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的疑情與考研究所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的疑情與考研究所

為什麼要有「受記」這樣的行為出來?

這往往是我讀這篇章時,忍不住要去提疑情的部分。

到底,是在一種什麼樣的狀況下,
以致於「受記」這樣的行為,成為一種必要的過程,
用現代的學術語言,
即,
「受記」為什麼具有合法性?
不能是用別的方式和行為嗎?

來,看經文的敘事結構。

一、首先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這即是,受記之前,要被受記的人,是有某種「深心本願」存在著。

但,這些願並沒有被表彰出來,於是如來幫著說了出來。

佛告諸比丘:「……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二、其次

故事轉到這裡了。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有千二百阿羅漢(程度非常高的修行人),跟著被受記。

為什麼呢?這些阿羅漢為什麼需要被受記,都修行的那麼高程度了?

經文: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悔過自責:
「…。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這一狀況是,羅漢們「便自以小智為足」,於是佛藉著「受記」這一行為過程,
讓人可以將眼光放大,追求更大的格局。

***

第二狀況是我感受深的。

我在世新上課,常常在課堂的言談中鼓勵同學考研究所。

但學期末的學生評語常見如下的談論:

///

不要再談什麼研究所的事,好不好,讓人受不了。

不管你怎麼講,我都不會去考。

老師你不要瞧不起人,讀了又怎樣?

如果會考,我還來讀世新做什麼?…

///

同學,真的,
只要你願意有更大的向上追求之心(深心本願),
願意放下你一定沒本事考研究所的想法(便自以小智為足),
真的把心力投在課業相關的諸種,
那麼考上政大台大清大交大等研所,已有很多學長姐做了證明了。

法華經在這章節,也「受記」你了。經文: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的化城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的化城

化城是什麼城,是幻化的城。
即是幻化的城,那麼就是「不真」的城。

對吧。

來,
你能算微積分之前,總要先學會1+1=2,這麼簡單的東西。

來,你要怎麼去介紹學1+1=2這件事情呢?

說這是很不重要的事情嗎?還是說這非常重要。

即是非常重要,為什麼還要學微積分呢?1+1=2不是最重要的了嗎?

在佛學中,化城是指「中間階段」的過程所需要的某種東東,
你要到某種更遠大目的之前,
你是需要的,
但這卻不是最後的目的,所以是化城。

人,人的世界,往往是需要化城的,亦即要「中間階段」,亦即黑格爾所說的辯證過程。

我們要通過「中間」的媒介,才能轉化自己,才能達到目的。

但,我們最怕的,是,把中間階段當作是最後的了。
但,我們又有什麼能力去知道,這是不是中間階段呢?

這還不是最難的。

最難的是,你為什麼有能力可以「放下」你目前「依賴著而過得很爽」的中間階段?

放不下,生命不會再成長!

經文: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為什麼放不下?
「心皆大歡喜,皆生安隱想」。

佛法很殘酷的,就是這麼指出我們生命的某種慣性。

老師的責任:就在打破你的幻想,你的歡喜,你的安穩,你的執著,你所認為的唯一與美好。

這,更難吧。很「沒有人情的」。

於是,讀經文時,我才能理解,為什麼很多人跑去跟佛說你要去教化別人時,「世雄兩足尊, 惟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佛的反應是:「默然許之」。

經文: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的困擾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的困擾

授記,就是佛幫某人作證明,說某某人你未來可以如何。

例如,我們現在常聽到的一般宗教言說中,彌勒菩薩被佛授記為下一位要「當下來生」的佛。

這樣的宗教性論說,對一位「愛讀哲學」的人而言,往往是最無法適應的「說法」。我就對這一章節,抗拒了很多年。

看看、誦誦就是了,但我不想多去思考它。

有一天,在學校中走著走著,一位學生跑過來,跟我說:老師謝謝你。

我:為什麼?

學生:老師,以前你曾對我說,我有寫新聞的天分,那給我很大的信心。我現在就在媒體工作,而且真的做的很開心,自己非常投入。要不是你鼓勵我,我根本沒有勇氣去相信我有這方面的能力。

學生講完後,滿足的走人了。

而我則是傻在那裡,腦袋中居然就是跑出這品文中的文子和句子。

經文: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栗,…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饑需教食。

***
是有些學生要被肯定的,他們才會有信心。不是嗎?
而且,
我也不是胡亂的鼓勵一通的,我是真的用我的人生經驗,感受出某種學生可能有某種才能,所以才開口的。

這一過程,談不上什麼「哲理」;但卻是真實人生的過程中的某種需求與現實。

從人生中真實的需求與現實去經驗人生,或許比用哲學來思考,更有某種味道與力道。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饑需教食。」

這不就是如此的人性的描述嗎?

修行也好,讀書也好,其實是邁向「未知」的過程;
如果你認真的於這過程,如果你不斷的向未知挑戰,那麼疑慮與驚懼,恰恰是你在邁向未來的「證明」。

從此後,我讀法華經,更大的力氣是花在感受那些修行人的「心路歷程」,而不是哲學思辯。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的那一根蔥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的那一根蔥

「你算那根蔥?」
是我們常在口角中出現的詞句。

但,這其實是很有道理的。

你知道你只是一根蔥,而不是菠菜嗎?
你又知道你是蔥中的那一種蔥呢?三星蔥,雲林蔥…?

法華經.藥草喻品,最重要的論題是:人的資質不同,所以在學習上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

這真的一點都沒有什麼了不起!

不是嗎!我們聽的太多了,煩了。

但,為什麼,在一部被號稱「成佛在法華」的如此重要經典中,會有這麼一章節〈藥草喻品〉來,特別的談這一簡單道理的事呢?

我是帶著這種疑情,在句子文字中穿梭的。

經文:
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

是吧。不同資質的人,如同各種不同的植物類,「各有所受」。換成人,就是不同資質的人,有各種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程度。

所以,佛之所以為佛,就在於: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注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換言之,面對不同資質的人,都能教到「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對一位老師,或是類老師的人,就會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那麼,佛是如何辦到的?

經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這裡有二點深思的提示:
一、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亦即,當老師的,要能提出「可以實踐」的某種方法。
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學生的成長是,「不自覺知」的。

第二點,我個人是驚奇的。

我驚奇的是,那如果一位老師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就「馬上覺知」自己是成長的呢?

會不會能讓人馬上覺得有所成長的方法、內容,有時,是反而是一種「毒品」呢?

幾年的書教下來,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但那未必是老師的問題,
另一種因緣是,
在現在的環境中,
沒有學生會覺得他們是「一根蔥」,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的。

學生要的是,那種馬上就閃光光的某種放出強光的概念名詞和口號。
於是他們馬上就可以變成閃亮亮的人。

學生要,老師當然就能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