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方便」 v2.0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方便」

「方便品」,指明了這一經典文本,在面對受眾時,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來與之打交道。

方便。

什麼是方便?我們常說,你能不能行行方便。
是指,對方能不能以一種「非正規」「非被一般預想的方式」來幫我。

非正規,非一般預想方式,並不是指「不對的」或是「不好的」;而是指,可能可以更幫到人的方式。雖說,這種方式,是非正規的,非一般預想式的。

法華經,是一般以「方便」來構思文本內容展現來和讀者打交道的經典。

經文:
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佛知慧,難解難人啊!正因為難解難入,所以才要「方便」地想法子讓你去理解。

那麼,這方便,是一種什麼樣文本表達形式的方便,而這方便的目的又是為何?

經文:
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譬喻,是這文本方便的表現形式。
真的哦。這本經典,都是在講故事。這是本經的特色。其中有七個重要的故事,被稱之為「法華七喻」。如火宅喻…。

而且,法華七喻的故事在我們傳統的文學中,都深化到成為很多的「成語」了。例如,「聚沙成塔」、「曇花一現」、「功不唐捐」、…。

那麼,這些方便所希望讀者能達到的理解目的是什麼:令離諸著。

法華經典的核心仍是佛學所最終極的關注:解脫。

法華的解脫方式又是大乘的解脫,其方式,已和原始佛學(小乘)的解脫方式,不同了。
這不同,讓大乘成為大乘。

法華一本以譬喻為主的經典,為什麼會被讚喻為「成佛在法華」。為什麼不是其他的論說式經典,如華嚴經、般若經等,而是譬喻式的法華,獲得這種讚譽呢?

我個人的心得是,在譬喻中的文本形式中,向我們說出了更多的「行法」,即修行的方式。
而這些行法,即修行方式,人人可修,人人可行!例如,單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

但,終究,我們可以問,為什麼要以這種方式來講法呢?

經文: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哦,原來,問題在於我們!

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所呈現的講大乘經的情境 v.2.0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所呈現的講大乘經的情境

這品是法華經的開場、介紹。

序品,基本上會把一篇文本的內容特色做出簡要的勾勒。

對我而言,在「讀」任何文本的序品時,我會注意二點:
一、 所謂的內容特色的特色是什麼?
二、 文本是用什麼樣的表達方式來呈現出那種特色?

經文: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這裡,清楚的說明了,這是一本談「大乘」佛法的經。

大乘,就佛學史發展而言,代表一種對佛法理解的新樣貌。
這裡的「新」是指相對於「以前的被理解樣態的佛法」而言,這以前的佛法理解樣態,這現象往往被稱之為小乘。
學術一點的講,是原始佛教。

好,那麼,這品,是以什麼的文本表達方式,來說明「大乘」的特色呢?佛經,往往是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

序品中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談出,什麼意義特色在裡面呢?

來,
第一,觀眾是各式各樣的人(存在主體)都有。阿羅漢、有學、無學、菩薩……
如果你的受眾是各式各樣的人,那麼你要如何講,才能滿足所有的人呢?

講故事。對,所以,經中很多故事。而不是推理論述,如心經般(嗯,例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二、現神變相,經文: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不同的神變,往往可以談出不同的意義。

這序品的放光,代表著意義是:經文: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請注意:「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中的「難信」。

所以,如果你讀法華經,怪怪的,有點信不下去。很正常。序品先跟你打預防針了。你不用對自己的反應懷疑。

第三、這次放光,以前其實也有過類似的事件。即,「本有」。
這寓指生命並不是某種單一存在、消失如是而已。生命是一種「流」。我們可以逆流而上,也可以順流而下。我們不是孤立的。

經文: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與本無異」。

好了,如果你可以了解上述的說法,下面的經文,你應就會有感的;
經文: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法華經 解說2.0版 前言

法華經 解說2.0版 前言

解法華經,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冒險。

解錯了,怎麼辦?

但,這世界上有「解錯了」這種事嗎?

我是說,你明明知道應那樣寫,但卻基於某種想法和目的,於是你「故意」的寫成別種樣子。

至少,我應不會如此,在這裡的文字。

解錯,是自己「理解」錯了。
但,理解錯了,是指你發現了你「以前」的理解不是很恰當;
但如果你「以前」都沒有去解,
則,
你就沒有「基礎」可以奠基,於是你可以發現你「以前」自己理解錯了。

沒有「錯誤」,就沒有「更好的」理解可言。這沒辦法,至少就「人」這種存在體而言,實事如此。

你如此;當然,他人也必然要如此。

他人的錯,也是他人成長的必要條件!
對我而言,感受到這一點,或著說,「理解」了這一點,才會讓「慈悲之心」有所可以升起的奠基點。

慈悲,即是承認他人的必然犯錯;但這承認,是因為你自己徹底感受到自己犯錯的不可避免性。

慈悲,好像要包容他人。

但只有從自己感受出發,所以你的慈悲才會帶著包容性。

有包容性的慈悲,於是別人就有了空間,就有了可以變化的可能;
但重要的是,真正能給別人變化空間的慈悲,也就會同時作用在自己身上。

法華經,是一本經,告訴我們:如何才能真正的讓自己有著必然會包容他人的慈悲。

佛家談慈悲。

#
法华经 解说2.0版 前言

解法华经,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冒险。

解错了,怎么办?

但,这世界上有「解错了」这种事吗?

我是说,你明明知道应那样写,但却基于某种想法和目的,于是你「故意」的写成别种样子。

至少,我应不会如此,在这里的文字。

解错,是自己「理解」错了。
但,理解错了,是指你发现了你「以前」的理解不是很恰当;
但如果你「以前」都没有去解,
则,
你就没有「基础」可以奠基,于是你可以发现你「以前」自己理解错了。

没有「错误」,就没有「更好的」理解可言。这没办法,至少就「人」这种存在体而言,实事如此。

你如此;当然,他人也必然要如此。

他人的错,也是他人成长的必要条件!
对我而言,感受到这一点,或着说,「理解」了这一点,才会让「慈悲之心」有所可以升起的奠基点。

慈悲,即是承认他人的必然犯错;但这承认,是因为你自己彻底感受到自己犯错的不可避免性。

慈悲,好像要包容他人。

但只有从自己感受出发,所以你的慈悲才会带着包容性。

有包容性的慈悲,于是别人就有了空间,就有了可以变化的可能;
但重要的是,真正能给别人变化空间的慈悲,也就会同时作用在自己身上。

法华经,是一本经,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让自己有着必然会包容他人的慈悲。

佛家谈慈悲。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勸發」之如何可能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勸發」之如何可能

經題很明顯的,是談「勸發」。

這裡有三個點可以往下談,一、到底要發什麼?二、為什麼要勸呢?三、這勸的內容是什麼,而又為什麼是這樣的內容說法而不是別種呢?

一、 勸發「大乘心」,這是指「慈悲心」,也就是說,如何從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而成就自己的德性或解脫。

這一點你可能覺得沒什麼?慈悲,你聽到不要聽了,你講到不要講了。
但,面對你非常討厭的人,你能夠不「升起」討厭之感嗎?或是「察覺到」你升起了討厭別人的心了嗎?

很難,對不對。

所以,這裡談的不是概念的知不知,而是實踐上的「能不能做得到」。也就是問:如何可能?這是問「行法」。方法。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法華經,正是一本重在「讓人能去實踐的經」。

二、 為什麼要勸?因為,「要去做」,是很難的。這是佛學經典的重點,實踐。實踐了,才能表明,你的「生命」已經轉化了。
知道,不算!

所以,才是「普賢」菩薩出場來說。佛教中,普賢菩薩,代表的寓意就是「實踐」。所以,祂的坐騎是「大象」。大象,一步一步的平穩的走出來。

三、 那如何才能讓人有「慈悲」的實踐之最大化的可能性呢?

對佛學而言,真的是很現實的,你不是想要「慈悲」於是你就實踐的出來。不是嗎?

那麼你有沒有什麼「修行」的方法,可以讓人「更順利」的把內心中慈悲的本質,具體化的呈現在你的肉體行為中。

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來重點強調一下:
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這是行法。

我不往下細講,這是佛學行法的部分。

但,要「先有」這些預備行為,所以,人才能真正的將你的「慈悲心」具體化的在你的肉體上。

最後,為什麼這樣的勸而不是那樣的勸?
這勸的內容的特色,恰恰就是「大乘」的行法特色。這不同於小乘的。
換言之,要以「這樣的方式」來發展人可以順利開展慈悲心的方法,是大乘所強調的。

法華經,正是大乘的重要經典之一,甚至被譽為:成佛在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