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的神力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的神力是什麼

宗教往往會談「超經驗外的某種現象呈現」。
預知、復活、異變等等。

法華經也不例外,這裡,經中說:「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但是,如果這種談法是我們所無法接受的,那麼我們往往就要去詮釋,亦即,這「現象」是一種寓言,這寓言,往往要表達某種我們可以理解的「道理」。

出廣長舌要做什麼?
雖然這是很攝人的異象,但,出廣長舌然後放光,到底要幹什麼?

有那麼多的「超經驗異象」可以去展現,為什麼挑這個「出廣長舌」來表演呢?

在出廣長舌之前,是先有故事的。出廣長舌,是為了「回應」這故事。

這故事是,釋加牟尼的「從地湧出」之弟子說了如下的話:「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

所以經說:
「諸佛救世者, 住於大神通, 為悅眾生故, 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 身放無數光, 為求佛道者、 現此稀有事。」

「廣長舌」「放光」是用來形容廣說此經的教學效果。

有時,我真的很驚訝於印度經典中的「想像力」。
教學是:「出廣長舌」啊,這真的很有想像力,但又很「寫真」。
出廣長舌之後,就是「放無量無數色光」。

放廣長舌是「講」,於無量色光就是「讓人理解的作用」。

那麼,看到這異象的人呢會是如何反應,即現出這種異象對「閱聽眾」的作用是什麼?
「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
「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其實我第一次「有所理解地」讀到這句時,可謂「百感交集」。

佛與人有什麼不同?不要「異象地」說起來,真的也是不難理解。

佛有善巧方便,【能讓不同程度的人】,聽到東東後,【都可以】「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這真的是「神力」啊!

真的真的。

如果你是一位站在講台上的老師,如果你常看到你台下的同學眼中「放不出光來」,
啊,
能讓聽者「皆大歡喜,得未曾有」,真的是神力。

但後來,教書又多教了很年後,我又懷疑的問自己:
是佛的教學能力,所以才能讓聽者一律的「皆大歡喜」;
還是,
因為此經的特殊的內容特色,所以教它,才能有出廣長舌放光的效果?

經云:
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很清楚的,這種異象出現是與「講法華經」有關。亦即,理論推演的說,如果是說其他的經典,要現的「神變現象」就應會不同。

所以,「法華經」的內容特色是,讓「所有的聽者」,注意哦,【不去區分聴者程度】的所有的聽者,都可以「皆大歡喜,得未曾有」。

如果,到目前你能理解到了這部經的這種內容特色,於是你就會去追問:
這如何可能?

於是你才能了解,法華經的那麼多的注疏,例如《法華玄義》,原來都是要回答這一提問。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我思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我思

「勸發品」,在佛經中往往是最後一章。亦即,勸人來讀此經。

但這篇有一種講法,引起了我的注意。

佛告普賢菩薩: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換言之,要看到此經,亦即此文,並不是隨便就能有之。
你自己本身有能有某種「能力」,某種「功力」,某種「功 德」,才能看到此經。

為什麼是這「四種」呢?這是我好奇的地方。要能讀懂此經,為什麼要具備這四種條件。
***

以前,當老師的我,都巴不得學生來讀書,希望學生透過讀書可以有更好的變化。

但,讀書的學生少。

是我們教的不好嗎?是我們的教學準備不合學生味口嗎?

這篇,讓我有一種震盪。
原來,讀書這事,不是我一個人的事,
這是師生兩者的共同的事。

這共同的事,也不只是說,師生兩者要能充分溝通就可以了。而是,
師生兩者,是不是都有足夠的「功德」。

這當然是有點「玄」啦。但認真說,也不玄。

學生若無「植眾德本」想讀,老師若無「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其實兩者是不會相應的。

頂多,就是知識的「吐出來」,而那,課本都有。
***

讀書,若無「植眾德本」,往往是遇不到「好書」的。
老師,若無「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是碰不到好學之學生的。

這一切,真的不是偶然!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想說與不敢說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想說與不敢說

這想說與不敢說,是指作者,我,讀此篇的某種感觸,
某種「想說與不敢說」的感觸。

普門品與觀世音菩薩,在我們所能熟知的文化傳承中,應是很不陌生的一部分。

太普遍了,有時,就沒有神祕感。

去讀一讀,如果是用現代理性的觀點去看,又覺得太迷信,都是講一些,讓人難相信之事。

我年輕時,就是如此。

書讀多了,才能慢慢的以「古人」的視角,來看待,他們想表達的東東。

古人沒有經過啟蒙運動,他們沒有那種對「工具理性」的狂熱,也沒有那種以「使用價值」為中心的表達語言術語。

古人在乎心情,人性,與生命中的喜怒哀樂。但,這些,現代人也擺脫不掉。

我們看不懂,蠻正常的。

普門品,核心問題是就是:「如果心中有某種苦而無法推開時,那你怎麼辦?」

你生命中經歷過某種「無法推開的痛苦」嗎?古人這樣問?
你有嗎?

於是,這篇文篇中,提出了方法。

這方法,你如果真的讀完了,你大概也不會接受。

沒關係,
讓我首先有感的是,此篇所提出的讓你痛苦的種類。

其中,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當怨恨來了,你被怨恨折磨的半死,你怎麼辦?
你有一種力量,是來自於你自己,所以你才能走出來。那是:慈心。

多年的人生經驗,的確如此:只有你自己長出慈心,你才能走出怨恨。

篇中的方法,其實是長出「慈心」的方法。

但談何容易。你也不會相信的。

這篇也很清楚,於是說:「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你如果自己沒有一定的人生歷練和反思,即「功德不少」,你是聽不下去的。

***
有時,不是古書迷信。
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與能力,去讀懂佛經用那時語言所要表達的內在意函,所以我們就說別人迷信。

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常不輕菩薩〉的異想

〈常不輕菩薩〉的異想

這是一篇最引起我興趣的章節,在《法華經》中。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位菩薩,被叫為「常不輕」菩薩。
因為他看到人就說:「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很好啊。不是嗎?對人無比尊重。對人無比相信。

當我們活在一美好的社會,如現在,我們不是每天在媒體中被呼喊著要去尊重人嗎?
我們不是每天也發表議論,說要去尊重人嗎?

甚至,我們不知罵了多少「別人」,說你不尊重這,不尊重那…

但《法華經》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接著說道: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

哇。

一堆人呢?無法接受這種「被尊重」。就開罵了:你算老幾啊?

其實也不算罵的沒有道理啊。

我一直無法有什麼深刻的理解這章的故事。

直到某種時刻,我感受到,原來去鼓勵人家也需要勇氣的。

這鼓勵是指:去鼓勵別人去改變自己,往更好的地方去改變自己。

給一個外在口號和理想,要別人往前衝,這太容易了。

當你跟別人說,去改變自己,變得更好;
大部分的人會回應說:你太假了吧。

而且有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哈。

佛學往往讓人清醒。

它不是給你漂亮的美好之烏托邦之想像,
它清清楚楚的跟你說,人性的實相。

你都不一定想被尊重了,更何論你會去尊重別人。

所以,「常不輕」是菩薩!

「勸持品」

「勸持品」

我曾想了很久而不得其解。

《法華經.勸持品》:
惟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到底要教人什麼?
一位「法師」,其實也可以是「老師」,需要有這麼樣的一種「特別的忍耐力」。

法華經,最重要的精神就是:
人皆可以成佛。
而且更重要的人,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讓自己去成佛。

這可不是老生常談的事嗎?:
人人都可以改變自己啊,人人都可以讓自己發光發熱啊。

這樣去談,不是充滿掌聲和歡笑聲嗎!
這樣跟別人說,不是我們這時代的教育主流嗎!

是我們的時代進步了嗎?所以,一位我們當老師的現代老師,不用再面臨那種「我等皆當忍」的狀況了嗎?

***
直到,
我開始勸同學考研究所,
我才感受到那句子中的威力!

慢慢我才感受到,
有很多老師有各種理想去勸同學做各式各樣「有意義的事」。
但很少有老師願意勸同學考研究所。

要讓同學去考研究所,所以,先要讓同學要相信:他是【有能力】可以考研究所。

最難的事,恰恰是去讓同學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考研究所,所以你也不例外。只是你要找到自己的讀書方法。

更奇怪的是,就是【不相信】每個人是天生有能力考研究所的人,不管是同學或老師,他們最後對我大聲嘲笑。

「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就是看到這一句,我才有勇氣在課堂勸同學考研究所。

~~
所以,在下課跑來謝我的同學。
謝我,當然可以,我接受。
但,你更要感謝你自己,因為讀私校的你,你,「敢相信」你可以。