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信解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信解

信解?什麼是「信」「解」這兩個字合在一起所要凸顯出來的意義呢?

解是理解。

一種以「信」加在前面而來的理解。

於是,什麼是「信」?

來,「你相信朋友A會成功」。
這句,在你心中是一種什麼樣的運轉過程而來的意義呢?

朋友A,「應該」會成功,有成功的「潛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但,目前沒有被「事實化」出來。即,沒有被實現化出來。No Realization!!

在沒有被事實化的狀況下,你認為「朋友A有可能性」,在「以後」會事實化出來。
這是相信。

相信,是對「可能性」賭上了。

用哲學的「存有論」術語。這是「先在」。把某種「先在」的東東,帶到光天化日之下。

於是,這篇,要我們先相信什麼?

經文
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

要相信:人人都是佛子,「真是佛子」。即,要相信,人人皆可成佛。

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漢傳大乘佛學的一般認知。
太平常的,我們都無所謂。

你知道嗎?
在印度的種性社會下,說人人皆可成佛,是有多麼大的衝擊性嗎?

所以這裡一個譬喻:逃子喻。

有個人「本來是」大富人家的長子。
但,很小就走失了。
只相信自己是窮子。
經過了一段艱辛的故事過程,
最後,他才又了解自己真的「本來就是」大富人家的長子。

「本來就是」。這是核心。你本來就是佛,佛子。本來!

如果把佛學看做是一種要實踐的宗教。
要實踐之前,你一定要先有相信。否則,動不了。

儒學也要相信:人皆有良能。

基督教是:信望愛。信在先。

生命,從宗教,從修行,而言,就是一段把你相信的東東,在你自己的生命中「顯化」出來的過程。

未必百分之百,但,你往這目標前進。所以,生命才能超越。超越既有的,而走向「可能性」。

但,這又是「本來就有的」。
經文
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的信解

信解?什么是「信」「解」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所要凸显出来的意义呢?

解是理解。

一种以「信」加在前面而来的理解。

于是,什么是「信」?

来,「你相信朋友A会成功」。
这句,在你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转过程而来的意义呢?

朋友A,「应该」会成功,有成功的「潜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但,目前没有被「事实化」出来。即,没有被实现化出来。No Realization!!

在没有被事实化的状况下,你认为「朋友A有可能性」,在「以后」会事实化出来。
这是相信。

相信,是对「可能性」赌上了。

用哲学的「存有论」术语。这是「先在」。把某种「先在」的东东,带到光天化日之下。

于是,这篇,要我们先相信什么?

经文:
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

要相信:人人都是佛子,「真是佛子」。即,要相信,人人皆可成佛。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汉传大乘佛学的一般认知。
太平常的,我们都无所谓。

你知道吗?
在印度的种性社会下,说人人皆可成佛,是有多么大的冲击性吗?

所以这里一个譬喻:逃子喻。

有个人「本来是」大富人家的长子。
但,很小就走失了。
只相信自己是穷子。
经过了一段艰辛的故事过程,
最后,他才又了解自己真的「本来就是」大富人家的长子。

「本来就是」。这是核心。你本来就是佛,佛子。本来!

如果把佛学看做是一种要实践的宗教。
要实践之前,你一定要先有相信。否则,动不了。

儒学也要相信:人皆有良能。

基督教是:信望爱。信在先。

生命,从宗教,从修行,而言,就是一段把你相信的东东,在你自己的生命中「显化」出来的过程。

未必百分之百,但,你往这目标前进。所以,生命才能超越。超越既有的,而走向「可能性」。

但,这又是「本来就有的」。
经文:
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的為什麼要譬喻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的為什麼要譬喻

譬喻品,擺在第三位篇。這是很前面的章節。

「譬喻」這種文本表現手法,值得一本如此高崇地位的經書那麼地強調。

譬喻,只是一種文筆上的表現手法嗎?
或者,
譬喻,對法華經而言,有更重要的要被傳達的意義在嗎?

經文: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白佛言:「…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來,從佛學的歷史發展而言,法華經是「大乘經」。大乘是依小乘而再發展出來的佛學。

這裡,面臨到一個問題:從小乘發展而出的大乘,到底和小乘有什麼不同,所以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派別樣態?

這是一定要回答的。

這裡有二種回答的內容:
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

也就是說,如果要有最究竟的解脫,那麼要到大乘才有這種可能性。

但這裡碰到疑問。如果大乘是最究竟的,那麼之前為什麼要有「小乘」的推出呢?如果大乘才是最究竟,那麼,依然是「當時主流」的小乘,就修行而言,是否還什麼意義呢?是不是還值得學呢?

佛法,並沒有否定以前的傳統。

問題是,如何在尊重以前的小乘傳統之下,又能開展出「大乘」的特色呢?

第二個回答在解決這問題。經文:
二、「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即,小乘是「方便隨宜所說」。也就是說,站在大乘的立場,小乘是佛學開始發展時的表現形態,這是為了大家可以去了解而來的「方便說法」。

現在發展到一定高度了,所以,真正的「精義」可以拿出來談了。

因之,以前傳統的佛學講法,可以說是相對「後來精義」的一種譬喻。

好了。這是從佛學史而來的解釋。

從文本上而言,的確,這本經的文本表現手法,也是擅長用譬喻。甚至,已成為傳統文學中常見成語,例如:曇花一現、水中撈月、五體投地、心心相印…

最有名的比喻故事有法華七喻:(一)火宅喻、(二)窮子喻、(三)藥草喻、(四)化城喻、(五)衣珠喻、(六)髻珠喻、(七)醫子喻。

要把中文搞到一定檔次,這七喻你還是要去了解的。

從一般的傳播現象而言,如果文本是最高檔的,那一定是更難,所要求的受眾就要是「更高層次的受眾」。
那麼,法華經所要求的受眾是什麼樣的受眾呢?

經文:
……
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

這裡要求的是「德性」。

**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的为什么要譬喻

譬喻品,摆在第三位篇。这是很前面的章节。

「譬喻」这种文本表现手法,值得一本如此高崇地位的经书那么地强调。

譬喻,只是一种文笔上的表现手法吗?
或者,
譬喻,对法华经而言,有更重要的要被传达的意义在吗?

经文: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白佛言:「…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来,从佛学的历史发展而言,法华经是「大乘经」。大乘是依小乘而再发展出来的佛学。

这里,面临到一个问题:从小乘发展而出的大乘,到底和小乘有什么不同,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派别样态?

这是一定要回答的。

这里有二种回答的内容:
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

也就是说,如果要有最究竟的解脱,那么要到大乘才有这种可能性。

但这里碰到疑问。如果大乘是最究竟的,那么之前为什么要有「小乘」的推出呢?如果大乘才是最究竟,那么,依然是「当时主流」的小乘,就修行而言,是否还什么意义呢?是不是还值得学呢?

佛法,并没有否定以前的传统。

问题是,如何在尊重以前的小乘传统之下,又能开展出「大乘」的特色呢?

第二个回答在解决这问题。经文:
二、「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即,小乘是「方便随宜所说」。也就是说,站在大乘的立场,小乘是佛学开始发展时的表现形态,这是为了大家可以去了解而来的「方便说法」。

现在发展到一定高度了,所以,真正的「精义」可以拿出来谈了。

因之,以前传统的佛学讲法,可以说是相对「后来精义」的一种譬喻。

好了。这是从佛学史而来的解释。

从文本上而言,的确,这本经的文本表现手法,也是擅长用譬喻。甚至,已成为传统文学中常见成语,例如:昙花一现、水中捞月、五体投地、心心相印…

最有名的比喻故事有法华七喻:(一)火宅喻、(二)穷子喻、(三)药草喻、(四)化城喻、(五)衣珠喻、(六)髻珠喻、(七)医子喻。

要把中文搞到一定档次,这七喻你还是要去了解的。

从一般的传播现象而言,如果文本是最高档的,那一定是更难,所要求的受众就要是「更高层次的受众」。
那么,法华经所要求的受众是什么样的受众呢?

经文:
……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

这里要求的是「德性」。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是要方便什麼呢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是要方便什麼呢

方便品,是擺在第二章節。
序品之後,緊接著就提出「方便」這一概念,那麼方便這一概念,對法華經而言,是極重要的。

忍不住就要先提出來說一下。

但,方便什麼呢?「方便」在行法。亦即,法華經提出了他的重點特色之一,有「更方便」的修行方法。

但,這更方便,卻又是為了「更高修行境界」而來的方法。

哈,對,這裡你會覺得怪怪了。

一般而言,方便是一種「臨時簡單的方法」,所以效果對一般方法相較而言,往往被預期應更差一點。

但對佛法而言,「方便」是指相對於小乘而言,是指會有一套和傳統不同的修行方法,這方法好像看起來「更方便」。

但為什麼要有這種看起來更方便的修法呢?

並不是怕苦,所以提出「簡單版本」的修法;而是,要走向更高的修行境界,這裡提供了一種看起來「更方便」的修法,但卻是必要的方法。

但如果要說,這裡的「方便」修法是為了企向更高的生命境界,那麼就要先說明這經中所提的生命境界是「更高的」。

經文: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是指傳統小乘修行人。

於是,法華一起頭就跟你說,這本是「更高於」小乘的境界:「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好了,如果境界更高,那麼修法上的「方便」是什麼意思呢?

經文: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方便就在於是如此的:「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而目的是「離諸著」。這是修行的核心目的。

方便,有多「方便」,經文: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單合掌小低頭畢竟成佛道」。這句很有名的句子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然而,這一「方便」和更高境界之間,卻是有著理論上的必然性;
而不是只是為了減少人的辛苦而提出的一另「懶人包」的修行方法。

而這理論就是法華經最重要的佛學理論:一乘。

經文: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是要方便什么呢

方便品,是摆在第二章节。
序品之后,紧接着就提出「方便」这一概念,那么方便这一概念,对法华经而言,是极重要的。

忍不住就要先提出来说一下。

但,方便什么呢?「方便」在行法。亦即,法华经提出了他的重点特色之一,有「更方便」的修行方法。

但,这更方便,却又是为了「更高修行境界」而来的方法。

哈,对,这里你会觉得怪怪了。

一般而言,方便是一种「临时简单的方法」,所以效果对一般方法相较而言,往往被预期应更差一点。

但对佛法而言,「方便」是指相对于小乘而言,是指会有一套和传统不同的修行方法,这方法好像看起来「更方便」。

但为什么要有这种看起来更方便的修法呢?

并不是怕苦,所以提出「简单版本」的修法;而是,要走向更高的修行境界,这里提供了一种看起来「更方便」的修法,但却是必要的方法。

但如果要说,这里的「方便」修法是为了企向更高的生命境界,那么就要先说明这经中所提的生命境界是「更高的」。

经文: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是指传统小乘修行人。

于是,法华一起头就跟你说,这本是「更高于」小乘的境界:「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

好了,如果境界更高,那么修法上的「方便」是什么意思呢?

经文: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方便就在于是如此的:「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而目的是「离诸着」。这是修行的核心目的。

方便,有多「方便」,经文: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单合掌小低头毕竟成佛道」。这句很有名的句子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然而,这一「方便」和更高境界之间,却是有着理论上的必然性;
而不是只是为了减少人的辛苦而提出的一另「懒人包」的修行方法。

而这理论就是法华经最重要的佛学理论:一乘。

经文: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介紹了什麼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介紹了什麼

序品,當然最重要的是把這經特色,以及「出現」的緣由,做一說明。

法華經,是「大乘」佛學的最重要經典。

大乘,如果要有意義,那必須是與「小乘」佛學做對比。

小乘佛學一般而言,被稱之為原始佛學,
因之,大乘可以說是在小乘的基礎上,再「發展出來的」佛學。

你可以想像成基督教的新約和舊約的發展關係。

而我們所熟悉的佛學,即漢傳佛學,即在中原大地,含日本韓國(即較強烈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也都是大乘佛學。

所以,這經有一重要的使命,即談出,大乘佛學和小乘對比之下,發展出了「什麼樣的新東西」;
而且,這些新東西,又為什麼比舊的,要更好,更有意義,更值得修行?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來,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一個人如果已具有這種生命境界,那不簡單了。(而這往往是小乘修行的目標)

但法華經,一開頭就表明,就是向這些「高級境界的人」說的,也就是說,用這種方式表明,
這經,這經所要講的內容是給「高級境界的人」聽的。

換言之,用數學的比喻而言,
這不是九九乘法,這是高等代數。

不過佛學不是數學。

雖然法華在「義理」上是「更高檔」,
但就修行的方法而言,卻可能是更便利。
亦即,如果你相信這經典,你就可以來聽看看,
你可以用更方便的方法,達到更高義理的理解和證悟。

所以畫面又帶到其他人出場,經文: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這部經,談:用更方便的行法達成悟解更高遠的義理。

整部經不斷的說明、比喻、解釋:方便,為什麼說是更方便;高遠,為什麼是更高遠?

**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介绍了什么

序品,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这经特色,以及「出现」的缘由,做一说明。

法华经,是「大乘」佛学的最重要经典。

大乘,如果要有意义,那必须是与「小乘」佛学做对比。

小乘佛学一般而言,被称之为原始佛学,
因之,大乘可以说是在小乘的基础上,再「发展出来的」佛学。

你可以想象成基督教的新约和旧约的发展关系。

而我们所熟悉的佛学,即汉传佛学,即在中原大地,含日本韩国(即较强烈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也都是大乘佛学。

所以,这经有一重要的使命,即谈出,大乘佛学和小乘对比之下,发展出了「什么样的新东西」;
而且,这些新东西,又为什么比旧的,要更好,更有意义,更值得修行?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来,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一个人如果已具有这种生命境界,那不简单了。(而这往往是小乘修行的目标)

但法华经,一开头就表明,就是向这些「高级境界的人」说的,也就是说,用这种方式表明,
这经,这经所要讲的内容是给「高级境界的人」听的。

换言之,用数学的比喻而言,
这不是九九乘法,这是高等代数。

不过佛学不是数学。

虽然法华在「义理」上是「更高档」,
但就修行的方法而言,却可能是更便利。
亦即,如果你相信这经典,你就可以来听看看,
你可以用更方便的方法,达到更高义理的理解和证悟。

所以画面又带到其他人出场,经文: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这部经,谈:用更方便的行法达成悟解更高远的义理。

整部经不断的说明、比喻、解释:方便,为什么说是更方便;高远,为什么是更高远?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2020.10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法華經》我又準備從頭講起。

經典和九九乘法不同的地方,在於,你如果願意去讀「更多一次」,
你往往就會有更多的「體會」。

對,就是溫故知新。
對,也可以說是源泉滾滾。

其實,是因為你自己本身已起了變化,有了更向上的變化,
所以,
你讀起來,就有不同的滋味。
更如同國中讀一本金庸小說是不同於大學時讀。

然後,書中的〈序〉,就會讓你更想去看一下,看看別人對於此書有什麼想法,
然後,你有什麼想法。
比一比,很有意思,尤其是跟古人比。

這序是唐朝人寫的,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真的,比一比,我是差古人太多了。

序文: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

剛開始讀此經時,覺得這序是在賣弄文筆。
現在看起來又不同了,其實是對本經的章節做出了重點說明,
而且,短短幾個字,就把某章節的重點,談完了。

例如,序文: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這些都是經文章節中的譬喻,「朽宅喻」「化城喻」…重點都談出來了。

厲害!

序文:
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

這是對此經在中原大地傳弘發展的歷史描述,「受持盛者,無出此經」,是如此的。

例如此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那更是學佛者往往無法遶過的一章。

讀古文,尤其是你也有一些學問的基礎之後,能和古人以古文相對話,
那真是人生的一種莫名的暢快。

此心同,此理同。

唉,要批判古人很容易,他們都不會打電動;要和古人接上人心相同的心,那難。你要有一點本事。

我個人覺得,如果你沒有和書本或其他文化物和「古人」有某種生命相通之經驗,
人很難克服生死大關。

不去思考生死大關的人,生命要能不浮亂,難。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法华经》我又准备从头讲起。

经典和九九乘法不同的地方,在于,你如果愿意去读「更多一次」,
你往往就会有更多的「体会」。

对,就是温故知新。
对,也可以说是源泉滚滚。

其实,是因为你自己本身已起了变化,有了更向上的变化,
所以,
你读起来,就有不同的滋味。
更如同国中读一本金庸小说是不同于大学时读。

然后,书中的〈序〉,就会让你更想去看一下,看看别人对于此书有什么想法,
然后,你有什么想法。
比一比,很有意思,尤其是跟古人比。

这序是唐朝人写的,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真的,比一比,我是差古人太多了。

序文: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

刚开始读此经时,觉得这序是在卖弄文笔。
现在看起来又不同了,其实是对本经的章节做出了重点说明,
而且,短短几个字,就把某章节的重点,谈完了。

例如,序文: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这些都是经文章节中的譬喻,「朽宅喻」「化城喻」…重点都谈出来了。

厉害!

序文: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这是对此经在中原大地传弘发展的历史描述,「受持盛者,无出此经」,是如此的。

例如此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那更是学佛者往往无法遶过的一章。

读古文,尤其是你也有一些学问的基础之后,能和古人以古文相对话,
那真是人生的一种莫名的畅快。

此心同,此理同。

唉,要批判古人很容易,他们都不会打电动;要和古人接上人心相同的心,那难。你要有一点本事。

我个人觉得,如果你没有和书本或其他文化物和「古人」有某种生命相通之经验,
人很难克服生死大关。

不去思考生死大关的人,生命要能不浮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