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的為什麼「從地」
從地湧出品是一篇很具有「想像力」的作品,一堆菩薩從地湧出。經文: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情節呢?這又寓意了什麼?我個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是「從地」,而不是從「天空」?
從故事情節的角度而言,〈從地勇出品〉只是一種提前的故事鋪陳,那是為了讓下一章節〈如來夀量品〉的開展有意義的一種鋪陳。
如來夀量品是強調:人的生命是無盡的,正如同我們一般而言所想像的靈魂。
那麼,要如何讓這樣的一種「意義說明」的理解是有最大的可能的呢?
於是,有〈從地湧出品〉這樣的情節提出鋪陳。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些菩薩聽此經後,發了大心,說要守護宣揚此經。
佛說,謝了。但我自己有人哦。於是一些「自己人」就從地湧出。
經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多的不得了。滿坑滿谷。
於是有人就發了疑情,問:這些人是那裡來的?是什麼時候修行的?經文: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佛說: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議。
為什麼要如此強調「佛智叵思議」。因為,以下要講的,不是一般人經驗中的習慣性認知。
佛說:這些人是我以前教的學生。
這其實也就是說,我已經教了很多很多的時間了,也就是說,我的生命是很多世的,不是只有這一世。
佛學中對人性,對人的靈魂的無時間性的存在,用這個故事,展開了。
**
這個故事很有趣。
要強調生命靈魂的無始無終的特性,為什麼要用「教學」的故事來表達呢?
這裡,又凸顯出大乘佛學的另一特色:啟悟他人。
人,是透過啟悟他人這種行法,來達到自我的開悟。
當老師的,看到這裡,你有沒有很開心。「從地湧出」的從「地」,就是指靠自己修行,亦即老師要靠自己的教學來修行。
教學,或是任何具有教導性質的位置,與其說是你教學生,倒不如說,有學生的顯現,讓你得以獲得「教學」的情境,而得以透過「啟悟他人」這種行法,來自我開悟。
對一位老師而言,教書是行法。行法的核心是:啟悟他人。
什麼是啟悟他人的啟悟內容?經文:「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這是我「領悟的」,這一點讓我完全改變了師生關係。讓我完全有新的教學方式的思考。
教書,或是任何具有教導性質的位置,教書本身就可以是一種行法。但教書要能是一種行法,而不是其他的職業,在於你所設定的目的要是: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哈,難吧。要讓學生拍微電影,不難;要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那是難如登天。
但,要讓教學也是一種「行法」,而不只是一種「謀生工具」,其所要設定的目的就必須設定在: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這裡又回到佛學的基本信念:我即他人,他人即我;我如何對他人,他人即如何對我。在這情況下,要修行,就要把對他人的目標拉高到一個更棒的檔次,於是你才能有可能從「對他人的過程」中,獲益。
所以,才要「發心」,發大心。
**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的为什么「从地」
从地涌出品是一篇很具有「想象力」的作品,一堆菩萨从地涌出。经文: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情节呢?这又寓意了什么?我个人好奇的是为什么是「从地」,而不是从「天空」?
从故事情节的角度而言,〈从地勇出品〉只是一种提前的故事铺陈,那是为了让下一章节〈如来寿量品〉的开展有意义的一种铺陈。
如来寿量品是强调:人的生命是无尽的,正如同我们一般而言所想象的灵魂。
那么,要如何让这样的一种「意义说明」的理解是有最大的可能的呢?
于是,有〈从地涌出品〉这样的情节提出铺陈。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些菩萨听此经后,发了大心,说要守护宣扬此经。
佛说,谢了。但我自己有人哦。于是一些「自己人」就从地涌出。
经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需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多的不得了。满坑满谷。
于是有人就发了疑情,问:这些人是那里来的?是什么时候修行的?经文: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
佛说: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议。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佛智叵思议」。因为,以下要讲的,不是一般人经验中的习惯性认知。
佛说:这些人是我以前教的学生。
这其实也就是说,我已经教了很多很多的时间了,也就是说,我的生命是很多世的,不是只有这一世。
佛学中对人性,对人的灵魂的无时间性的存在,用这个故事,展开了。
**
这个故事很有趣。
要强调生命灵魂的无始无终的特性,为什么要用「教学」的故事来表达呢?
这里,又凸显出大乘佛学的另一特色:启悟他人。
人,是透过启悟他人这种行法,来达到自我的开悟。
当老师的,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很开心。「从地涌出」的从「地」,就是指靠自己修行,亦即老师要靠自己的教学来修行。
教学,或是任何具有教导性质的位置,与其说是你教学生,倒不如说,有学生的显现,让你得以获得「教学」的情境,而得以透过「启悟他人」这种行法,来自我开悟。
对一位老师而言,教书是行法。行法的核心是:启悟他人。
什么是启悟他人的启悟内容?经文:「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这是我「领悟的」,这一点让我完全改变了师生关系。让我完全有新的教学方式的思考。
教书,或是任何具有教导性质的位置,教书本身就可以是一种行法。但教书要能是一种行法,而不是其他的职业,在于你所设定的目的要是:让学生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哈,难吧。要让学生拍微电影,不难;要让学生「一心精进,求无上慧」,那是难如登天。
但,要讓教學也是一種「行法」,而不只是一種「謀生工具」,其所要設定的目的就必須設定在:讓學生「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这里又回到佛学的基本信念:我即他人,他人即我;我如何对他人,他人即如何对我。在这情况下,要修行,就要把对他人的目标拉高到一个更棒的档次,于是你才能有可能从「对他人的过程」中,获益。
所以,才要「发心」,发大心。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如何安樂
安樂行品,是指在一種「安樂」的狀態中去自我對自己實踐「法華經所談的」的過程。
勿小看這句。
如果這句你沒有什麼感覺,那表示你對什麼「實踐」和「修行」之類的東東,是沒有經驗的,那也亦即,你從沒有做過。
可能你會抗議,你說,你也去實踐了很多社會公益實踐。
這沒錯,很好。
但佛學或修行,首先談的是「對自我生命人格的提升」,然後再往外去談社會的東東。
可是你又會說,大乘是入世的啊。沒錯。入世是指去和社會打交道,而之所以要強調和社會打交道,是因為在這過程,我們可以透過「他人」來修正自己。
自己是不是有變化了,才是被思考的重心。
所以有一句很有名:「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華嚴經)。
就是指向外追逐各種社會化的「公益」,但卻沒有反觀自照(菩提心)的後果。
而這一對外社會化公益的追逐過程,因為「內」與「外」矛盾了,內迷失了,所以也就一定會有某種「不安」產生。
安樂行品,指的就是,在向外修諸善根的同時又能時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所可以達成的人性生命提升的效果。
而這一過程的心裡感受,必然是「安樂」。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安樂行品」中不斷的強調,在對外善行的過程中,要如何的「回觀自己」,也就是人會不會在向外公益中迷失自己。
這種迷失,很難回頭。
舉例而言,經文:「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其中的第二法,經文: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這句,你可能會覺得好笑。向外追逐時,拼命罵別人都來不急了,把別人踏在腳下都來不急了,怎麼可能會是「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對,這就是以向外公益轉成為魔業,和以向外公益當做是「行法」,的不同。
但,這有多難啊。難如登天。所以,才要特別列出這章。所以才談「安樂行」品: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行法,永遠都要自我反觀:我向別人喊的,我自己是不是做得到?
喊別人是為了觀照自己。
就佛學而言,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否則,恨只會帶來恨,沒有其他。不管你是用什麼「偉大的口號」去恨!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的如何安乐
安乐行品,是指在一种「安乐」的状态中去自我对自己实践「法华经所谈的」的过程。
勿小看这句。
如果这句你没有什么感觉,那表示你对什么「实践」和「修行」之类的东东,是没有经验的,那也亦即,你从没有做过。
可能你会抗议,你说,你也去实践了很多社会公益实践。
这没错,很好。
但佛学或修行,首先谈的是「对自我生命人格的提升」,然后再往外去谈社会的东东。
可是你又会说,大乘是入世的啊。没错。入世是指去和社会打交道,而之所以要强调和社会打交道,是因为在这过程,我们可以透过「他人」来修正自己。
自己是不是有变化了,才是被思考的重心。
所以有一句很有名:「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华严经)。
就是指向外追逐各种社会化的「公益」,但却没有反观自照(菩提心)的后果。
而这一对外社会化公益的追逐过程,因为「内」与「外」矛盾了,内迷失了,所以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不安」产生。
安乐行品,指的就是,在向外修诸善根的同时又能时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所可以达成的人性生命提升的效果。
而这一过程的心里感受,必然是「安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安乐行品」中不断的强调,在对外善行的过程中,要如何的「回观自己」,也就是人会不会在向外公益中迷失自己。
这种迷失,很难回头。
举例而言,经文:「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其中的第二法,经文: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这句,你可能会觉得好笑。向外追逐时,拼命骂别人都来不急了,把别人踏在脚下都来不急了,怎么可能会是「不说他人好恶、长短」。
对,这就是以向外公益转成为魔业,和以向外公益当做是「行法」,的不同。
但,这有多难啊。难如登天。所以,才要特别列出这章。所以才谈「安乐行」品: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行法,永远都要自我反观:我向别人喊的,我自己是不是做得到?
喊别人是为了观照自己。
就佛学而言,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恨只会带来恨,没有其他。不管你是用什么「伟大的口号」去恨!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的勸持是什麼作用啊?
勸持品,很簡單,即是去勸別人來讀此經,法華經。
這看起來挺俗氣的。
不是嗎?會有那一部經典,不是自吹自擂呢?
這是其一。
其二,在傳統的小乘佛法中,重視的是苦行,即經由一些「刻苦」的行為,來當作修行。
這種苦行樣子,看起來比較像是有那種苦哈哈的修行樣子。
為什麼大乘的修行方法,怎麼一改之前的修行方式,從「『自己』的苦行」變成了「對『別人』的勸持」?
這看起來好像是蠻有一種詐騙別人的感覺,好像是洗腦別人的樣子。
我真的是這樣的質疑的!
經文:
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看吧,這是大乘最重要的修行方去:說此經典。即,勸持。
說實在的,如果只是勸持就是修行,這會不會太「迷信」。
經文: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我等當起大忍力」。這句,敲中了我的心。「不惜身命」則震了我一下。
當一位老師很清楚的,如果你想要學生「聽你在教室講什麼」,你講了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並不是真正讓學生「有心」想去聽的關鍵。關鍵在於你的「耐心」。
勸說,有那麼容易嗎?相較於「苦行」,那更難。
苦行,看起來很苦,但那是自己的,只和自己打交道。
勸說,卻是和別人打交道。
從「和別人打交道」的過程,來「修行自己」。這才是勸持的行法核心。
勸持有多難?你可以在這過程中有多少「自己的轉變」?
經文: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擯出。…
很累吧。還有很多,懶得抄了。看到這裡,你或許才會覺得,「苦行」搞不好更容易。
或許你才會了解,為什麼大乘會是「大」乘,因為是「大大」的修行痛苦。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的劝持是什么作用啊?
劝持品,很简单,即是去劝别人来读此经,法华经。
这看起来挺俗气的。
不是吗?会有那一部经典,不是自吹自擂呢?
这是其一。
其二,在传统的小乘佛法中,重视的是苦行,即经由一些「刻苦」的行为,来当作修行。
这种苦行样子,看起来比较像是有那种苦哈哈的修行样子。
为什么大乘的修行方法,怎么一改之前的修行方式,从「『自己』的苦行」变成了「对『别人』的劝持」?
这看起来好像是蛮有一种诈骗别人的感觉,好像是洗脑别人的样子。
我真的是这样的质疑的!
经文:
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看吧,这是大乘最重要的修行方去:说此经典。即,劝持。
说实在的,如果只是劝持就是修行,这会不会太「迷信」。
经文: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我等当起大忍力」。这句,敲中了我的心。「不惜身命」则震了我一下。
当一位老师很清楚的,如果你想要学生「听你在教室讲什么」,你讲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真正让学生「有心」想去听的关键。关键在于你的「耐心」。
劝说,有那么容易吗?相较于「苦行」,那更难。
苦行,看起来很苦,但那是自己的,只和自己打交道。
劝说,却是和别人打交道。
从「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来「修行自己」。这才是劝持的行法核心。
劝持有多难?你可以在这过程中有多少「自己的转变」?
经文:
有诸无智人, 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当忍。…
是人怀恶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练若, 好出我等过。…
浊劫恶世中, 多有诸恐怖, 恶鬼入其身, 骂詈毁辱我。…
不知佛方便、 随宜所说法, 恶口而颦蹙, 数数见摈出。…
很累吧。还有很多,懒得抄了。看到这里,你或许才会觉得,「苦行」搞不好更容易。
或许你才会了解,为什么大乘会是「大」乘,因为是「大大」的修行痛苦。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中的很操的老師
法華經,是「講故事的」,透過講故事來談它想要談的「道理」;
而不是以一種哲學思辨(如金剛經)或內容闡釋(如華嚴經)的方式,來訴說著「道理」。
前一品是寶塔品,如我上次所談,那是一種「證明」方式,證明經典所談的是真實不虛的。
這一品又帶來了另一主題,人如何可能去學習到這種「道理」。
人要能去理解這道理,是有某種條件的,你需要去達到這種條件。
這沒有那麼難懂,你如果不會加減乘除,你不可能去算微積分。
對於佛學這種「道理」而言,人所需要的先前準備是什麼?其實用佛學的術語,這即是談「前行」。
你要先有前行,讓自己成長到可以接受某種道理的程度,道理才會對你是道理。
那和道理本身無關,你和的程度有關。
小學生不會理解大學的內容。
就佛學而言,第一個最重要的前行是什麼?「尊重老師」。
真的。
經文:
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提婆達多是釋加牟尼的老師。而且還蠻操的。
經文: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因為老師,於是「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這些內容,被學習了。
一定要有老師嗎?
對。
為什麼?因為佛學談的「道理」,是活生生顯化在一個人的肉身上的道理。
例如慈悲喜捨,如果沒有人做示範,你是無法感受到什麼是慈悲喜捨的。那是,在人的肉身上才能被感受到的「真理」。
沒看到,用想的,沒有用。在沒看到之前,你想不出來的。
所以莊子說「目擊而道存」。
你大概不相信,在「解脫」或「修行」的過程老師有那麼重要。
所以經典再強調一次,經文: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你有找到你自己的老師嗎?那種你可以在他/她身上看到你可以向上提升力量的老師嗎?
知識,可以到圖書館找;要相信人的自我提升的力量,你要親眼看到「那位老師」才有可能。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中的很操的老师
法华经,是「讲故事的」,透过讲故事来谈它想要谈的「道理」;
而不是以一种哲学思辨(如金刚经)或内容阐释(如华严经)的方式,来诉说着「道理」。
前一品是宝塔品,如我上次所谈,那是一种「证明」方式,证明经典所谈的是真实不虚的。
这一品又带来了另一主题,人如何可能去学习到这种「道理」。
人要能去理解这道理,是有某种条件的,你需要去达到这种条件。
这没有那么难懂,你如果不会加减乘除,你不可能去算微积分。
对于佛学这种「道理」而言,人所需要的先前准备是什么?其实用佛学的术语,这即是谈「前行」。
你要先有前行,让自己成长到可以接受某种道理的程度,道理才会对你是道理。
那和道理本身无关,你和的程度有关。
小学生不会理解大学的内容。
就佛学而言,第一个最重要的前行是什么?「尊重老师」。
真的。
经文:
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提婆达多是释加牟尼的老师。而且还蛮操的。
经文: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因为老师,于是「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这些内容,被学习了。
一定要有老师吗?
对。
为什么?因为佛学谈的「道理」,是活生生显化在一个人的肉身上的道理。
例如慈悲喜舍,如果没有人做示范,你是无法感受到什么是慈悲喜舍的。那是,在人的肉身上才能被感受到的「真理」。
没看到,用想的,没有用。在没看到之前,你想不出来的。
所以庄子说「目击而道存」。
你大概不相信,在「解脱」或「修行」的过程老师有那么重要。
所以经典再强调一次,经文: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
「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
你有找到你自己的老师吗?那种你可以在他/她身上看到你可以向上提升力量的老师吗?
知识,可以到图书馆找;要相信人的自我提升的力量,你要亲眼看到「那位老师」才有可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