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之人漂亮的樣子
大凡古代經典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橋段或是論證說明,
那就是:
如果你聽受了經典所言,那麼你會有什麼變化?亦即你所踐履的德性會對你產生何影響?
這很重要!有體必有用。
談德性,談修為,古人很清楚的,都不是什麼「論證」,
而是一種有「有源有本」之作用的實踐情事的說明。
法華經,亦如此的談,
說生命德性之實踐,一定會讓人變漂亮。
我好奇的是,這漂亮是一種什麼樣的漂亮長相:
「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當從其口出。
」
齒、唇、舌、鼻、額,在這幾個地方:無有可惡相。
那變化的方向是什麼呢?
面目悉端嚴,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當從其口出。
這當然是某種比喻式的描寫。
但,這樣的比喻,會不會讓我們有一種「溫暖」的感受,也在閱讀之中,冒了出來呢?
喜見,一定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那種「師哥美女」之「漂亮的形式」才會有的嗎?
未必吧。喜見,更在那之上。對不對?
更重要的是,萬一,你不是師哥美女式的形式,但卻又能有「喜見」的質素,
那就更「美不勝收」了。
對「受眾」而言,
這種喜見在內心的感受,是值得如下的描述:
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當從其口出。
這是指:你會想親近的。
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4月26日 星期五
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的湧寶塔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的湧寶塔是什麼
先說情節。
釋氏講法華經。
於是,有一座「寶塔」湧出,經文:
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為什麼呢?
佛經其實很哲學的,都會有某種說明或論述。
這是因為,有位「多寶佛」,發了一個願,經文:
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只要有人講法華經,這位多寶佛就會以「寶塔湧出」的方式,來為「法華經」作證。
作證什麼呢?
作證,你講大經,「法華經」,這件事。
為什麼要作證?
因為,真正的經典,往往不是那麼容易懂的。
要有人去聽以「做證」,來給別人信心。
這「故事」,對我而言,有某種「不可思議」的感動。
來我的講故事了。
大學教了一陣子後,我非常「痛苦」。
我不想當一位只教高中水準之內容的「大學老師」。
我讀到博士,搞到快四十歲才到大學,難道就只是要教「這種東東」,
憑良心講,要談那些東東,我大學畢業就夠了。
我不管了。豁出去了。
我要教「大學的東東了」。
我一向不用點名扣考來逼學生。
我想,聽不懂,沒人來,就算了。該走就走。
那時,怪了,就有幾位學生,
我至今仍無比感謝。
怪了,他們就會來,即使是早八。
來了就睡,
或是玩手機。
最重要的是,他們每星期都會來。
都來睡,或滑手機。
或是,偶爾,把頭抬了一下,似乎表示,還有在聽。
沒有學生,我根本無法教「大學的東東」,
有了學生,我就可以教了。
學生能不能聽多少,那時,我管不了那麼多。
但我開始教大學的東東了,
教我覺得重要的東東,一位大學生要懂的東東,
我開始找到大學老師的某種教學樂趣!
幾年下來,學生漸多了。
我也磨出了一個心得,
只要你願意發心去教,只要你教的真的是有內容的,
是比他們目前程度更高程度的內容,
你不用怕那是有多深,
只要你教的是真想讓他們更好的向上提升自己;
更重要的是,
你不用怕沒有人來聽。
【一定會有人來的】。
我就是在那陣子讀到這篇經文,
給我了無比信心,
我強烈感受到,
那幾位學生就是我的多寶佛。
只要你教的是「真的有知識內容」,「是對他人的生命成長有助益」,
就一定會有人來幫你作證。
經文: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這是神話嗎?
還是說,人世間,本來就有其不可思議處。
先說情節。
釋氏講法華經。
於是,有一座「寶塔」湧出,經文:
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為什麼呢?
佛經其實很哲學的,都會有某種說明或論述。
這是因為,有位「多寶佛」,發了一個願,經文:
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只要有人講法華經,這位多寶佛就會以「寶塔湧出」的方式,來為「法華經」作證。
作證什麼呢?
作證,你講大經,「法華經」,這件事。
為什麼要作證?
因為,真正的經典,往往不是那麼容易懂的。
要有人去聽以「做證」,來給別人信心。
這「故事」,對我而言,有某種「不可思議」的感動。
來我的講故事了。
大學教了一陣子後,我非常「痛苦」。
我不想當一位只教高中水準之內容的「大學老師」。
我讀到博士,搞到快四十歲才到大學,難道就只是要教「這種東東」,
憑良心講,要談那些東東,我大學畢業就夠了。
我不管了。豁出去了。
我要教「大學的東東了」。
我一向不用點名扣考來逼學生。
我想,聽不懂,沒人來,就算了。該走就走。
那時,怪了,就有幾位學生,
我至今仍無比感謝。
怪了,他們就會來,即使是早八。
來了就睡,
或是玩手機。
最重要的是,他們每星期都會來。
都來睡,或滑手機。
或是,偶爾,把頭抬了一下,似乎表示,還有在聽。
沒有學生,我根本無法教「大學的東東」,
有了學生,我就可以教了。
學生能不能聽多少,那時,我管不了那麼多。
但我開始教大學的東東了,
教我覺得重要的東東,一位大學生要懂的東東,
我開始找到大學老師的某種教學樂趣!
幾年下來,學生漸多了。
我也磨出了一個心得,
只要你願意發心去教,只要你教的真的是有內容的,
是比他們目前程度更高程度的內容,
你不用怕那是有多深,
只要你教的是真想讓他們更好的向上提升自己;
更重要的是,
你不用怕沒有人來聽。
【一定會有人來的】。
我就是在那陣子讀到這篇經文,
給我了無比信心,
我強烈感受到,
那幾位學生就是我的多寶佛。
只要你教的是「真的有知識內容」,「是對他人的生命成長有助益」,
就一定會有人來幫你作證。
經文: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這是神話嗎?
還是說,人世間,本來就有其不可思議處。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中,安樂行是什麼呢?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中,安樂行是什麼呢?
什麼是安樂行呢?
安樂行是指一種行為中心情,當你去實踐時,你會心安理得,你會有無比的安定感。
但這種「安樂」之行為的感受,之所以能興起,並不是來自來你的「行為發起之理論」,而在於你的你做行為時的「心態」。
咦,但首先為什麼要「安樂」行呢?
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換言之,如果「法華經」是一本當時一般人都不太接受的經典,如果你要去宣講這種人家不太接受的「文本」,你要如何呢才能有足夠的勇氣?
佛陀說:
你要有一種心情才成。
那是什麼心情呢?
經文: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我第一次讀到時,全身都冷了起來。
因為我是一位老師,在世新的老師,我知道如果我想講什麼「深的理論」是沒有人要聽的。
怎麼辦?我是如此的想講啊。
是我的理論讀的不夠好嗎?還是我的上課表達的能力不夠呢?
都不是,《法華經》說。
如果你要同學聽進去,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自己的人格特質」:住忍辱地。
要有這種人格特質,才是讓同學聽進去的基礎。
什麼是住忍辱地呢?
「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天啊。這是修行的原則啊。
啊,這真是讓我參不透啊。
來,但我真的想說,在這幾年的實踐中,我是真正的感到佛 陀言論的威力:
真的,老師的人格特色,才是讓學生「聽進去」的先決條件。
什麼是安樂行呢?
安樂行是指一種行為中心情,當你去實踐時,你會心安理得,你會有無比的安定感。
但這種「安樂」之行為的感受,之所以能興起,並不是來自來你的「行為發起之理論」,而在於你的你做行為時的「心態」。
咦,但首先為什麼要「安樂」行呢?
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換言之,如果「法華經」是一本當時一般人都不太接受的經典,如果你要去宣講這種人家不太接受的「文本」,你要如何呢才能有足夠的勇氣?
佛陀說:
你要有一種心情才成。
那是什麼心情呢?
經文: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我第一次讀到時,全身都冷了起來。
因為我是一位老師,在世新的老師,我知道如果我想講什麼「深的理論」是沒有人要聽的。
怎麼辦?我是如此的想講啊。
是我的理論讀的不夠好嗎?還是我的上課表達的能力不夠呢?
都不是,《法華經》說。
如果你要同學聽進去,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自己的人格特質」:住忍辱地。
要有這種人格特質,才是讓同學聽進去的基礎。
什麼是住忍辱地呢?
「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天啊。這是修行的原則啊。
啊,這真是讓我參不透啊。
來,但我真的想說,在這幾年的實踐中,我是真正的感到佛 陀言論的威力:
真的,老師的人格特色,才是讓學生「聽進去」的先決條件。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信解什麼?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信解什麼?
看題目,總是覺得要談出什麼來讓你信解,或有什麼來被信解。
但全文的主文是一故事,傳統上被稱之為「窮子喻」。
但更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故事被講之前的一段經文,算是窮子喻被講之前的前言。
亦即,是在什麼樣的對話情境中,窮子喻的故事,被引發出來了要被講?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學術語,大概可以廣解為「對他人好」的一種心態或心境。
換言之,佛陀的弟子說,「對他人好」這件事,我們也是不一定能做得好,即「無所堪任」。
於是,「信解」什麼?就是信解,「對他人好」是我們要去努力的。
但,各位,你看到這裡又如何呢? 這不也是老生常談嗎? 你一定會如此感覺!
所以,對,如何可能「信解」「對他人的好」這事,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信解」,信解和一般的聽一聽又有什麼不同?
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說:
「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一、心甚歡喜,得未曾有。
你對別人好這事,會有這種如上的感受嗎?
未必。
可能,大部分沒有!
所以,人很少能真正的對別人好。
其實,好好的做好自己就很了不起了,不是嗎?
你真能夠在對別人好的過程中,「心甚歡喜,得未曾有」,那才是真正的信解。
二、但這如何可能?
在法華經中,說,對別人好而心甚歡喜,這是人性本來就俱有的「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你只要去讓這種本來就俱有的因對別人好而觀喜的心,湧現出來。
但,以上這二點,要被相信,談何容易?
你沒有實踐過,你又如何可能相信?
何論「信解」。
所以,佛陀就講了窮子喻。
窮子不相信,他可以對別人好。他可以相信別人。
最後,
他可以了。
而且,他了解這是他本來就俱有的能力。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人,很難走出去的。
我也是。
「志意下劣」,這句,我看了又看。
但如果我們想走出去,我們要相信這過程,我們「一定」會有:「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看題目,總是覺得要談出什麼來讓你信解,或有什麼來被信解。
但全文的主文是一故事,傳統上被稱之為「窮子喻」。
但更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故事被講之前的一段經文,算是窮子喻被講之前的前言。
亦即,是在什麼樣的對話情境中,窮子喻的故事,被引發出來了要被講?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學術語,大概可以廣解為「對他人好」的一種心態或心境。
換言之,佛陀的弟子說,「對他人好」這件事,我們也是不一定能做得好,即「無所堪任」。
於是,「信解」什麼?就是信解,「對他人好」是我們要去努力的。
但,各位,你看到這裡又如何呢? 這不也是老生常談嗎? 你一定會如此感覺!
所以,對,如何可能「信解」「對他人的好」這事,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信解」,信解和一般的聽一聽又有什麼不同?
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說:
「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一、心甚歡喜,得未曾有。
你對別人好這事,會有這種如上的感受嗎?
未必。
可能,大部分沒有!
所以,人很少能真正的對別人好。
其實,好好的做好自己就很了不起了,不是嗎?
你真能夠在對別人好的過程中,「心甚歡喜,得未曾有」,那才是真正的信解。
二、但這如何可能?
在法華經中,說,對別人好而心甚歡喜,這是人性本來就俱有的「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你只要去讓這種本來就俱有的因對別人好而觀喜的心,湧現出來。
但,以上這二點,要被相信,談何容易?
你沒有實踐過,你又如何可能相信?
何論「信解」。
所以,佛陀就講了窮子喻。
窮子不相信,他可以對別人好。他可以相信別人。
最後,
他可以了。
而且,他了解這是他本來就俱有的能力。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
並及舍宅、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人,很難走出去的。
我也是。
「志意下劣」,這句,我看了又看。
但如果我們想走出去,我們要相信這過程,我們「一定」會有:「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