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的「本事」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的「本事」是什麼

在佛經中,一位主角的出場,通常是代表某一種「性德」的呈現。

而,一種性德,在世間所被感知的呈現特色以及能引發的效果,是「本事」。

在這篇從「故事」中,妙莊嚴王是如何出場來談「本事」呢?

他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但卻不是佛法的修行人。於是,故事就是從一位不是佛法的好修行人,如何「轉成」一位佛法的修行人。

妙莊嚴王的「本事」在此,即,能夠「轉化自己」成為佛法的修行者。

嗯,看起來像是一篇自我行銷的故事。

但,這篇不是講一則很棒的故事,想吸引你去「傻傯地相信」。不是!
而是,這篇,從故事中談出「道理」、「原理」,這些原理,只有依著這些原理,人才有轉化自己的可能。

佛法之所以是「法」,佛學之所以是「學」,就在於它會講出什麼原理,而修行的方式及其效果,是須「依法」而來。
換言之,說在佛法中,人應該如何來行為、來處世,是有道理可談的,是「依法」而來的。絕對不是只是感覺很好而已!

所以,可以依著去實踐的「佛教理論」是根基性的,所以,佛教也一定是哲學。所以,才會有佛教即是宗教也是哲學的說法。

所以,聞、思、修,是佛教、佛學中所強調的過程。聞,是指聽到了;思是指思考,思考其中的「道理」;有了道理可談,於是才能談如何依法而實踐。

這篇,問:人如何才能有機會去自我轉化呢?

這篇,妙莊嚴王碰到了「善知識」,所以才開始有了自我轉化的過程。

但為什麼一個人可能碰到善知識呢?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注意,這點很重要:種善根故。這是前題!

你是一位好人、善人、有德性的人,你自己要先有這「條件」,於是你才有「碰到善知識的機會」。

想碰到好老師嗎?想想,你自己是什麼樣的學生!
想碰到好老板嗎?想想你自己是一位什麼樣的工作伙伴!……
想聽到什麼好的上課內容嗎?想想你自之前看了多少書…

嗯,看起來好像老掉牙的勸世文。

不,如果你有興趣去讀佛學,你才會知道,在佛學中是用了何種推理過程, 花了多少理論思維,是有著什麼樣的哲學架構,所以才有這種結論。

看起來,好像和西方哲學差很多?

是嗎?如果你讀現代哲學中的存在論、解釋學,那麼,「先有」是現象能被感知的先行條件,而且是「被動綜合」的,是走在主體主動意志之前的,就理論性而言,其實,先有,不也就是「種善根故」。

想碰到一位好老師嗎?先當一位能尊重老師的人!

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之陀羅尼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之陀羅尼

陀羅尼,即是一般我們所熟知的咒語。

在這個時代,一談到「咒語」,大概我們就很自然的,用「現代科學」的概念,對之產生某種「好笑」之感。

咒語,一般而言,我們並不是在理解「它」的內容和意義,
我們是以咒語為一種「發聲」的媒介,藉由「那種依咒語而來的發聲規律」,來形成主體─咒語─修行,這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所以,問題核心是:「有規律的發聲」這樣的現象,和「修行」之間,即和生命自我向上變化之間,是如何產生關係的呢?

我不知道。

但,你知道為什麼:「依那樣形式的練習」,所以你就「從不會到會」騎腳踏了呢?

那你在運動器材上練習那種「身體的運動形式」,你會不會因此就「會」騎了呢?

為什麼?

那種身體的運動形式,為什麼會和「你會騎腳踏車」之間,產生關係呢?

你也未必合理的推理的出來:換另一種不同的身體運動形式,為什麼可能不行呢?

所以,換另一個角度而言,
如果,古人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去發出某種規律的聲音形式和內容,這會引起生命性德上的向上變化。那你是如何來看待古人的經驗呢?

咒語,是一種修行形式,古人傳下來的。
再來是,你信不信,以及,你是否願意去試試這種古人的經驗談。

佛學,從理論的高度而言,談:身、口、意,是改變你生命質性的三種方法。

口是其中的一種。咒語,即是以「口」修行而來的一種儀軌。

經文:
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

藥王有一個願──「以守護之」的願,這願的實踐之可能,咒語這樣的形式,就是成就的過程或方法之一。這即,用身口意中的「口」,來成為實踐的動力之一。

從佛學理論而言,
如果你也「相信」而願意去試看看,那麼這種咒語而來的規律聲音形式的作用可能性,也會呈現作用在你身上的。

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之「觀」世音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之「觀」世音


漢傳佛教在中華大地發展過程,這是最普遍的佛學文本之一: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大概也是最被口耳相傳的一位菩薩。

為什麼是「祂」,而不是別人?

祂的法門,祂的特殊性德,就在於祂的名號:觀世音。

世音,是世界的各種聲音,這當然是指平等的胸懷;但為什麼是「觀」世音,而不是「聽」世音?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能幫人解決苦難,但如何去幫呢?「觀其音聲」,是這個過程。

觀,不是聽。但為什麼是觀,而不是聽?

佛學修行中有二大基本法則:止、觀。

「觀」是法門,是一種改變自己,也是改變別人的方法。觀世音菩薩用「觀」來消除眾生苦難。

觀,是觀想;從某種層面而言,也是一種發願的想像。經文: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宏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發大清淨願」,這是觀的過程的背景性具指導方向的願力。

但對於修行者而言,即對於一般的我們而言,我們與觀世音菩薩之間的關係,也是「觀」: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心念不空過,這就是觀!於是藉由觀,「能滅諸有苦」。

當然你也可以有願力在這過程,這即是佛門儀軌的迴向。

**
對於一位有緣接觸佛法的人,大概都會接觸到觀世音菩薩。
而也一定會有人跟你說,唸觀世音菩薩名號,這一種行法。

你大概也不一定會相信這種方法。

但如果你不知為什麼莫名其妙的相信這一方法,
而你也願意去唸。
記得把「觀」加進去: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觀即是:心念不空過。用一種通俗的說法:把這當真!「當真」就是心念不空過。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之「观」世音


汉传佛教在中华大地发展过程,这是最普遍的佛学文本之一: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大概也是最被口耳相传的一位菩萨。

为什么是「祂」,而不是别人?

祂的法门,祂的特殊性德,就在于祂的名号:观世音。

世音,是世界的各种声音,这当然是指平等的胸怀;但为什么是「观」世音,而不是「听」世音?

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能帮人解决苦难,但如何去帮呢?「观其音声」,是这个过程。

观,不是听。但为什么是观,而不是听?

佛学修行中有二大基本法则:止、观。

「观」是法门,是一种改变自己,也是改变别人的方法。观世音菩萨用「观」来消除众生苦难。

观,是观想;从某种层面而言,也共俱着一种发愿的想象。经文: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宏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发大清净愿」,这是观的过程的背景性具指导方向的愿力。

但对于修行者而言,即对于一般的我们而言,我们与观世音菩萨之间的关系,也是「观」: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心念不空过,这就是观!于是藉由观,「能灭诸有苦」。

当然你也可以有愿力在这过程,这即是佛门仪轨的回向。

**
对于一位有缘接触佛法的人,大概都会接触到观世音菩萨。
而也一定会有人跟你说,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一种行法。

你大概也不一定会相信这种方法。

但如果你不知为什么莫名其妙的相信这一方法,
而你也愿意去念。
记得把「观」加进去: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观即是:心念不空过。用一种通俗的说法:把这当真!「当真」就是心念不空过。


2020年2月8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音」代表什麼?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音」代表什麼?

這篇,是妙音菩薩出場的記敘。

妙「音」,這音有什麼寓意。

一般而言,佛學談,眼、耳、鼻、舌、身、意,於是我們這種存在主體,就會形成經驗界的:色、聲、香、味、觸、法。

對,佛學是認識論入手的。你對了。

從認識論入手,在理論的追問上,再往倫理學或形上學或本體論去開展,而這過程又會回頭「關照」解脫的實踐論,即修行。

那麼,為什麼是妙「音」出場,而不是妙眼…等呢?

聲音,有什麼特色?

一般而言,要也好,不要也好,不管你是什麼程度的人,聲音就是會鑽入你的耳裡,越過種種障礙而來。這裡,代表著一種大乘佛教修行上的特色:重視不同根器的人。

這裡,是對個體性的尊重。亦即,從對個體性的徹底尊重下手。

經文:
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

這不容易。我們往往只尊重和我們有相同「喜好的人」。

所以,妙音菩薩的法門是,經文: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現一切色身。

這並不是說你有什麼「超自然現象」,而是說,你能就別人所能理解的部分,來展現自己,進行溝通。

這即是我們愛說的:應以何身渡眾生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菩薩,即是這樣子性德的人。

醫護人員即是啊。他們以那樣的形象和姿態,以那樣的行動,來「點化」我們,什麼是人性中的高貴。

尤其是此刻。

願以此文迴向給所有抗疫醫護人員,願其:所求皆滿,所願皆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