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在分別什麼
這一篇,如果我有什麼讀書心得,那也是來自對佛教史的閱讀之下而來的。
為什麼要特別在此這樣強調呢?
先看經文:
「
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
「廣聞是經」、「若聞是經」,是指對經典的閱讀 和理解。這也是大乘佛法的特色,將「讀經」與「誦經」當作是重要的「行法」。
在此,閱讀與理解,這樣的理智思維活動,成為佛教修行中的一種有機的內在因素。
所以,「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智行人」、「定慧等持」等和理智有關的概念,成為佛學中的重要的宣說內涵。
信,很重要;但依佛學,智慧同樣重要。
甚至,這樣的以思維理解的取徑來當作修行的途徑,有著讓人異想不到的「成效」。
經文: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如果你喜歡佛學的義理,你也就是「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對我而言,「分別功德品」,所欲分別者,在此。
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中的時間觀念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中的時間觀念
如來壽量品,談壽量,就是談一個人生命的長短,也就是談「時間」的觀念。
這篇,就非常的具有「佛學」中的宗教特色立場了。
佛學肯認:生命是延續的。在這一期的肉體生活之外, 生命延要再走下去。
對,簡單的概念就是說:輪迴觀。
於是,再來是:你信,不信?
不要說你會掙扎,古代的人也是一樣。
所以,經典中,這個疑問要如何被回答呢?
先轉一下,談康德。
康德寫了一大本書《純粹理性批判》後,於是才能用非直接的論證方式(即談「人有理念」這現象),來側面證明存在:上帝、自由、靈魂不滅。
論證的方式是我會測目的,在這經中。
經文: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為什麼,生命是延續的呢?「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那是因為,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
也就是說,有各種層次的人,
所以,人的成長,一定不會只是「這一世」,
當然,所以,
老師的生命,也不會只是「這一世」,所以老師才能「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只有這種「理念之下」,
談教育和成長,才有意義。
不然,我們用訓練狗的方式來訓練人,是更有效的。
如果你無法接受訓練狗等於訓練人,
那麼,其實,你的內心深處總是「理念地」認為:生命是延續的。
只是,在「啟蒙」的迷信時代,你不敢講出來。
如來壽量品,談壽量,就是談一個人生命的長短,也就是談「時間」的觀念。
這篇,就非常的具有「佛學」中的宗教特色立場了。
佛學肯認:生命是延續的。在這一期的肉體生活之外, 生命延要再走下去。
對,簡單的概念就是說:輪迴觀。
於是,再來是:你信,不信?
不要說你會掙扎,古代的人也是一樣。
所以,經典中,這個疑問要如何被回答呢?
先轉一下,談康德。
康德寫了一大本書《純粹理性批判》後,於是才能用非直接的論證方式(即談「人有理念」這現象),來側面證明存在:上帝、自由、靈魂不滅。
論證的方式是我會測目的,在這經中。
經文: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為什麼,生命是延續的呢?「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那是因為,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
也就是說,有各種層次的人,
所以,人的成長,一定不會只是「這一世」,
當然,所以,
老師的生命,也不會只是「這一世」,所以老師才能「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只有這種「理念之下」,
談教育和成長,才有意義。
不然,我們用訓練狗的方式來訓練人,是更有效的。
如果你無法接受訓練狗等於訓練人,
那麼,其實,你的內心深處總是「理念地」認為:生命是延續的。
只是,在「啟蒙」的迷信時代,你不敢講出來。
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的湧出什麼?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的湧出什麼?
這是一篇故事內容有點難理解的章節,對我而言。
故事是這樣。
有一群【他方】大菩薩,在聽完世尊講法時,說,我們也要來向其他人說這部經典,以利眾生。
經文:
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故事的情節,往下是這樣。
世尊說:不用不用。
我們這個世界,即娑婆世界,自然有很多人會自己來宣講這經典,不用勞煩各位他方大菩薩。
這時,經文: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這樣的情節,到底意味著什麼意思呢?
讀了很多佛學書籍後,我慢慢理解到的是:
這是指對人性向上本能的確認。
人,本能的,就會有向上之心,會以各種外在環境為媒介,去自我探索自己。
在這裡,另一個更佛學概念下的表意是:
生命是輪迴延續的,你以前所努力的,都不會白費;
你現在對自己要求的,也都會作用在未來。
但此文,我更驚奇的是,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見世尊第一句話是這樣的。
經文: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哈。「得無疲倦」,「生疲勞耶」,這裡所表現出來的,是教學者關切面向。
我其實在這裡是非常受撼動的。
原來一位老師,最大的挑戰是:得無疲倦?
其實,如果你有心的想向上,想改變自己,一定會有某種心裡的力量:從地湧出。
這是一篇故事內容有點難理解的章節,對我而言。
故事是這樣。
有一群【他方】大菩薩,在聽完世尊講法時,說,我們也要來向其他人說這部經典,以利眾生。
經文:
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故事的情節,往下是這樣。
世尊說:不用不用。
我們這個世界,即娑婆世界,自然有很多人會自己來宣講這經典,不用勞煩各位他方大菩薩。
這時,經文: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這樣的情節,到底意味著什麼意思呢?
讀了很多佛學書籍後,我慢慢理解到的是:
這是指對人性向上本能的確認。
人,本能的,就會有向上之心,會以各種外在環境為媒介,去自我探索自己。
在這裡,另一個更佛學概念下的表意是:
生命是輪迴延續的,你以前所努力的,都不會白費;
你現在對自己要求的,也都會作用在未來。
但此文,我更驚奇的是,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見世尊第一句話是這樣的。
經文: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哈。「得無疲倦」,「生疲勞耶」,這裡所表現出來的,是教學者關切面向。
我其實在這裡是非常受撼動的。
原來一位老師,最大的挑戰是:得無疲倦?
其實,如果你有心的想向上,想改變自己,一定會有某種心裡的力量:從地湧出。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不輕什麼?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不輕什麼?
常不輕菩薩這篇,在我閱讀法華經的過程中,對我有一種「震了一跳」的作用。
大乘佛法,如果有什麼明顯法理上的特色,那就是:以利他為思考的起點。
「利他」,這有點老掉牙。
嗯,那個人不是掛在嘴上。
佛學談利他,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篇,讓我醒了一下。
利他,是指「對別人好」。
很簡單啊。
但,你有「對別人好嗎?」
有,但也沒有。
你只對你喜歡的人,好。
你只對對你有利的人,好。
你只對對你未來有用的人,好。
你只對你關心的人,好。
……
至少,
你想要好的人,你要看得順眼。
但,佛學的利他,是指:不分別的利他。
對,不分別。
那是對人性的一種挑戰。
所以,這不是一般的讓人活的舒適的人生小格言,
而是一種挑戰自我界線的行法:修行方法。
經文:
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對他人的無比尊重和信任,就是常不輕菩薩。
他人,也包合你不喜的人,
你討厭的人,
你恨的人,
你看不爽的人,…。
這是修行。
這關走著走著,你的生命會有變化。經文:
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心無所畏啊。
天啊。這是什麼心境。
心無所畏,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值得你去「利他」。
常不輕菩薩這篇,在我閱讀法華經的過程中,對我有一種「震了一跳」的作用。
大乘佛法,如果有什麼明顯法理上的特色,那就是:以利他為思考的起點。
「利他」,這有點老掉牙。
嗯,那個人不是掛在嘴上。
佛學談利他,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篇,讓我醒了一下。
利他,是指「對別人好」。
很簡單啊。
但,你有「對別人好嗎?」
有,但也沒有。
你只對你喜歡的人,好。
你只對對你有利的人,好。
你只對對你未來有用的人,好。
你只對你關心的人,好。
……
至少,
你想要好的人,你要看得順眼。
但,佛學的利他,是指:不分別的利他。
對,不分別。
那是對人性的一種挑戰。
所以,這不是一般的讓人活的舒適的人生小格言,
而是一種挑戰自我界線的行法:修行方法。
經文:
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對他人的無比尊重和信任,就是常不輕菩薩。
他人,也包合你不喜的人,
你討厭的人,
你恨的人,
你看不爽的人,…。
這是修行。
這關走著走著,你的生命會有變化。經文:
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心無所畏啊。
天啊。這是什麼心境。
心無所畏,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值得你去「利他」。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安樂什麼?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安樂什麼?
標題是「安樂行」,但到底這「安樂行」的目的是什麼?
再來,安樂行的「內容」是什麼?
為什麼要說是「安樂行」?
因為,如果要向他人說佛法,大部分的人不相信,也沒有人要去信;
所以在這前題之下,宣講者「自己本身要能有什麼做為或心理修持」,於是宣講者可以「安樂地」講道理。
如果你對「佛法」二字感冒,那就改成「很深的學問」,也是可以的。
一個老師應很有感吧!
如果你教很深的內容,學生對你是什麼反應呢?
是會很尊重你呢?
還是會把你po上網,罵你不尊重學生呢?
無所謂啦。
如果,老師,你,想堅持「教深的」這一理念下去,
那麼這一章,
就為你提理了「四個自己要去修行的方法」,
換言之,
也不是要你去罵學生,
而是,
老師要如何修行自己,去做,才能有「勇氣」的堅持下去。
經文: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講成白話,就是:
老師啊,不要為了學生的掌聲,而把自己的內容講淺了去討好學生。
我是很有感的。
佛學說,這樣做的「後果」是: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學生最後,會感激你的。
標題是「安樂行」,但到底這「安樂行」的目的是什麼?
再來,安樂行的「內容」是什麼?
為什麼要說是「安樂行」?
因為,如果要向他人說佛法,大部分的人不相信,也沒有人要去信;
所以在這前題之下,宣講者「自己本身要能有什麼做為或心理修持」,於是宣講者可以「安樂地」講道理。
如果你對「佛法」二字感冒,那就改成「很深的學問」,也是可以的。
一個老師應很有感吧!
如果你教很深的內容,學生對你是什麼反應呢?
是會很尊重你呢?
還是會把你po上網,罵你不尊重學生呢?
無所謂啦。
如果,老師,你,想堅持「教深的」這一理念下去,
那麼這一章,
就為你提理了「四個自己要去修行的方法」,
換言之,
也不是要你去罵學生,
而是,
老師要如何修行自己,去做,才能有「勇氣」的堅持下去。
經文: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講成白話,就是:
老師啊,不要為了學生的掌聲,而把自己的內容講淺了去討好學生。
我是很有感的。
佛學說,這樣做的「後果」是: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學生最後,會感激你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