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品」,指明了這一經典文本,在面對受眾時,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來與之打交道。
方便。
什麼是方便?我們常說,你能不能行行方便。
是指,對方能不能以一種「非正規」「非被一般預想的方式」來幫我。
非正規,非一般預想方式,並不是指「不對的」或是「不好的」;而是指,可能可以更幫到人的方式。雖說,這種方式,是非正規的,非一般預想式的。
法華經,是一般以「方便」來構思文本內容展現來和讀者打交道的經典。
經文:
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佛知慧,難解難人啊!正因為難解難入,所以才要「方便」地想法子讓你去理解。
那麼,這方便,是一種什麼樣文本表達形式的方便,而這方便的目的又是為何?
經文:
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譬喻,是這文本方便的表現形式。
真的哦。這本經典,都是在講故事。這是本經的特色。其中有七個重要的故事,被稱之為「法華七喻」。如火宅喻…。
而且,法華七喻的故事在我們傳統的文學中,都深化到成為很多的「成語」了。例如,「聚沙成塔」、「曇花一現」、「功不唐捐」、…。
那麼,這些方便所希望讀者能達到的理解目的是什麼:令離諸著。
法華經典的核心仍是佛學所最終極的關注:解脫。
法華的解脫方式又是大乘的解脫,其方式,已和原始佛學(小乘)的解脫方式,不同了。
這不同,讓大乘成為大乘。
法華一本以譬喻為主的經典,為什麼會被讚喻為「成佛在法華」。為什麼不是其他的論說式經典,如華嚴經、般若經等,而是譬喻式的法華,獲得這種讚譽呢?
我個人的心得是,在譬喻中的文本形式中,向我們說出了更多的「行法」,即修行的方式。
而這些行法,即修行方式,人人可修,人人可行!例如,單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
但,終究,我們可以問,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來講法呢?
經文: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哦,原來,問題在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