

这是一种挑战,你会碰到的。

如果,你要修行,面对这一挑战的「指导原则」是: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

为什么?:令得一切种智。

让他人得到最好的「智慧」,而不是去投他人之所好。

记住佛法的共在性:他人即自己。

让他人得到最高智慧,是大原则,但却不容易;你如果去实践,你就会发现「你自己的不成熟」。

正因为在这痛苦的过程:令得一切种智,所以你变化了,你更成熟了,所以这是「行法」。

在希望他人得到最高智慧的修行路上,恰恰是「你」往最高智慧上走了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