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的證明



寶塔品,對我而言,是最有戲劇性的一幕;同時,這戲劇性恰恰又是某種很「科幻」的內容。

一種,開始明顯的超出一般經驗值的戲劇性內容。

話說,有「寶塔」就這麼的從地湧出,奪人目光,經文:
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在場的人都說不出話來了,「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

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寶塔居然也發出了聲音,有人講話的聲音,這下子就讓人驚奇連連了,「皆得法喜,怪未曾有」。

從寶塔中說出了什麼呢?經文:
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有二個重點:
一、 此經所講的,是「菩薩法」。正如我們之前所強調的,這是不同於小乘的新型佛教,大乘。再一次強調,法華經是大乘經典,不是小乘法。
二、 這部經所講的,都是真實的。不要怕!

為什麼需要來強調這二點呢?而且是「寶塔」湧現這麼具吸睛效果式的來證明呢?

前面po文有談過。
大乘是新型態的佛教,很多想法和修法是和小乘不同的。這裡,從「傳統的」角度而言,自會有某些疑慮。修大乘的人,大概也會有點怕怕的。於是,寶塔湧現來證明:這是佛法。不管是法義或修法,皆真實。

經文:
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多寶佛出場了。

一段有趣的情節出來了。

有人想看多寶佛。

於是釋氏顯神變,「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請多寶佛出塔。

經文:
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想知道多寶佛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嗎?經文:
「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

我是很感動的。

你是否有過類似的念頭呢?就是為了聽什麼道理或藝術,然後願意不辭辛苦的去達成呢?

經文: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如果你愛看佛教文物,那麼在魏晉南北朝的佛教文物中,有很多就是雕刻「寶塔湧現」的那個畫面的。釋氏和多寶,同時坐在塔前的畫面。(去網路查一下有,打關鍵字「多寶佛」)

倒是我們現代的佛教文物不流行這個畫面。

這倒是個有趣的論文題目,不知有沒有人想寫?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的证明

宝塔品,对我而言,是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同时,这戏剧性恰恰又是某种很「科幻」的内容。

一种,开始明显的超出一般经验值的戏剧性内容。

话说,有「宝塔」就这么的从地涌出,夺人目光,经文:
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

在场的人都说不出话来了,「千万亿众,以一切华、香、璎珞、幡盖、伎乐,供养宝塔,恭敬、尊重、赞叹。」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宝塔居然也发出了声音,有人讲话的声音,这下子就让人惊奇连连了,「皆得法喜,怪未曾有」。

从宝塔中说出了什么呢?经文: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有二个重点:
一、 此经所讲的,是「菩萨法」。正如我们之前所强调的,这是不同于小乘的新型佛教,大乘。再一次强调,法华经是大乘经典,不是小乘法。
二、 这部经所讲的,都是真实的。不要怕!

为什么需要来强调这二点呢?而且是「宝塔」涌现这么具吸睛效果式的来证明呢?

前面po文有谈过。
大乘是新型态的佛教,很多想法和修法是和小乘不同的。这里,从「传统的」角度而言,自会有某些疑虑。修大乘的人,大概也会有点怕怕的。于是,宝塔涌现来证明:这是佛法。不管是法义或修法,皆真实。

经文:
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多宝佛出场了。

一段有趣的情节出来了。

有人想看多宝佛。

于是释氏显神变,「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请多宝佛出塔。

经文:
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想知道多宝佛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经文: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

我是很感动的。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念头呢?就是为了听什么道理或艺术,然后愿意不辞辛苦的去达成呢?

经文:
圣主世尊、    虽久灭度,    在宝塔中,    尚为法来,

诸人云何     不勤为法。

如果你爱看佛教文物,那么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文物中,有很多就是雕刻「宝塔涌现」的那个画面的。释氏和多宝,同时坐在塔前的画面。(去网络查一下有,打关键词「多宝佛」)

倒是我们现代的佛教文物不流行这个画面。

这倒是个有趣的论文题目,不知有没有人想写?

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法師是什麼作用


法師品,如果你從章節目錄的安排這角度來看,「它」接在「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之後,這安排讓人會有所去思的。

如果,依上一章授學無學人記品的內容來對比著說,這篇是指「講經的人」,恰恰和「聽經的人」成為對比。

如果聽經的人,每個人都能被授記成佛,那講經的人,也一定是可以的,這是合理的邏輯之內的。

那麼,這裡提「法師」這樣的人類人物,目的何在呢?

首先,什麼樣的人是「法師」?

經文: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如果,你能夠為他人「講一句法華經」的內容,那麼你就是法師。

換言之,「講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修法」,修行的方法,「行如來事」。

這其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漢傳佛教,是很重要的一種「修行特色」,換言之,透過向別人「講經」這種行為,你也就是在修行。

這和早期的修白骨觀、不淨觀之類的偏向於靜座、觀想式的行法,真的是徹底的不同。

向別人講經,這麼看起來很簡單的行為,也能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嗎?這種修法如果和傳統的白骨觀、不淨觀有大大的不同,那麼如何去看待這種「新修法」呢?

經文: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菩薩道是指大乘,這是和傳統佛學(小乘)對比而來的新興佛學。

讀經、誦經、向他人講經,是這新興宗教佛學大乘,所提出來的新型修法。

既是修法,那麼當然要提出「如何去修的方法」。

經文: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是說,如果依這種方式去講經,那麼講經的本身就是修行。

講經不只是某種對「他人的」知識傳遞,講經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修行」。

這裡,我與他人,成為某種不可分離的共在。形式而言,我他之別,在此破了。

講經這種行為,恰恰凸顯出大乘佛法的理論特色:他人即是我。

在這裡,理論和修行,又合而為一了。

法華經特別標示出「法師品」,那麼可以說,「講經」這種行為,是法華經所提出來的「有法華經特色」的修法。

對法華經而言,去講法,就是修行,就是修法華經,而且是大修行。這的確是有歷史性的一種談法。經文: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

把講經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理論根據」的嗎?是真的嗎?還是說說而已。

是有理論根據的。這就是大乘的核心理論:他人。

很經典的一句就是地藏菩薩的:地嶽不空,誓不成佛。

那麼,這種修行的修法效果呢?經文: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法师是什么作用

法师品,如果你从章节目录的安排这角度来看,「它」接在「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之后,这安排让人会有所去思的。

如果,依上一章授学无学人记品的内容来对比着说,这篇是指「讲经的人」,恰恰和「听经的人」成为对比。

如果听经的人,每个人都能被授记成佛,那讲经的人,也一定是可以的,这是合理的逻辑之内的。

那么,这里提「法师」这样的人类人物,目的何在呢?

首先,什么样的人是「法师」?

经文: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如果,你能够为他人「讲一句法华经」的内容,那么你就是法师。

换言之,「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修法」,修行的方法,「行如来事」。

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汉传佛教,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行特色」,换言之,透过向别人「讲经」这种行为,你也就是在修行。

这和早期的修白骨观、不净观之类的偏向于静座、观想式的行法,真的是彻底的不同。

向别人讲经,这么看起来很简单的行为,也能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吗?这种修法如果和传统的白骨观、不净观有大大的不同,那么如何去看待这种「新修法」呢?

经文: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菩萨道是指大乘,这是和传统佛学(小乘)对比而来的新兴佛学。

读经、诵经、向他人讲经,是这新兴宗教佛学大乘,所提出来的新型修法。

既是修法,那么当然要提出「如何去修的方法」。

经文: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是说,如果依这种方式去讲经,那么讲经的本身就是修行。

讲经不只是某种对「他人的」知识传递,讲经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修行」。

这里,我与他人,成为某种不可分离的共在。形式而言,我他之别,在此破了。

讲经这种行为,恰恰凸显出大乘佛法的理论特色:他人即是我。

在这里,理论和修行,又合而为一了。

法华经特别标示出「法师品」,那么可以说,「讲经」这种行为,是法华经所提出来的「有法华经特色」的修法。

对法华经而言,去讲法,就是修行,就是修法华经,而且是大修行。这的确是有历史性的一种谈法。经文:
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

把讲经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理论根据」的吗?是真的吗?还是说说而已。

是有理论根据的。这就是大乘的核心理论:他人。

很经典的一句就是地藏菩萨的:地岳不空,誓不成佛。

那么,这种修行的修法效果呢?经文:
若人具是德,    或为四众说,  空处读诵经,    皆得见我身。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中的學、無學人



來,先看學、無學人是怎麼在法華經中出場的。

經文: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否。唯、然,已見。」

「已見」。

再來,我們先看看,這學、無學人最後能有什麼成就?

經文: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寶相如來」。

好,來。這篇最基本的信念:「學、無學」亦即知識的多寡,並不是決定解脫(即解除人的生老病死之憂悲苦惱)是否可能的什麼關鍵因素。
解脫與知識並沒有什麼必要的關係。

那,反向的去思考,真正有關係的是什麼呢?這點,在故事的進行中,被帶出來了。這就是法華經「講故事」的文本特色。

來,佛陀講故事了,經文: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

重點來了,就修行而言,「精進」是更重的力道,而不是知識!精進即實踐。

這種概念和經驗,是所有的大聖都肯認的,例如:
孔子:「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然而,這種觀念在當時雖然是很「激進的」,但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這是老掉牙的,不管你信不信。

然而,對我而言,我更會注意到的是,雖然人人都可以成佛,沒有知識上的限制,但在故事中,是在什麼機緣下,佛陀講出了這些內容呢?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

其意柔軟,寂然清淨!

這八個字,我想了更久更久。說,一個人要去讓自己「其意柔軟」,恐怕對我們這個時代而言,是「更激進的」說法。

你準備好了「其意柔軟」嗎?如有,那是被授記的因緣。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中的学、无学人

来,先看学、无学人是怎么在法华经中出场的。

经文: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否。唯、然,已见。」

「已见」。

再来,我们先看看,这学、无学人最后能有什么成就?

经文:
「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宝相如来」。

好,来。这篇最基本的信念:「学、无学」亦即知识的多寡,并不是决定解脱(即解除人的生老病死之忧悲苦恼)是否可能的什么关键因素。
解脱与知识并没有什么必要的关系。

那,反向的去思考,真正有关系的是什么呢?这点,在故事的进行中,被带出来了。这就是法华经「讲故事」的文本特色。

来,佛陀讲故事了,经文: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

重点来了,就修行而言,「精进」是更重的力道,而不是知识!精进即实践。

这种概念和经验,是所有的大圣都肯认的,例如:
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然而,这种观念在当时虽然是很「激进的」,但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这是老掉牙的,不管你信不信。

然而,对我而言,我更会注意到的是,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没有知识上的限制,但在故事中,是在什么机缘下,佛陀讲出了这些内容呢?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

其意柔软,寂然清净!

这八个字,我想了更久更久。说,一个人要去让自己「其意柔软」,恐怕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是「更激进的」说法。

你准备好了「其意柔软」吗?如有,那是被授记的因缘。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的為什麼要受記 v2.0


受記,就是對你的未來發展做出某種「必然性」的預告。

這裡有二個重點,我想談,一、預告,二、必然性。

再來是,對佛學而言,提出這二項重點,也是有目標性的指向方向,那方向即是「解脫」。

解脫,其實並不神密:人活在一種不被壓迫的狀況下,即是解脫。

於是,那如何可能呢?

於是,前題是:什麼是不被壓迫的感覺?例如,什麼「欲望」都滿足了,就是處在一種「不被壓迫」的狀況嗎?

佛學的分析角度偏向這麼問:欲望有可能被滿足嗎?
另一種問法是:人有可能不被生老病死壓迫嗎?

這就是對某種「必然性」的追問?如果不可能,那麼,去達到不被壓迫的方法是什麼?這要談出來內容,就是「預告」。

經文:
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踴躍。

這是預告。是指:人可以達到的美好狀況,對佛學而言,這是不被壓迫的狀況,「大自在」。

大自在「神通之力」。這裡也不神密,指的是,這種狀況的可能,去達到的方法是往內求的。亦即,是指向自己的。神通是向內的。

既是指向自己,那麼對自己的調整,即修行,就是思考上的指導方向。

但,被指導者一定有疑問:我經過修行就可以讓生命更好嗎?真的是這樣嗎?

佛說,對,這是必然性的問題。一定可以。即,受記。說,人本來就有能力去達到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狀況,一定會超越小滿足小成就的。

經文: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為了讓讀者更理解這個道理,於是,「衣珠喻」這個故事,又被講出來了。

寶珠本來就在你的衣服裡,只是你一時忘了找不到。於是你一直向外找……

**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的为什么要受记

受记,就是对你的未来发展做出某种「必然性」的预告。

这里有二个重点,我想谈,一、预告,二、必然性。

再来是,对佛学而言,提出这二项重点,也是有目标性的指向方向,那方向即是「解脱」。

解脱,其实并不神密:人活在一种不被压迫的状况下,即是解脱。

于是,那如何可能呢?

于是,前题是:什么是不被压迫的感觉?例如,什么「欲望」都满足了,就是处在一种「不被压迫」的状况吗?

佛学的分析角度偏向这么问:欲望有可能被满足吗?
另一种问法是:人有可能不被生老病死压迫吗?

这就是对某种「必然性」的追问?如果不可能,那么,去达到不被压迫的方法是什么?这要谈出来内容,就是「预告」。

经文:
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这是预告。是指:人可以达到的美好状况,对佛学而言,这是不被压迫的状况,「大自在」。

大自在「神通之力」。这里也不神密,指的是,这种状况的可能,去达到的方法是往内求的。亦即,是指向自己的。神通是向内的。

既是指向自己,那么对自己的调整,即修行,就是思考上的指导方向。

但,被指导者一定有疑问:我经过修行就可以让生命更好吗?真的是这样吗?

佛说,对,这是必然性的问题。一定可以。即,受记。说,人本来就有能力去达到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状况,一定会超越小满足小成就的。

经文:
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
及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

为了让读者更理解这个道理,于是,「衣珠喻」这个故事,又被讲出来了。

宝珠本来就在你的衣服里,只是你一时忘了找不到。于是你一直向外找……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的化城對你有什麼意義 v2.0


化城喻品,是法華經的一個重要的觀念,藉著這本經書所要傳達出來的概念。

經文,是為了讓人去理解的。

先談什麼是「化城」故事。

有一化導師帶著一群人,在前往目的地中,正走在很難道的道路上。
太累了,很多人都不想走下去了。
聰明的導師,於是就「變化」出一座在路旁的城市,裡面什麼都有。

經文: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讓大家休息一下,緩和過累的心緒。
大家都很開心。

經文: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

導師看大家休息的很夠了,於是就跟大家說這只是化城而已,不要當真了。

經文: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法華經談出這樣的化城喻的故事,所為何事?到底,這要表達什麼意思?
而這種意思對於身處什麼狀況下的人,才會真正的被體悟。

很多書,可以被理解,這和讀的人是不是有適當的理解能力,有關。

一位沒有失戀過的人,讀如何克服失戀的書,意義不大。

那麼,這段故事,化城的故事,是相對誰而發言呢?經文: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法華經是大乘,這相較於之前的佛教傳統(小乘),是更新的。新在那裡呢?:成佛不是一輩子的事,而是多生累劫而修行的事。

多生累劫。

嗯,如果你是修行者,你會感受到「多生累劫」這四字的巨大壓力。

於是法華經跟你說:
「化城」並點並不是「化」,而是接續。

化城是接著以前和開展未來的中間之地。

人生不就是這樣嗎?你的現在依靠著歷史風氣而又指向著未來目標,其實,「現在」就是化城。

所以,你不要對現在當真,現在只是依著過去而又指向未來狀況下於是「暫存」的化城。現在只是讓你過度到未來,才有存在意義。
所以才能說現在如夢幻泡影。

但,如夢幻泡影,並不是要你去認為「什麼都沒有」。
如夢幻泡影是指,生命永遠都可以從「現在」而指向出更高遠的目標,這是人的生命理解結構的必然特色。這一結構是「有的」。

這樣的大乘所強調出來的觀念,
用《華嚴經》的那種學術性的筆法就是如下:
了知眾生皆幻想(化城)  於彼一切無分別(大眾)
而能善別眾生根(導師)  普為群生作饒益(目的)


如果你看故事,就看故事吧。

如果你是修行者或是對生命心靈成長有意識者,這篇就是跟你說:你的所有努力都是如夢幻泡影(化城),但這些夢幻泡影之事,卻是你走向目標的真正必要資糧。

這種空性的吊詭,是大乘佛法的特色。

**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的化城对你有什么意义

化城喻品,是法华经的一个重要的观念,借着这本经书所要传达出来的概念。

经文,是为了让人去理解的。

先谈什么是「化城」故事。

有一化导师带着一群人,在前往目的地中,正走在很难道的道路上。
太累了,很多人都不想走下去了。
聪明的导师,于是就「变化」出一座在路旁的城市,里面什么都有。

经文: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让大家休息一下,缓和过累的心绪。
大家都很开心。

经文: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

导师看大家休息的很够了,于是就跟大家说这只是化城而已,不要当真了。

经文: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法华经谈出这样的化城喻的故事,所为何事?到底,这要表达什么意思?
而这种意思对于身处什么状况下的人,才会真正的被体悟。

很多书,可以被理解,这和读的人是不是有适当的理解能力,有关。

一位没有失恋过的人,读如何克服失恋的书,意义不大。

那么,这段故事,化城的故事,是相对谁而发言呢?经文: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盘。

法华经是大乘,这相较于之前的佛教传统(小乘),是更新的。新在那里呢?:成佛不是一辈子的事,而是多生累劫而修行的事。

多生累劫。

嗯,如果你是修行者,你会感受到「多生累劫」这四字的巨大压力。

于是法华经跟你说:
「化城」并点并不是「化」,而是接续。

化城是接着以前和开展未来的中间之地。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你的现在依靠着历史风气而又指向着未来目标,其实,「现在」就是化城。

所以,你不要对现在当真,现在只是依着过去而又指向未来状况下于是「暂存」的化城。现在只是让你过度到未来,才有存在意义。
所以才能说现在如梦幻泡影。

但,如梦幻泡影,并不是要你去认为「什么都没有」。
如梦幻泡影是指,生命永远都可以从「现在」而指向出更高远的目标,这是人的生命理解结构的必然特色。这一结构是「有的」。

这样的大乘所强调出来的观念,
用《华严经》的那种学术性的笔法就是如下:
了知众生皆幻想(化城)  于彼一切无分别(大众)
而能善别众生根(导师)  普为群生作饶益(目的)


如果你看故事,就看故事吧。

如果你是修行者或是对生命心灵成长有意识者,这篇就是跟你说:你的所有努力都是如梦幻泡影(化城),但这些梦幻泡影之事,却是你走向目标的真正必要资粮。

这种空性的吊诡,是大乘佛法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