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二:菩薩行處?
安樂行品,一直是依法華經而修行中很常被提到的篇章,
因為,
裡面有很多「行法」的提示。
我想再多講一點。
這章的行法,是「非常佛法」式的修法。
換言之,如果,佛法是一種可以被辨視出來的有某種特色的宗教或修行方法,
那麼,
佛法一定有某種和其他宗教或修行系統,不同的行法特色。
這是我們常會聽到的「不共法」。
從一般的哲學思維體系來說,在對宗教進行分類研究時,會有「共法」、「不共法」這樣的名詞被提出。
例如,各種宗教和修行系統,都會提到愛、慈愛這一方面,都會提到要教敬父母,這是「共法」。
那麼,不共法,就成為一宗一派之所以是一宗一派的「特殊之處」。
來,大乘佛法的菩薩是以什麼和其他的「不共」呢?
前po文中所提的四法中的第一法,就明白的彰顯出來,經文:
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菩薩行處,就是指大乘菩薩要如何修行才算是大乘菩薩?
談愛、談慈悲、談孝,很好,但那是「共法」。
大乘菩薩的「不共法」是什麼呢?經文: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這裡分二點來談:
一、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二、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第一點是修行者外面表現出來的樣子,這點也不算特殊,也是「共法」,
但以「什麼樣的理解/法理」來讓自己表現出那樣子,
換言之,表現出那樣子的「行為理論」是什麼,才是佛法的「不共法」。
第二點在此重要了: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這是說,我們要以這世界是「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的態度來積極為眾生服務。
既然這世界是「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那麼怎麼還可能「很認真的」積極去貢献於社會呢?
這不是矛盾嗎?
對是矛盾,但對這一矛盾的化解及成就,就是大乘佛法所指出的修行大方向。
來,我舉一例來說明:
A現實生活中,
B在電視影片中,
那一種情境,去原諒一位你痛惡的人,是比較真正可行的呢?
B,對不對。
所以,經文對親近處的說明,就可以理解: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佛法談空,並不是「空無」;而是,人生如夢如戲,但又要把戲演得最好。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二:菩萨行处?
安乐行品,一直是依法华经而修行中很常被提到的篇章,
因为,
里面有很多「行法」的提示。
我想再多讲一点。
这章的行法,是「非常佛法」式的修法。
换言之,如果,佛法是一种可以被辨视出来的有某种特色的宗教或修行方法,
那么,
佛法一定有某种和其他宗教或修行系统,不同的行法特色。
这是我们常会听到的「不共法」。
从一般的哲学思维体系来说,在对宗教进行分类研究时,会有「共法」、「不共法」这样的名词被提出。
例如,各种宗教和修行系统,都会提到爱、慈爱这一方面,都会提到要教敬父母,这是「共法」。
那么,不共法,就成为一宗一派之所以是一宗一派的「特殊之处」。
来,大乘佛法的菩萨是以什么和其他的「不共」呢?
前po文中所提的四法中的第一法,就明白的彰显出来,经文:
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菩萨行处,就是指大乘菩萨要如何修行才算是大乘菩萨?
谈爱、谈慈悲、谈孝,很好,但那是「共法」。
大乘菩萨的「不共法」是什么呢?经文: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这里分二点来谈:
一、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二、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第一点是修行者外面表现出来的样子,这点也不算特殊,也是「共法」,
但以「什么样的理解/法理」来让自己表现出那样子,
换言之,表现出那样子的「行为理论」是什么,才是佛法的「不共法」。
第二点在此重要了: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这是说,我们要以这世界是「如幻如化」「如梦幻泡影」的态度来积极为众生服务。
既然这世界是「如幻如化」「如梦幻泡影」,那么怎么还可能「很认真的」积极去贡献于社会呢?
这不是矛盾吗?
对是矛盾,但对这一矛盾的化解及成就,就是大乘佛法所指出的修行大方向。
来,我举一例来说明:
A现实生活中,
B在电视影片中,
那一种情境,去原谅一位你痛恶的人,是比较真正可行的呢?
B,对不对。
所以,经文对亲近处的说明,就可以理解: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佛法谈空,并不是「空无」;而是,人生如梦如戏,但又要把戏演得最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