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之譬喻所指向的是什麼? v2.0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之譬喻所指向的是什麼?

之前談過,「講故事說大道理」是這經典的文本內容及結構上的重要特色。

這樣的特色,和諸如華嚴、般若等談理論性強的經典,是非常不同的。

所以,讀法華經有著一種有趣的閱讀行為,那就是去「猜」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

為什麼,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的這法華經,是要以「說故事」這種看起來「學術氣」不強的表現形式而出來呈現呢?

一般的說法是,可以讓「更多人」去親近。

理論上是。但,如果你去讀,恐怕你會覺得把「故事」讀出「道理」來,更吃力。
但,如果不讀出道理來,讀經典就怪怪的,因為這又不是讀「小說」,可以只是單純的為了某種刺激性就可以有吸引力的。

這裡,有矛盾。「把這矛盾表現出來」,恰恰是法華經必須以故事形態來當作呈現樣態的必要性。

經文: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舍利弗,為什麼要用「小乘法」來教我啊?為什麼我就沒有資格受用「大乘法」呢?

這裡,「法」與「人」這二種修行必要的構成元素,同時被提出來。事實上,就修行而言,這二者構成元素必須在互動的狀態中,修行才被凸顯了出來。

理論性的表達,往往只能針對「某一項」做出靜態式的分解說明。

故事,才能在劇情中帶出「二者」的互動而所要「達到的目的」。
其實互動還不是所要的,互動「所指目的目的」才是最後所要達到的。

同時, 互動要能動起來,那麼「那要互動的兩者」其實也必須都是處在某種特定狀態下,互動才能被激活。

修行就是這樣。

總要先有個什麼道理在。但,這道理的檔次是什麼檔次呢?你知嗎?
那,你又是那塊料?你到了能接受某種道理的成熟度了嗎?你自己了解自己嗎?
而且,互動的模式,就是行法的描述,即去實踐的方法。你看到了嗎?

在舍利弗問完之後,經文說舍利弗「自答」如下: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來,
第一,這是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乘法。
第二,我(舍利弗),真的,那時還沒把有自己成熟到可以接受的狀態(小乘心: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經文:「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於是,第一個譬喻,出場了:火宅喻。

故事,自己好好去思考思維吧。切記:聞、思、修。

如果每個人看故事都有自己特重意的地方,對我而言,我往往留意故事中,對主角的某種描述:描述,一個人為什麼會「沈溺」於特定的低檔次狀態而不願意走出來。

那個「使人不跨出去」的生命自我機制是什麼?

故事中,火災了,但,人們為什麼不走出建築物呢?

經文:
…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

唉,講的真好。你感受到了嗎?「不驚不畏」這四字,讓我一時驚畏了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