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經中,一位主角的出場,通常是代表某一種「性德」的呈現。
而,一種性德,在世間所被感知的呈現特色以及能引發的效果,是「本事」。
在這篇從「故事」中,妙莊嚴王是如何出場來談「本事」呢?
他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但卻不是佛法的修行人。於是,故事就是從一位不是佛法的好修行人,如何「轉成」一位佛法的修行人。
妙莊嚴王的「本事」在此,即,能夠「轉化自己」成為佛法的修行者。
嗯,看起來像是一篇自我行銷的故事。
但,這篇不是講一則很棒的故事,想吸引你去「傻傯地相信」。不是!
而是,這篇,從故事中談出「道理」、「原理」,這些原理,只有依著這些原理,人才有轉化自己的可能。
佛法之所以是「法」,佛學之所以是「學」,就在於它會講出什麼原理,而修行的方式及其效果,是須「依法」而來。
換言之,說在佛法中,人應該如何來行為、來處世,是有道理可談的,是「依法」而來的。絕對不是只是感覺很好而已!
所以,可以依著去實踐的「佛教理論」是根基性的,所以,佛教也一定是哲學。所以,才會有佛教即是宗教也是哲學的說法。
所以,聞、思、修,是佛教、佛學中所強調的過程。聞,是指聽到了;思是指思考,思考其中的「道理」;有了道理可談,於是才能談如何依法而實踐。
這篇,問:人如何才能有機會去自我轉化呢?
這篇,妙莊嚴王碰到了「善知識」,所以才開始有了自我轉化的過程。
但為什麼一個人可能碰到善知識呢?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注意,這點很重要:種善根故。這是前題!
你是一位好人、善人、有德性的人,你自己要先有這「條件」,於是你才有「碰到善知識的機會」。
想碰到好老師嗎?想想,你自己是什麼樣的學生!
想碰到好老板嗎?想想你自己是一位什麼樣的工作伙伴!……
想聽到什麼好的上課內容嗎?想想你自之前看了多少書…
嗯,看起來好像老掉牙的勸世文。
不,如果你有興趣去讀佛學,你才會知道,在佛學中是用了何種推理過程, 花了多少理論思維,是有著什麼樣的哲學架構,所以才有這種結論。
看起來,好像和西方哲學差很多?
是嗎?如果你讀現代哲學中的存在論、解釋學,那麼,「先有」是現象能被感知的先行條件,而且是「被動綜合」的,是走在主體主動意志之前的,就理論性而言,其實,先有,不也就是「種善根故」。
想碰到一位好老師嗎?先當一位能尊重老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