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四的「順法故」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四的「順法故」

今天接著講。

上po文中,安樂行品提出了修行的「四法」,
其實也就是在面對生命困境中時「去思考及去實踐所依賴的原則」。

古典經典中的原則,就是「原則」,往往都是直下說出的,而不是推理推出來的。

信是核心。

但,信談何容易?
所以現代的人去解經,才是試著要去「幫你解釋」。使你能夠從「理解方面」開始去感受。

先把四法再列出來:
一、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二、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四、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一、第二談過了。

第三的核心在於「順法故」。

如果你對基督教教義有所認識,也可以這麼表述「依上帝的話語」。

意思是,不是靠著你的思考所得而去實踐,而是靠著「法」,這裡是佛法。

「順著法」講出來,足矣!多說,無益。所以重點是「順不順」,多不多,無關。

但,就修行者而言,「順著法」是一種何等樣貌,我說的是順著法嗎?

「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這是對順法狀況的描述。

你說的東東,是可以「對所有的人都適用嗎?」這是判準。

用康德的說法,對每個人都有效,可以普遍且必然地規範每一個人。

來,練習:
你愛你的女(男)朋友的方法,正如同其他人(含對方)也可以同樣如此那樣的去愛。

例如,你體貼別人所以別人也體貼你,這如果沒有矛盾。你真的可以愛下去。用力去愛。

來,
你騙別人,正如同別人也那樣的騙你。

那你根本騙不到人。所以,騙人不是善的倫理。

這是康德對於倫理學行為的推理形式。

順法故,就是「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之下的那種內容。

順法而言,當然不容易;人都喜歡去做「對自己看起來有利的事」。

佛法的法,恰恰是走向「對自己有益就是對別人有益」的那條路;不容易,所以是修行;所以生命在這過程,成長,成熟。

《華嚴.十大願王》: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樹根與花果,是同存共在的二合一。人與他人,亦如是。

所以,恨別人往往是恨自己;恨樹根,不會有好果子。愛樹根,則「自然」有好果子,你不用特別去想著果子: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雖然,這很難!所以,這是修行。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四的「顺法故」

今天接着讲。

上po文中,安乐行品提出了修行的「四法」,
其实也就是在面对生命困境中时「去思考及去实践所依赖的原则」。

古典经典中的原则,就是「原则」,往往都是直下说出的,而不是推理推出来的。

信是核心。

但,信谈何容易?
所以现代的人去解经,才是试着要去「帮你解释」。使你能够从「理解方面」开始去感受。

先把四法再列出来:
一、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二、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四、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一、第二谈过了。

第三的核心在于「顺法故」。

如果你对基督教教义有所认识,也可以这么表述「依上帝的话语」。

意思是,不是靠着你的思考所得而去实践,而是靠着「法」,这里是佛法。

「顺着法」讲出来,足矣!多说,无益。所以重点是「顺不顺」,多不多,无关。

但,就修行者而言,「顺着法」是一种何等样貌,我说的是顺着法吗?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这是对顺法状况的描述。

你说的东东,是可以「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吗?」这是判准。

用康德的说法,对每个人都有效,可以普遍且必然地规范每一个人。

来,练习:
你爱你的女(男)朋友的方法,正如同其他人(含对方)也可以同样如此那样的去爱。

例如,你体贴别人所以别人也体贴你,这如果没有矛盾。你真的可以爱下去。用力去爱。

来,
你骗别人,正如同别人也那样的骗你。

那你根本骗不到人。所以,骗人不是善的伦理。

这是康德对于伦理学行为的推理形式。

顺法故,就是「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之下的那种内容。

顺法而言,当然不容易;人都喜欢去做「对自己看起来有利的事」。

佛法的法,恰恰是走向「对自己有益就是对别人有益」的那条路;不容易,所以是修行;所以生命在这过程,成长,成熟。

《华严.十大愿王》: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树根与花果,是同存共在的二合一。人与他人,亦如是。

所以,恨别人往往是恨自己;恨树根,不会有好果子。爱树根,则「自然」有好果子,你不用特别去想着果子: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虽然,这很难!所以,这是修行。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三的一切種智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三的一切種智

安樂行品談「四法」,亦即四種「去改變自己的方法」:

一、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二、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四、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一,上週談了。
這週來談第二。

第二點的重心在於:「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先舉例,如果在你的人生經驗中,你真的感受到「書讀的多不多和出社會之後的發展大有關係」,
你敢不敢在目前的社會狀況中,如此的跟同學說。

還是說,你知道「這種說法不是主流」,現在流行「只要適材揚性就好,不用讀書」。
是掃廁所的料,就好好的讓自己的人生往去掃廁所發展;而不是「改變自己,藉著讀書,讓自己往上爬」。

你心裡知道上街頭根本不同於「真正的讀書」,但你仍跟同學說「上街頭,比讀傳理更像讀書」,因為你知道「選對邊」對自己的好處。

來,
這段:
「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大乘是難的,是不容易理解的,在佛學系統中(如果你相信),
你敢不敢講「難的」,而不去投聽眾的好所,講「簡單的」或「他們高興的」。

這是一種挑戰,你會碰到的。

如果,你要修行,面對這一挑戰的「指導原則」是: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

為什麼?:令得一切種智。

讓他人得到最好的「智慧」,而不是去投他人之所好。

記住佛法的共在性:他人即自己。

讓他人得到最高智慧,是大原則,但卻不容易;你如果去實踐,你就會發現「你自己的不成熟」。

正因為在這痛苦的過程:令得一切種智,所以你變化了,你更成熟了,所以這是「行法」。

在希望他人得到最高智慧的修行路上,恰恰是「你」往最高智慧上走了去。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三的一切种智

安乐行品谈「四法」,亦即四种「去改变自己的方法」:

一、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二、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四、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一,上周谈了。
这周来谈第二。

第二点的重心在于:「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先举例,如果在你的人生经验中,你真的感受到「书读的多不多和出社会之后的发展大有关系」,
你敢不敢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中,如此的跟同学说。

还是说,你知道「这种说法不是主流」,现在流行「只要适材扬性就好,不用读书」。
是扫厕所的料,就好好的让自己的人生往去扫厕所发展;而不是「改变自己,借着读书,让自己往上爬」。

你心里知道上街头根本不同于「真正的读书」,但你仍跟同学说「上街头,比读传理更像读书」,因为你知道「选对边」对自己的好处。

来,
这段:
「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大乘是难的,是不容易理解的,在佛学系统中(如果你相信),
你敢不敢讲「难的」,而不去投听众的好所,讲「简单的」或「他们高兴的」。

这是一种挑战,你会碰到的。

如果,你要修行,面对这一挑战的「指导原则」是: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

为什么?:令得一切种智。

让他人得到最好的「智慧」,而不是去投他人之所好。

记住佛法的共在性:他人即自己。

让他人得到最高智慧,是大原则,但却不容易;你如果去实践,你就会发现「你自己的不成熟」。

正因为在这痛苦的过程:令得一切种智,所以你变化了,你更成熟了,所以这是「行法」。

在希望他人得到最高智慧的修行路上,恰恰是「你」往最高智慧上走了去。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二:菩薩行處?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二:菩薩行處?

安樂行品,一直是依法華經而修行中很常被提到的篇章,
因為,
裡面有很多「行法」的提示。

我想再多講一點。

這章的行法,是「非常佛法」式的修法。
換言之,如果,佛法是一種可以被辨視出來的有某種特色的宗教或修行方法,
那麼,
佛法一定有某種和其他宗教或修行系統,不同的行法特色。

這是我們常會聽到的「不共法」。

從一般的哲學思維體系來說,在對宗教進行分類研究時,會有「共法」、「不共法」這樣的名詞被提出。

例如,各種宗教和修行系統,都會提到愛、慈愛這一方面,都會提到要教敬父母,這是「共法」。

那麼,不共法,就成為一宗一派之所以是一宗一派的「特殊之處」。

來,大乘佛法的菩薩是以什麼和其他的「不共」呢?

前po文中所提的四法中的第一法,就明白的彰顯出來,經文:
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菩薩行處,就是指大乘菩薩要如何修行才算是大乘菩薩?

談愛、談慈悲、談孝,很好,但那是「共法」。

大乘菩薩的「不共法」是什麼呢?經文: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這裡分二點來談:
一、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二、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第一點是修行者外面表現出來的樣子,這點也不算特殊,也是「共法」,
但以「什麼樣的理解/法理」來讓自己表現出那樣子,
換言之,表現出那樣子的「行為理論」是什麼,才是佛法的「不共法」。

第二點在此重要了: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這是說,我們要以這世界是「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的態度來積極為眾生服務。

既然這世界是「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那麼怎麼還可能「很認真的」積極去貢献於社會呢?

這不是矛盾嗎?

對是矛盾,但對這一矛盾的化解及成就,就是大乘佛法所指出的修行大方向。

來,我舉一例來說明:
A現實生活中,
B在電視影片中,
那一種情境,去原諒一位你痛惡的人,是比較真正可行的呢?

B,對不對。

所以,經文對親近處的說明,就可以理解: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佛法談空,並不是「空無」;而是,人生如夢如戲,但又要把戲演得最好。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二:菩萨行处?

安乐行品,一直是依法华经而修行中很常被提到的篇章,
因为,
里面有很多「行法」的提示。

我想再多讲一点。

这章的行法,是「非常佛法」式的修法。
换言之,如果,佛法是一种可以被辨视出来的有某种特色的宗教或修行方法,
那么,
佛法一定有某种和其他宗教或修行系统,不同的行法特色。

这是我们常会听到的「不共法」。

从一般的哲学思维体系来说,在对宗教进行分类研究时,会有「共法」、「不共法」这样的名词被提出。

例如,各种宗教和修行系统,都会提到爱、慈爱这一方面,都会提到要教敬父母,这是「共法」。

那么,不共法,就成为一宗一派之所以是一宗一派的「特殊之处」。

来,大乘佛法的菩萨是以什么和其他的「不共」呢?

前po文中所提的四法中的第一法,就明白的彰显出来,经文:
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菩萨行处,就是指大乘菩萨要如何修行才算是大乘菩萨?

谈爱、谈慈悲、谈孝,很好,但那是「共法」。

大乘菩萨的「不共法」是什么呢?经文: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这里分二点来谈:
一、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二、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第一点是修行者外面表现出来的样子,这点也不算特殊,也是「共法」,
但以「什么样的理解/法理」来让自己表现出那样子,
换言之,表现出那样子的「行为理论」是什么,才是佛法的「不共法」。

第二点在此重要了: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这是说,我们要以这世界是「如幻如化」「如梦幻泡影」的态度来积极为众生服务。

既然这世界是「如幻如化」「如梦幻泡影」,那么怎么还可能「很认真的」积极去贡献于社会呢?

这不是矛盾吗?

对是矛盾,但对这一矛盾的化解及成就,就是大乘佛法所指出的修行大方向。

来,我举一例来说明:
A现实生活中,
B在电视影片中,
那一种情境,去原谅一位你痛恶的人,是比较真正可行的呢?

B,对不对。

所以,经文对亲近处的说明,就可以理解: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佛法谈空,并不是「空无」;而是,人生如梦如戏,但又要把戏演得最好。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安樂行品,在整個漢傳佛學對法華經的解釋當中,是非常具有「威力」的一章。


宋天台教觀沙門遵式述的《法華三昧懺儀》:
修行有二種。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當用此法。教久修者依安樂行品。

換言之,
用現代的語言,
如果你對生命、靈性、氣質、德性、信仰、盼望之類的人性中的特質,
是有興趣的,
而且是花了力氣去思考去追求的人,
即「久修者」,
那麼,安樂行品就是從佛學觀點而來的久修者之修行論述。

久修者的特色是什麼,所以能被稱之為久修者?
是修行時間的長短嗎?

當然不是。

經文: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看到沒有。久修者的最大挑戰是:說出去。

我必須在這點感謝我以前教過的所有世新學生,真的。
我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悟入了這句的。

當我很久以前開始鼓勵學生考研究,
可是「做這種好事」所得到的回應卻是「落伍退步的老師」之類的封號。

早幾年時,
讀書是好笑的行為,「上街頭」才是學生的正業。
這不只是因為學生的「純真」與憤世,這年輕人應有的,
而是,
這也是整體社會與「進步知識分子」大力鼓吹的。

有時,不是學生不讀書,
而是讀書是一種落後退伍的行為,
讀書是要被社會「獵巫」的。

你要如何去鼓勵讀書呢?

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來,佛學很奇特。

佛學不是告訴你什麼「更棒」的論述或(用進步人士的術語)話語權,去和「別種的論述」抗衡。
而是,
看清楚了,
「安住四法」,
即,
說法者,或是老師,
自己要有什麼心態和修行功夫,
所以才能講得出去。

看到沒有,在己不在外。在於講的人的人格、使命、價值,而不在於「論述內容」。

四法:
一、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二、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四、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這四法,有興趣者,自己去研究吧。

講出去,是最重要的「行法」。任何宗教亦然。
基督教也是如此,「傳道」是重中之重。所以你會看到有信教者在街頭發宣單拉你信教。這是修行。真的不要輕看這些人。

但,講出去也是最重要的修行難關。就在講出去的困難中,修行者才能真正的成長。

來,同學,
那些一講出去就有滿堂彩的內容,都是主流的意識形態而已。

講愈多,往往德性愈差。
為什麼?因為那和修行無關,和「站隊」有關。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安乐行品,在整个汉传佛学对法华经的解释当中,是非常具有「威力」的一章。


宋天台教观沙门遵式述的《法华三昧忏仪》:
修行有二种。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当用此法。教久修者依安乐行品。

换言之,
用现代的语言,
如果你对生命、灵性、气质、德性、信仰、盼望之类的人性中的特质,
是有兴趣的,
而且是花了力气去思考去追求的人,
即「久修者」,
那么,安乐行品就是从佛学观点而来的久修者之修行论述。

久修者的特色是什么,所以能被称之为久修者?
是修行时间的长短吗?

当然不是。

经文: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看到没有。久修者的最大挑战是:说出去。

我必须在这点感谢我以前教过的所有世新学生,真的。
我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悟入了这句的。

当我很久以前开始鼓励学生考研究,
可是「做这种好事」所得到的回应却是「落伍退步的老师」之类的封号。

早几年时,
读书是好笑的行为,「上街头」才是学生的正业。
这不只是因为学生的「纯真」与愤世,这年轻人应有的,
而是,
这也是整体社会与「进步知识分子」大力鼓吹的。

有时,不是学生不读书,
而是读书是一种落后退伍的行为,
读书是要被社会「猎巫」的。

你要如何去鼓励读书呢?

经文: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来,佛学很奇特。

佛学不是告诉你什么「更棒」的论述或(用进步人士的术语)话语权,去和「别种的论述」抗衡。
而是,
看清楚了,
「安住四法」,
即,
说法者,或是老师,
自己要有什么心态和修行功夫,
所以才能讲得出去。

看到没有,在己不在外。在于讲的人的人格、使命、价值,而不在于「论述内容」。

四法:
一、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二、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四、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这四法,有兴趣者,自己去研究吧。

讲出去,是最重要的「行法」。任何宗教亦然。
基督教也是如此,「传道」是重中之重。所以你会看到有信教者在街头发宣单拉你信教。这是修行。真的不要轻看这些人。

但,讲出去也是最重要的修行难关。就在讲出去的困难中,修行者才能真正的成长。

来,同学,
那些一讲出去就有满堂彩的内容,都是主流的意识形态而已。

讲愈多,往往德性愈差。
为什么?因为那和修行无关,和「站队」有关。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的如何勸持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的如何勸持

勸持品,上接提婆達多品。

提婆達多是釋氏的老師,這談師生之間的關係。
勸持品,就是專門給老師用的,「勸持」即教導,談「教導」這件事。

在往下談之前,先提一個觀念。

法華經是佛典,佛典是修行之書。修行是為了「去煩惱」、「圓滿生命德性」。

因之,這裡談「教導」,並不是如一般教育的技巧,這看重的是「學習效果」。

佛典裡談「教導」,這教導是行法,換言之,人如何在「教導中」亦是修行的過程;
換言之,是藉由「教導」這事,來進行修行。

認真說,其更看重的是「教導者」,教導者是不是「如法」教導。
如果是如法教導,那麼,這教導行為本身即修行行為。

教導者如果「如法」,那麼教學效果「自然出來」。

來看經文: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我當起「大忍力」。這是「如法」的描述。

大忍力哦!

為什麼?好的教學不是師生快樂溶洽嗎?起「大忍力」是什麼意思?會不會太封建了!

經文:
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當然,一定學生很難搞,所以才需要大忍力。

我以前讀經,讀到這裡,陷入了長考。

現代流行的想法,不都是要把學生想成明天的比爾蓋茲嗎?

佛典卻直接的說,不,學生是「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正因如此,所以老師才要「大忍力」。這很邏輯的。

但再來的問題是:學生真的是那麼「不好」嗎?

我必須誠實的說,對,人人皆有佛心,但只要是人(我也一樣),「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一定有。

承認這點。老師的「大忍力」才是修行過程的必要。

而恰恰是老師在「大忍力」的過程中,所以老師的生命檔次才能一步步的向上拉。

話又說回來,這只不過是「實話實說」罷了。

學生,即人,本來就是如此的習氣:經文: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一位老師如果沒有認真的承認這點,你的「大忍心」是不可能起來的。

沒有「大忍心」,教學只是知識的傳達,教學不是一種修行過程。

**
經驗談,教了十多年後,我對這篇的感受。

只有你真的認為學生「沒那麼好」,所以才值得你去教「可以讓他們更好的」給他們。

這過程是痛苦的,學生會覺得你沒有在教室讓他們爽快,因為他們聽不懂。

所以你才要「大忍力」,教那些學生「不懂的」。

看破了這點,你才不會去巴結學生。

如此,教書這條路,就是修行之路,而不是「浮升」之路。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的如何劝持

劝持品,上接提婆达多品。

提婆达多是释氏的老师,这谈师生之间的关系。
劝持品,就是专门给老师用的,「劝持」即教导,谈「教导」这件事。

在往下谈之前,先提一个观念。

法华经是佛典,佛典是修行之书。修行是为了「去烦恼」、「圆满生命德性」。

因之,这里谈「教导」,并不是如一般教育的技巧,这看重的是「学习效果」。

佛典里谈「教导」,这教导是行法,换言之,人如何在「教导中」亦是修行的过程;
换言之,是藉由「教导」这事,来进行修行。

认真说,其更看重的是「教导者」,教导者是不是「如法」教导。
如果是如法教导,那么,这教导行为本身即修行行为。

教导者如果「如法」,那么教学效果「自然出来」。

来看经文:
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我当起「大忍力」。这是「如法」的描述。

大忍力哦!

为什么?好的教学不是师生快乐溶洽吗?起「大忍力」是什么意思?会不会太封建了!

经文:
是娑婆国中、人多敝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当然,一定学生很难搞,所以才需要大忍力。

我以前读经,读到这里,陷入了长考。

现代流行的想法,不都是要把学生想成明天的比尔盖兹吗?

佛典却直接的说,不,学生是「人多敝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正因如此,所以老师才要「大忍力」。这很逻辑的。

但再来的问题是:学生真的是那么「不好」吗?

我必须诚实的说,对,人人皆有佛心,但只要是人(我也一样),「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一定有。

承认这点。老师的「大忍力」才是修行过程的必要。

而恰恰是老师在「大忍力」的过程中,所以老师的生命档次才能一步步的向上拉。

话又说回来,这只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

学生,即人,本来就是如此的习气:经文: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

一位老师如果没有认真的承认这点,你的「大忍心」是不可能起来的。

没有「大忍心」,教学只是知识的传达,教学不是一种修行过程。

**
经验谈,教了十多年后,我对这篇的感受。

只有你真的认为学生「没那么好」,所以才值得你去教「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给他们。

这过程是痛苦的,学生会觉得你没有在教室让他们爽快,因为他们听不懂。

所以你才要「大忍力」,教那些学生「不懂的」。

看破了这点,你才不会去巴结学生。

如此,教书这条路,就是修行之路,而不是「浮升」之路。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那位學生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那位學生

提婆達多是釋氏的老師。

這篇,釋迦牟尼說明他和老師之間的關係。
這很重要,即使是釋氏,這位大覺者,也一定會有一段感念在心的師生關係。

你有一段你說得出口的師生關係嗎?老師未必是指在教室中的那種。

如果沒有。那,你應是比釋氏更厲害的人……

又或著,你是位一天到晚罵老師的人呢?……

經文: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你如果有讓你感念的老師,那你又從老師那裡學到了什麼呢?

說得出來,才算數。

有老師,就一定有學生。這篇裡的學生是,小龍女。

對,金庸裡也有一位很有名的小龍女。

小龍女是女生。

女生在那時被認為是「差一點的」。

經文:
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但最有名的句子出來了,「轉身成佛」。

經文:
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來,對老師一定要尊重;但自己的領悟,卻是一剎那傾。

這是生命成長的實相。

**
我在教室常跟同學說。

同學,我知你會笑我迷信。

但,不管你對老師有沒有好感,尊重一下。

對老師生不起尊重之心的人,很難能吸引到好老師來接近你。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的那位学生

提婆达多是释氏的老师。

这篇,释迦牟尼说明他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这很重要,即使是释氏,这位大觉者,也一定会有一段感念在心的师生关系。

你有一段你说得出口的师生关系吗?老师未必是指在教室中的那种。

如果没有。那,你应是比释氏更厉害的人……

又或着,你是位一天到晚骂老师的人呢?……

经文: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你如果有让你感念的老师,那你又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呢?

说得出来,才算数。

有老师,就一定有学生。这篇里的学生是,小龙女。

对,金庸里也有一位很有名的小龙女。

小龙女是女生。

女生在那时被认为是「差一点的」。

经文:
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但最有名的句子出来了,「转身成佛」。

经文:
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来,对老师一定要尊重;但自己的领悟,却是一剎那倾。

这是生命成长的实相。

**
我在教室常跟同学说。

同学,我知你会笑我迷信。

但,不管你对老师有没有好感,尊重一下。

对老师生不起尊重之心的人,很难能吸引到好老师来接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